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数字化心理健康行业报告:数字疗法与互联网医疗助力2.3亿潜在需求,已势不可挡

作者: 樊筱瑜 2022-12-19 08:00
前言


我国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让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痛点日益加剧,数字化在此背景下,应需来到心理健康服务领域。近年来,众多企业选择不同切入点推动行业数字化建设进程,探索传统心理健康服务供需不平衡、付费意愿低、服务标准化低、效果难量化等痛点的解决方案。


目前,行业数字化建设情况如何?还需要哪些力量的支持?报告通过调研十余家创新企业及投资机构,访谈数十位专家、企业创始人和投资人,欲寻找其中的答案,为赛道共同努力的企业带来一些思考。


核心观点:


  • “互联网平台类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呈融合发展之势,数字化产品是新业务增长点。


  • “数字疗法产品类企业”创新服务工具,安全性、有效性是立身之本。


  • 心理咨询行业亟待新的职业机制,为行业发展铸造坚实基础。


  • 数字化发展初期,企业携手合作重要于竞争,共同激发潜在市场需求。

获取本报告全文,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小助手,若已经添加过请主动询问。


数字化为心理健康服务铸造新模式、新工具


>>>>

数字化为提升可及性、有效性而生


传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不充足、分布不均衡。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16.1%的人口(近2.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近年来,这一数据有明显攀升的趋势。以抑郁症为例,据2021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全国抑郁症人群占比平均为17%左右。


在我国心理问题人群越来越庞大的同时,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短缺也日益加剧。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服务的职业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


心理健康服务领域职业人员盘点

image.png


我国每10万人平均拥有精神科医师不足4人,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虽然心理咨询师有上百万人,但实际上仅有不足10万人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专职或兼职工作,缺口巨大。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除了匮乏以外,还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市级,基层十分匮乏。


数字化为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有效性而生。在此背景下,数字化应需来到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并开启了不可逆的加速发展之路。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是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VR等技术,在心理健康的预防与教育、筛查、评估、干预和治疗等服务环节提供新的服务模式及新的服务工具,从而让有限的心理和医学资源能覆盖更多的人群,并获得更有效的服务结果。


>>>>

政策与资本双驱动,众多企业涌入数字化心理健康赛道


政策对心理健康重视度不断攀升。近年来,政策端频频发文,覆盖了心理卫生服务的意见指导、具体落地和后期的持续推广,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


 国家层面近年来关于心理健康的相关政策盘点

image.png

资料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此外,在政策引导下,部分地区已经开启了将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的探索。这一系列政策都显示了国家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也迎来了众多专注数字化的企业,旨在通过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让有限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覆盖更广的群体并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服务工具,从而提升整体可及性、有效性。


资本推动心理健康服务的数字化建设。除了政策的指引和支持,嗅觉敏锐的资本也早已开启了对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发展的支持和投注,越来越多专注于数字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企业获得融资。


以互联网医疗为服务方式的“互联网平台类企业”总体融资轮次更靠后,以数字疗法为研发方向的“数字疗法产品类企业”总体数量更多,融资轮次偏早期。可见,前者发展更为成熟,竞争格局初显;而后者是目前更为新兴的赛道,是企业创新和资本投注新的热门方向。


>>>>

互联网医疗和数字疗法推动心理服务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创新服务模式、新增服务工具。为了更好调研行业数字化现状及未来趋势,我们将专注于心理健康服务的数字化企业分为了“互联网平台类企业”与“数字疗法产品类企业”。


“互联网平台类”和“数字疗法产品类”的企业对比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互联网平台类企业”让心理服务更便捷、提升可及性。诊疗类互联网平台,如昭阳医生、好心情、小懂健康等,主要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为严重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患者提供线上复诊及药品配送;咨询类互联网平台,如壹心理、简单心理、壹点灵等,则主要通过自建的互联网平台为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及健康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两者通过线上服务模式补充传统线下诊疗的弊端,让获得心理服务的过程更便捷,提升可及性及有效性。


数字疗法为心理服务带来更多服务工具,提升有效性。以数字疗法为探索方向提供具体服务产品的企业,根据产品应用场景和市场定位不同,分为消费级和医疗级两大类。布局消费级产品的企业,如各色科技、KnowYourself(知我探索)、心岛日记等,主要目标用户为一般心理问题及健康人群,提供自助式或半自助式数字化产品,帮助其改善情绪从而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


