“9个月实现盈亏平衡;每年收治住院患者近6000人;600张床位使用率在97%……”
这是上海卫健委批准的一家按三级康复医院设置的集临床与康复于一体的非营利性康复医院上海永慈康复医院取得的成绩。
在过去五年中,这家康复医院的康复学科建设屡获殊荣。而在它的发展背后,离不开的是盈康一生医疗平台(以下简称为“盈康一生”)背后的支持。
康复人才稀缺,学科建设仍有差距
要了解盈康一生在康复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或许我们不得不回到康复学科如今的发展与痛点中去。
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发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并在80年代以后蓬勃兴起。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整个社会对康复医学的认知。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深(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医疗需求本身的增加,也使得功能康复等日益得到重视。
但是在取得一定发展同时,我国康复学科发展面临的痛点亦很明显:
首先是人才的欠缺。当前康复学科领域,面临专业人才不足、培养不规范,并且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临床型专科康复医师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和认证体系等诸多问题。
此前出台的《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及要“力争到 2022年,每 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 6 人、康复治疗师达到 10人;到 2025 年,每 10 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 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 12人”。而目前,与目标相比,我国康复执业(助理)医师(现有4.6 万人)缺口达3.9万人;康复治疗师(现有近6万人)缺口达8.1万人。本身欠缺规范培养体系叠加人才的紧缺加剧了这一问题的矛盾。
其次是康复学科建设的落后。学科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旧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与海外康复学科建设、康复理念理解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国内康复设备领域,如磁刺激康复医疗器械和康复机器人等相关领域创新产品在陆续落地发展中,而海外相关领域产品已发展较为成熟。
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由于康复学科建设以康复医院为依托,康复医院在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还面临其他诸多痛点:例如康复学科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不足、人才积极性调动不足等问题。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康复医院康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发力“医患合一”,紧跟国际康复学科建设
面对康复学科建设存在的上述痛点,盈康一生则选择了从以下两个角度发力,让医院可以持续提升康复学科建设能力。
从学科建设层面来看——
从成立初,盈康一生旗下永慈康复医院便以重症康复医疗为特色,将现代康复技术与临床医学、传统医学紧密结合,开设了传统中医治疗、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和精神心理咨询等,为各类患者提供从急性期抢救、疾患早期干预到中后期康复治疗的全面医疗服务。
一方面,盈康一生发力重症康复,重点围绕临床心血管科、呼吸科、神经科等展开了学科建设,通过打牢学科建设根基,促进着重点学科优势发展。彼时,大部分医院往往欠缺提供重症患者康复的能力。而永慈康复医院依托本身经验丰富的部队退役专家教授,确保了重症康复学科的建设及快速拓展,并先后成立了重症康复、脱机中心、脑意识障碍等差异化的明星专科。例如,在重症康复领域中,心肺康复无疑是其前沿。针对心肺康复的呼吸机脱机治疗更是重中之重。永慈康复医院则率先打造了全国首个呼吸机脱机中心。
另一方面,学科的均衡发展才能保障“康复”的最终实现。在“重症康复”学科建设之外,盈康一生也在帮助永慈康复医院发力亚专科建设,例如神经康复科、老年康复科、疼痛康复科等领域,通过加强亚学科集群,实现资源的整合,进一步促进着学科的交叉、融合,助力“康复”的实现。永慈康复医院进一步构建了骨、脊柱康复中心等多个康复中心,除了实现重症康复外,还可对老年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开展系统的康复治疗。
此外,盈康一生通过跨多学科的研究,促进着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相关创新系统、设备落地应用。在2019 年,永慈康复医院获得国家卫健委“神经重症患者康复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建设项目1项 ,进一步促进着其神经康复领域的学科建设。2020 年,永慈康复医院更是通过与墨尔本大学、傅利叶联合成立康复机器人实验室,进一步促成着创新康复设备的落地。据悉,目前相关智能康复应用也在申请专利中。
从人才引进和培养层面来看——
学科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是一家医院保障疗效的根基。永慈康复医院人才、培养引进的策略则与每个阶段医院整体战略目标相契合。
