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产学研”融合推向深处,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如何打通?【2022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

作者: 张彩妮 2022-08-14 15:51

2022年是“产学研”融合节奏持续加快,行业不断往创新腹地前进的一年。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走向产业端,尝试消除前沿理论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壁垒,实现创新技术真正落地。另一方面,行业从业者们接连与科研院所,以及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以拓宽企业发展边际,同时探索技术创新的更多可能性。


不过对于医疗领域创新应用研究而言,这仅意味着迈出了远大征程的第一步。如何真正打通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仍是目前困扰科学家、教授、医生,以及行业从业者们的一大难题。


夏秋交替之际,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大-白药医学中心”)于云南白药集团总部白药空间顺利举办“2022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以下简称“论坛”)。


论坛上,专家们围绕肿瘤学、生殖医学、创伤骨科、药学、口腔医学、医学美容等领域中诸多学术前沿问题对其研究成果、研究思考、趋势预判,以及行业观察做出了分享,为医疗行业创新技术发展提供了诸多思路。


而透过这一系列分享,动脉网也捕捉到了“如何真正打通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下一阶段发展关键”、“创新思路”等当下最受医疗行业关注问题的答案雏形。


明确不同创新主体需求,形成以满足老百姓需求为起点和终点的全链条创新


从国家政策角度来看,创新必然是医疗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的关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方针政策中都明确指向了创新这一发展方向。


回望世界医药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从青霉素的诞生、X光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被探明、器官移植技术突破,到后续CT、核磁共振、微创手术、靶向药物、医学人工智能、智慧医学的发展,几乎无一不源于科技创新成果的积累与交叉融合。


而回顾整场大会,“科技创新”是其中的绝对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乔杰院士关于“健康守护与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中,便谈到当前健康守护现状与人民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乔杰院士表示:“当前人类全生命周期健康严重受到影响。中国出生人口数量断崖式的下跌,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则进一步催生了高质量医疗创新的需求。但矛盾恰好在于供给端仍面临90%临床诊疗指南及高端医疗装备、90%以上原创药物及药品标准来自国外的现状,能够真正满足中国公共卫生需求的创新非常稀缺。因此,医疗行业亟需形成以满足百姓健康需求为起点和终点,涵盖基础科研、技术突破、科研转化、推广应用、产业升级、服务经济的全链条创新,实现从预防、治疗当健康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守护。”


创新的稀缺是当前医疗行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医疗创新的稀缺,是国内当前大量医疗需求难以被满足,同时医疗质量无法得到大幅提升的关键因素,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快途径。正是因此,创新一直被认为是如今医疗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极具价值的一环。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早期市场,都对科技创新展现出了足够的“偏爱”。


为何说创新至关重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将科技创新的意义具像化),早筛、早诊、早治一直被认为是降低疾病死亡率,同时提升疾病治愈率的关键解决办法。例如房颤,其致死率高,留给抢救的时间非常短。针对这类疾病,过去救治率非常低。但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这类疾病发生前2-3天便会提前出现相关征兆。通过可穿戴设备等创新技术的研发便可进一步实现疾病管理,真正落实早筛、早诊、早治,从而扼制疾病发生。


不难发现,运用科技创新解决疾病筛查、诊治、治疗难题,在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的同时,降低患者经济及身心负担也是实现医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医疗创新的重要性被验证,更进一步,则是讨论医疗领域究竟需要怎样的创新?