布局医疗级产品的企业,如心景科技、望里科技、正岸科技等,多对标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引起的如失眠、成瘾等对社会生活有严重影响的行为障碍。该赛道产品,通常以软件结合可穿戴等硬件为载体提供数字疗法,并定位于通过有效性临床试验结果获得国家医疗器械证,通过触达医院及医生,以处方的方式来到患者面前。此外,在更宽泛的精神心理范畴,儿童自闭症、儿童发育障碍也是医疗级数字疗法类产品集中的细分领域,行业涌现出如大米和小米、北大医疗脑健康等企业专注于此。


平台类企业提升服务可及性、呈融合发展之势


>>>>

诊疗类互联网平台,便捷复诊、提升用药依从性


高效沟通,找到最佳药物方案,提升服务体验感。目前,可供医生和患者选择的心理治疗药物品类较多。具体到每一个患者,到底什么药物或哪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有效且副作用更小,需要经历一个无法避免的“试错过程”。患者需要在使用新药物处方的前1-3个月期间,将自己的用药感受频繁、及时且准确地与医生交流,在与医生的充分沟通下,共同找到最佳用药方案。


在传统就诊模式中,摆在患者寻找最佳用药方案路上最直接的待解决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由于患者需要长期在同一个医生门诊就诊,需要“迁就”医生的门诊时间,这对大部分上班族来说,往往需要提前预约医生和提前请假,这些“就医成本”常常导致复诊不及时,甚至直接放弃复诊。


第二,由于门诊医生时间有限且患者数量众多,医生很难准确记住每一个患者的药物调整过程。因此,要利用好有限的问诊时间需要患者自我有较高的信息归纳总结能力,以便让医生在最短时间里明白药物使用过程,并给出药物调整方案建议。实际上,传统诊疗模式中的这两大问题“难住”了大多数需要用药的心理疾病患者。


心理问题用药现状及正确流程对比

image.png


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中,互联网就诊让用药患者的长期复诊变得容易,免去患者来回医院和提前预约、请假的奔波。患者只需要通过手机端在空余时间将用药反馈及想要得到的帮助以图文形式上传(可多次补充),让情况被完整记录,就可获得更精准的药物建议。这样一来,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及时的药物反馈和定期的复诊流程。患者可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找到最佳用药方案,使得坚持长期、定期复诊变得更加容易。


数字化服务,助力提升诊疗效率和准确性。数字化心理线上诊疗模式除了可以带来以上互联网属性赋予的便捷外,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患者问诊、医生接诊和开具处方、患者药物购买等环节也提供了诸多数字化服务以提升线上就诊效率和准确性。


互联网诊疗中各环节数字化服务及相应数字化服务结果

image.png


患者在完成线上挂号后进入患者主诉环节。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难免会“抓不住重点”,出现提供信息“质量”不高或提供信息不全不足以支撑诊疗的现象。这将导致医生接诊过程需要反复询问,使整个问诊过程长达数小时甚至数日。


诊疗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以AI小助手问答或问卷的形式引导患者将诊疗相关信息以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叙述,保障信息的完整有用,提升患者和医生的沟通效率。


基于此数字化服务,医生随后的接诊环节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平台在大数据技术基础上,通过诊治指南及平台大量真实就诊数据不断锻炼算法,为医生提供诊疗环节的辅助诊断建议,进一步提升接诊效率并助力提升诊疗准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行业内成熟度较高的诊疗类平台还配置了完整的药品供应链,药品目录与医院相当。医生开具处方并由患者在线上完成付款后,药物即可快递到家。不仅如此,平台基于处方中药物量及用药方式,还会在药物即将用完时推送复诊提醒。这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在不同环节多维度提升了线上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

咨询类互联网平台,匹配供需两端,把控咨询质量


数字化助力找到合适的咨询师,降低试错成本。和找寻最佳药物方案相似,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往往也需要数次尝试,有一个难以避免的试错过程。


每个咨询师擅长的领域和每一个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成因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来访者能够在寻求咨询时找到擅长领域与自己心理问题成因最大程度重叠和匹配的咨询师,将极大提高咨询的有效性,缩短来访者寻找“对症”咨询师的试错过程。


那么,如何更快、更高效在众多咨询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位,从而降低试错成本呢?数字化服务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算法进行匹配推荐,并通过每次咨询的反馈持续训练算法。