首先,在盈康一生支持下,永慈康复医院形成了人才梯次团队。在永慈康复医院成立初,当时从 1 个重症监护室扩展到了3个病区、282 张床、50%是气管切开的患者、40 多台呼吸机长年工作着,长期的医疗实践及抢救过程中,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通过引入康复医学强势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永慈康复医院迅速建立起了学科影响力,再基于此不断通过在国内外学术界发声,不断吸引专科人才的加入,最终实现了涵盖600余名医护人员的人才梯次团队的建立。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永慈康复医院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策略,医院更通过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化培训,着力解决人员培训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建立科室医疗安全机制,促进医院医疗队伍素质能力的提升。此外,永慈康复医院也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强人才交流学习。
例如,针对康复医生的培养,由于永慈康复医院定位“重症康复”,在康复医生培养过程中往往要求其具备较好的临床能力。无论是专家还是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在进入永慈康复医院后都会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学习,逐步成长为“临床+康复”双注册医生。
再比如,针对康复治疗师的培养,盈康一生本身提供了一套符合康复治疗师等医护支撑力量在内的晋升机制,康复治疗师可以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成为顶尖的康复治疗师或者培训康复治疗师的“老师”又或者走向管理岗位。
盈康一生在完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同时,还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逐步与领先的康复治疗、护理方式接轨。“走出去”方面,永慈康复医院不断派遣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前往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学习先进康复理念、技能等。“引进来”方面,永慈康复医院也在国内通过聘请专家大咖的方式进一步实现着学术交流与培训。例如,两年前其曾聘请台湾康复医师为临床康复提供指导;在国际上,则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医学院昏迷科学中心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国际意识障碍基地,在对方康复治疗师长驻国内期间,进行深度学习交流。
实际上,为了更好地把康复学科发展的成效展现给患者,盈康一生在通过物联网方案解决医院康复信息化问题的同时,盈康一生特别贯彻了“医患合一”的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患者感受到更为贴心的康复医疗服务——
①一方面,以患者为中心,改变以往患者围绕医生转的局面。鼓励医护人员成为“创客”,为自身的患者康复疗效负责,通过考核体制等的设置,以内驱力实现医护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以及自身成长。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实现了全院医护人员对创新的坚持与探索。
②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协作,开展MDT会诊的方式,为患者带来涵盖康复医院院内“预、诊、治、康”的全流程服务。康复过程中,在康复医师的牵头和支持下,由康复护士、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心理治疗师、营养师、假肢和矫形器师、社会工作者、康复评定师等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康复治疗小组将一并确定患者训练计划和康复目标。这些举措,在让患者感受到康复学科建设的实际效果同时,进一步促成着医院内部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
横向复制学科能力,打造“预/诊/治/康”全流程服务
事实上,通过盈康一生在康复学科建设方面的不断努力,其成效也是有目共睹。
例如,其旗下以上海永慈康复医院为代表的医院,在过去5年中,患者收治已趋近饱和,并且已经在社会层面形成不错的口碑。由于床位周转率高达97%,甚至时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值得指出的是,盈康一生康复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并非仅仅单独停留于康复医院院内。依托自身的大学科中心,盈康一生可以实现其康复学科能力的快速横向复制。甚至,其旗下相关医院会不时前往优势学科能力突出的医院进行学习,探讨学科发展经验。而最终,盈康一生的康复学科建设能力,将不再单单是在如上海永慈康复医院等单点医院落地,而是在旗下多家医院实现落地。而最终,它服务的其实是盈康一生的更为崇高的目标,即在旗下医院实现涵盖“预/诊/治/康”的包括肿瘤患者在内的管理服务。
也即,在盈康一生旗下医院内,患者体验到的将是对包括康复学科在内的不同学科建设而取得的成效——在盈康一生旗下任何一家医院都将享受到同质化的优质医疗体验,你不需要前往上海永慈康复医院,也可以在其他医院获得贴心、优质的涵盖“预/诊/治/康”在内的全流程服务。
在人口老龄化医疗诉求不断增长的当下,盈康一生对包括康复学科在内的学科建设能力,无疑将日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进一步将康复整合进其医疗体系跟生态中,无疑有望进一步降低患者预后风险、同时通过康复的早期介入进一步节省医保基金开支,并最终促成健康中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