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开放实验室+联合研究+创新实验室:TU/e如何将科研成果与企业“深度绑定”?

作者: 刘洪春 2022-08-31 10:59

校企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埃因霍芬理工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以下简称TU/e)的发展。

 

在建校之初,TU/e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政府解决当地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即为工业界培养工程师

 

后来,为了促进成果转化,TU/e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据悉,在发表学术论文和技术成果转化方面,TU/e在2017年已成为全球25所大学中与创新企业合作最紧密的大学

 

3.png

注:前5所与创新企业合作发表研究成果最多的大学

 

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在TU/e看来,它与企业是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互补角”。首先从TU/e出发,作为高校,它拥有创新且成熟的学术和科研成果,但缺乏将成果推向市场的核心能力;而企业则恰好相反,它们深谙市场运营,但缺乏创新技术,也无法承担大量创新成果所衍生而来的研发成本

 

那么,TU/e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的校企合作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呢?它能给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哪些建设性意见呢?为解答疑惑,动脉橙果局对TU/e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度分析。

 

01.开放实验室:与初创项目进行“深度绑定”


在科研这件事上,TU/e面临着和全球大部分高校相同的问题:好的科研创意究竟从何而来?

 

毫无疑问,当然源于科研人员,但这些科研人员面临的问题也很具体,那就是在研发的过程中,缺乏高精尖的研究平台,也缺乏早期基金的扶持。

 

针对科研人员这一痛点,TU/e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让校内54个大小研究实验室均对外展开合作,面向社会征集创新项目,并提供有偿技术服务

 

具体而言,TU/e给每个实验室都设有专门的对外合作联系人和成果转化负责人,当入驻实验室的个人或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时,实验室负责人就会最大化的动员校内资源进行协调解决。

 

在这个过程之中,TU/e会特别留意那些具有原始创新技术且市场空间大的早期项目,换句话来说,就是TU/e会特别“关照”那些转化价值大的好项目。

 

具体如何“关照”呢?

 

一方面是在技术层面上给予支撑,根据早期项目的实际需求,TU/e要么是提供专业的研发人才,要么是推动企业与其进行合作。

 

另一方面则是在资金层面上,TU/e虽然在研发阶段,并没有给早期项目团队直接的资金支持,但TU/e会将校内所有实验室免费对其开放,并且无偿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早期项目团队资金短缺的压力。

 

事实上,“开放实验室”这个概念并不新颖,国内很多科研院校、产业园区、孵化器等都有设立,它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找到好的早期标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应并不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开发实验室”只是提供了一个载体,基本等同于是给早期项目团队搭建了一个免费的办公场所,并没有像TU/e这样,去针对项目实际需求提供精准化的服务。

 

所以,国内开放实验室这种“浅绑定”一方面是无法帮助早期项目团队向前走,另一方面也会让实验室本身与早期项目的链接不够,信任度无法建立。但TU/e却很好地在这一环节与早期项目团队做到了“深绑定”,所以后续的合作也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02.联合研究: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差异化合作


纵观全球,成果转化率低,一方面是成果转化这个过程本身很难,另一方面是很多成果完全没有转化的价值,也就是说成果是脱离市场需求的。

 

所以在这个节点上,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给早期项目团队指明方向,即让它的科研成果是有转化价值的。

 

TU/e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它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以企业研发需求去匹配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尽量做到“一一对应”。

 

但不同阶段的企业需求是不同的,所以,TU/e也会根据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企业提出截然不同的合作方式。

 

首先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说,他们拥有充足的资金链和成熟的产品线,但往往比较缺乏创新意识,或者说,他们更希望将自己的“经验”和“资源”用于去孵化现有的创新项目。这是因为,一方面能够增加研发成功率时,另一方面也能很大程度地削减研发成本。

 

基于这样的企业诉求,TU/e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与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在这个中心,双方以企业提供研发经费、TU/e直接进行基础研究(包括技术或产品研发、技术诊断、核心技术突破等)的方式达成合作,所形成的技术成果既可以由双方共享,也可以将专利所有权转让给企业,但是成果转化过程由企业负责。

 

目前,TU/e已经与TNO Automotive、ASML、Shell、Philips、NXP、DAF、Tom Tom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并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而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来说,他们是创新的源头,手里拥有很多待转化的创新项目,但他们缺乏的是研发的经验和资源,这其中的资源主要指的是资金。

 