图表 13 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匹配来访者与咨询师两端的过程

image.png


数字化课程及培训,提升行业咨询服务能力。自2017年9月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认定至今,国家对于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认定和监管机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已获证咨询师也缺乏获证后持续培养的相关机制和资源。因此,行业一直处于“自由生长”的状态,心理咨询师专业能力良莠不齐,合格、优秀的咨询师数量难以满足市场巨大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咨询类平台企业开始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体系以及相关的“品控”制度。这些平台除了为心理咨询师提供职业平台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担任起“持续教育”与“监管”的角色。


在“持续教育”方面,数字化技术让心理咨询相关专业培训线下线上充分结合。线下定期的集中式培训加上线上长期培训及督导,让行业有限的优质心理培训资源能够覆盖更多职业心理咨询师,共同提升心理咨询的服务质量。在“监管”方面,平台设置了来访者反馈机制,通过满意度、脱落率、改善率等维度对咨询师技能水平进行考核,并通过大数据算法给出相应评级。对于未达到考核标准的咨询师,平台会按照评级结果要求咨询师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督导和实践等。


不过,归根结底,要完善咨询师“监管”的问题,给来访者和咨询师充分的保障,为行业良性发展保驾护航,最终还得依靠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当年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被取消的初衷,也是为了能够出具更规范、有利的政策法规以给予行业良性发展的土壤。经过多年的自我探索及对国外经验的结合,相信未来会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更有力、更系统、更全面地“监管”心理咨询行业。


>>>>

互联网平台呈融合发展之势,数字化产品成为企业新增长点


医生与咨询师“割裂”,未协作治疗心理问题。药物和心理咨询在治疗原理、起效时间、价格和起效成分等维度都不相同,对于心理问题的治疗和改善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需要根据求助者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服务诉求、经济实力等因素,在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融合型解决方案。

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不同之处对比

image.png


目前,我国心理服务领域,药物处方和心理咨询是由精神科医生和咨询师两个不同的角色提供,两类专家目前并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


互联网心理平台,用数字化打造药物与心理咨询的融合方案。专注咨询和诊疗的两类平台逐步通过自建或合作的形式向彼此的业务延伸,以形成融合型药物和心理咨询服务的闭环。


此外,除了药物与心理咨询的融合,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也是心理平台类企业共同展现出的发展趋势。据调研,心理治疗过程,尤其是心理咨询板块,线上与线下体验还未能达到对所有求助者效果相当的程度,线下心理服务依然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心理平台类企业也纷纷创建了线下的诊所、咨询室等,为求助者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心理健康服务。


数字化产品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除了上述的融合趋势,互联网平台类企业也积极布局数字化产品领域。一方面,基于自身平台沉淀的大量数据打造相关算法,不断提升医生、咨询师的服务效率,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面部情绪识别产品、AI小助手诊前病历整理产品等。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的形式为求助者提供自助式或半自助式数字化产品,强化心理干预效果,如各类自测问卷、心理相关课程、冥想类情绪调理产品等。


对于互联网平台类企业来说,布局产品领域不仅是对原有业务线的巩固与加强,更是有力的全新业务增长点。医生和咨询师作为平台最重要的服务资源,运用数字化提升其效率是提高平台服务能力上限的重要途径;而来访者可付费自行购买体验的自助式产品也将对平台沉淀的大量求助者的需求进行更深入地挖掘和满足,从而获得新的业务增长点。


数字疗法丰富心理服务“工具箱”,产品打磨没有捷径


>>>>

心理健康数字疗法创新服务工具,提升可及性、有效性


沉淀宝贵干预经验,提升专业服务可复制性、可及性。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核心之一是精神科专家及心理咨询的专家所掌握的大量专业心理相关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得的丰富的诊疗、干预经验。


传统诊疗中,这些都只能通过与专家们建立直接联系获得,而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它们可以被一一沉淀下来,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归类和标准化。基于这些宝贵的数据,运用大数据及算法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让在真实世界被验证过的有效干预方案在需要的时候自动重现。最终,通过提升专业服务的可复制性降低对专家的依赖,达到以人机交互为主、专家为辅的干预过程,从而提升服务可及性。


创新数字疗法类产品层出不穷,消费级和医疗级齐发力。目前,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数字疗法类产品根据适用人群、市场定位等不同,分为消费级数字化产品、医疗级数字疗法两类。

 

数字疗法类产品中消费级、医疗级产品对比

image.png


消费级产品更注重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情绪、行为的改善和缓解,而医疗级产品侧重针对国家认定目录的心理疾病在预防、治疗和管理中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临床验证的效果产出。