从临床细节中挖掘优化空间,基于大量临床实验数据探究创新技术


创新不能盲目,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基于大量临床实验数据探究创新技术。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侯志勇在“创新思维在骨科的实践简介”的报告中对其在“胫骨下1/3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这一常被漏诊和忽略的特殊类型骨折发现过程进行了分享,并以此为例,探讨了创新应该如何落到实处。侯志勇认为,创新需要注意细节,并且不放过临床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除此之外,还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只闷头追赶创新,并非可取之道。


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周德敏关于“重要抗病毒的物质基础 - 从五环三萜说开来”的汇报,则分享了其团队通过大量实验,明确药物靶位,及五环三萜抗病毒的物质基础,尝试验证板蓝根、川续断等传统中药中的抗病毒活性物质。以明确五环三萜构效关系,同时解答在五环三萜病毒膜蛋白构像上所发生的具体变化等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手段,明确传统中药中有效作用物质,进一步以此为基础引领创新。


透过两位专家的分享,可以明确感知到科研创新并非是一件“远大”且“高大上”的事,而是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通过思考、总结与大量实验不断验证创新可能性的过程。而创新发现来源,既不是针对单个问题的热点,也不是与临床脱钩的想象。而是从临床中被忽略的细节,找到创新支点。从当下得到广泛应用的药物中,找到抗病毒活性物质,进一步验证后,再延展创新,发挥原有化合物价值。


如今医疗行业时常会出现对单个问题一拥而上、对某些项目追逐过热,以及时常对耗费时间较长但具有创新性项目不看好等情况。这不仅会制约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资源浪费。


对于科研创新应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它既不是完全盲目地追逐,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专家应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尝试解答过去所无法解答的问题,通过基础研究与实验持续验证创新的可能性。市场则应该按照不同的研究项目辩证地看待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之间的距离,而不是一刀切地去理解。


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从源头创新消除创新壁垒


市场转化可能更加看重它实际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而基础研究很多时候是面对问题本质展开持续探索。有的项目基础研究和项目转化之间联系会比较紧密,有些研究项目则可能真的需要更长时间去实现成果的转化。


但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的重任如今已由过去的科研院所完成,转为全社会共同完成。一方面,国家做好了全面规划,以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产业也开始尝试链接科研院所,在对市场需求有着更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沟通,输出对社会有价值的方案。


北大-白药医学中心是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


北大-白药医学中心成立之初就定下了“成为国际一流的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这一方向,同时围绕国家需求,着眼前沿化和国际化,尝试在大健康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进一步探索未来医学前沿为核心发展方向。通过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支持肿瘤学、生殖医学、创伤骨科、药学、口腔医学和医疗美容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突破。


对于这一合作形式,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副主任张宁表示:“无论是产业,还是科研院所都期望能真正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北京大学和云南白药的合作,实际上就是以促进‘产学研’融合为基础的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我们期望通过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活力的注入,拓展合作企业产品的应用范围,提升产品的科学性。同时,通过科学技术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以期企业未来能够成为拥有核心科技技术,且兼具创新性的国际企业。”


写在最后


医学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亟待创新突破,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引领和支撑。大部分临床药物专利最初来自国外,大部分大型医疗装备由国外进口,大部分临床标准指南借鉴国外。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发展不足,而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并未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未来发展有挑战也有空间。


尽管当下政策加速落地,资本机构持续加大对项目投入,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化关键技术缺失、产业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科技创新与市场和社会效益脱节、生物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仍然严峻。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如何打通则是当下亟需回答的问题。


或许只有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医工结合、产学研融合发展,医学才会有活力,医疗行业才能够不断在创新技术的驱动下持续发展。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张彩妮

且听风吟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健康无国界,阿斯利康携手各方助推中国创新走向世界

近600亿美元、超3000次出手,寒冬里最热的交易:2023年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分析报告

联手六大创新平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以原研创新为始扩容产业生态

对话荷塘创投:坚持硬科技投资,甘做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编外“CEO”

张彩妮

共发表文章281篇

最近内容
  • 慢阻肺患者福音!国内首创体外二氧化碳清除系统成功完成首例AECOPD患者救治

    1 天前

  • 【首发】神经调控平台型公司——神络医疗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多个重磅产品进入临床注册阶段

    2024-04-18

  • 全球首个小型精细化手术机器人平台,昂泰微精完成产品型检!

    2024-04-17

上一篇

健康险新规落地,2万亿市场怎样才能加速达成?

2022-08-14
下一篇

成为中国创新健康生态圈开拓者:阿斯利康坚守“创业”热情

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