基于这一点,TU/e提出的合作方案是与企业建立“联合研究机制”,即TU/e与企业各发挥所长,共同推动成果转化。

 

具体而言,TU/e依靠自身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以及市场化资源,为企业提供合同研究、技术咨询、研究设施支持和技术人员培训等服务,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研发负担,从而让企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基于技术的研发之中。

 

目前,TU/e已经与IMEC、Solliance、Toyota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机制”。

 

03.创新实验室:与“成熟度”和“资金”的较量


有了研发成果,下一步就是考虑如何转化了,也就是如何将成果推向市场,这往往是最难的一个环节。

 

基于此,TU/e创立自己的技术转化公司——创新实验室(Innovation Lab),其团队成员由专业的技术经理人科研人员企业人员学生组成。

 

但创新实验室在推动成果转化的过程之中,所面临的问题很具体且棘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科研成果的成熟度水平与行业需求差距大,二是缺乏持续性地资金支持

 

把这两个问题进一步拆分,我们能看到更多细节。先说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虽然与不同企业联合研究的方式可以让早期项目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但它的技术成果究竟能否达到实际应用水平,这考究的是科研人员的核心能力,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基于这方面的能力是十分薄弱的。

 

另外,高校里面的很多科研成果没有经过中试和市场检验,所以其成熟度还无法满足行业标准,也就无法吸引企业展开合作。

 

再回到资金问题。虽然TU/e给早期项目团队提供了免费的实验室,也无偿给予了很多支持,并定期给项目进行“赞助”,但这毕竟是短暂性的资金支持,早期项目团队想要走下去,还需要不同维度的资金供给。

 

针对这两个问题,TU/e创新实验室的解决方案之中还是优先考虑到了企业。

 

得益于此前与中小企业联合研究的深厚基础,创新实验室立刻意识到与中小企业的深度合作将成为改进科研成果和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因此它又专门创立Living Lab

 

为了提高大学科研成果的成熟度水平,Living Lab以校园作为研发和技术小试、中试的场所,通过反复多次实验来检验和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创建解决方案和产品。在校园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此形成闭环,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产品 是由市场推动产生。

 

而在资金问题上,Living Lab推出共资共建合作模式:在研究经费上,由TU/e与企业共同出资;在分工上,TU/e负责研发,企业提供劳动力和所必要的材料。同时,TU/e给予企业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企业也能利用学校平台进行其他创新。

 

据悉,Living Lab的每个项目都会成立一个专家小组,由参与该项目的公司联盟组成,也会邀请其他大学的研究人员或者退休的企业家一起探讨技术问题。待项目成熟后,专家小组会寻找专业管理团队来成立一家初创公司,进行产品量产与市场运营。

 

时至今日,TU/e创新实验室每年创建约100个初创项目,横向贯穿9个学院,对接50多个新兴学生团队和初创企业,Living Lab也形成了能源、健康、智能移动、数据科学和高科技系统5大战略主题。

 

04.“校企合作”路在何方?


在成果转化逐渐成为高校的必答题时,与企业的合作似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从实际来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在于,高校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之中都“有所保留”,即并不愿意深度参与。这是因为双方都有着不同的立场,对于高校来说,他更希望将成果的临床价值放大,而企业则更希望将成果的市场价值放大。

 

但除了立场不同,高校与企业也是两种不同的运营模式,都有着各自的机制,所以如果要紧密融合,双方都必须要做出一定的妥协。

 

那么,从TU/e的“校企模式”之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新的启示呢?

 

其实不难发现,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之中,TU/e非常“尊重”企业,即竭尽所能地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合作模式。比如在联合研发成果方面,TU/e会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去制定不同的合作方案,并会给予企业应有的成果转化利益。

 

这样的合作模式会让企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同时也会觉得自己身上是有重担的,所以在成果研发及转化的过程之中,企业会更有主动性,成果最终走向市场的几率也就更高。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刘洪春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刘洪春

共发表文章7篇

最近内容
  • 专访成都市三医院唐鑫元: 直击口罩改良蓝海,一种设有水汽吸收组件的粘贴式口罩如何脱颖而出?

    2022-09-26

  • 从斯坦福到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全球头部高校和医院在成果转化上的“同”和“不同”

    2022-09-16

  • 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D经费投入达2.8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同比增长24%

    2022-09-08

上一篇

【首发】启元生物完成亿元A轮融资 围绕皮肤及自身免疫疾病深度布局

2022-08-31
下一篇

阿里研发公益AI小程序十分钟评估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202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