>>>>

消费级数字化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打造差异化是关键产品力


大量轻症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待满足,消费级数字化产品应需而生。轻症用户一般是暂时受困于轻度心理问题,又或者是想要保持或追求更好生活状态的健康人群。因此,传统治疗手段中的药物治疗并不适用,而一个稳定长期的心理咨询计划又显得性价比欠佳。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驱使下,行业涌现出众多数字疗法类的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产品。用户仅需线上下单就可自助使用、开启自我调节的心理干预之旅。


C端还是B端有待市场验证。目前,消费级心理健康干预数字化产品有两大主要市场推广模式:toC直接触达消费者和toB让企业买单为员工提供数字化心理干预。


ToC产品由于付费方是用户自己,因此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自我驱动力”有天然的优势。基于软件形式的消费者自助式使用的数字化产品起效的一个关键点是依从性,也就是坚持体验完整周期的干预方案,其中,“用户自我驱动力”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得益于高“用户自我驱动力”,toC模式的产品在获得大量真实用户使用数据以优化、迭代产品数据以及获得用户共创机会上更有优势。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toC产品居高不下的推广门槛及成本。据调研,近年来疫情里程碑式提高了国民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然而对于心理健康的付费意愿并没有随之增加,反而有缩减的趋势。行业人士认为,toC产品的放量关键还是在于效果保证的前提下,不断降低价格。


消费级数字化产品toC模式和toB模式对比

image.png


ToB模式的产品在“获得付费”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与此同时,由于付费方和使用方不统一,也就是企业员工也许并没有或还未发现自己有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需求,因此无法拥有足够的自我驱动去体验完整的产品。此外,由于产品结果交付方也并非仅有使用方,存在企业员工有偏向性、针对性地完成产品体验任务,导致产品体验数据不真实的潜在可能。这对想要不断通过真实数据优化、迭代产品性能的数字化产品企业可能不太有利。


因此,toC的产品需要利用好真实用户的使用数据与共创意愿,加速产品迭代、提高“疗效”的同时提升产品数字化性能、减少对人工的依赖,从而降低服务价格打开更大的C端市场;toB的产品应把握好“有人买单”的窗口期,探索更优的用户意愿启动方案以获得更有效的数据迭代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疗效”,树立有效性口碑从而留住付费企业的同时开拓更多的企业。


不过,如长岭资本管理合伙人蒋晓冬在调研中强调,目前,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专注于产品打造的企业应更注重产品力及产品效果打造,在这个增量市场中,比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市场带来好的、用户真正需要的有效产品。


有效性是产品差异化关键,依赖用户体验、专家经验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据调研,目前用于消费级设计数字疗法类数字化产品的理论基础是相似的,这自然难以避免产品在行业发展初期的同质化现象,要摆脱同质化的关键点在于不断提升产品有效性。而有效性提升的其中的两个关键打磨维度就是“干预技术”和“交互设计”,两者相辅相成,呈螺旋式共同提升产品有效性。


消费级数字化产品提升有效性的基础与关键点

image.png


产品打磨的过程没有捷径,早期高成本、重人力的产品打磨是树立产品长期市场地位、竞争壁垒的必经之路,也终将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在此期间,企业要做的就是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有效的真实数据,加快产品迭代升级,不断提高产品有效性的同时提升产品自助性,从而降低产品成本,降低市场定价以在更大的市场中放量。


>>>>

医疗级数字疗法创新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方案形成优势互补


数字疗法多集中于评估环节,治疗环节最少。目前我国获批的数字疗法中,运用于评估环节的产品占比最多,用于疾病治疗的产品占比最少。行业亟待更多针对心理疾病目录疾病的治疗类产品出现,并通过NMPA批准后投入临床治疗使用。


“产品打磨”与“临床试验”齐头并进,打造高有效性医疗级数字疗法。据调研,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定位于医疗级的数字疗法,在心理健康干预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有诸多不同的新技术与新学科融合的尝试。这类结合减轻了用户的“使用难度”,提高用户的依从性;同时,可以增加对用户状态评估和把控的精准性,从而不断调整产品设计,提高产品使用的有效性。


目前,精神心理领域医疗级产品的适应症多集中在失眠障碍、成瘾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如上所述,医疗级产品由于与新技术和学科融合的尝试,让产品天然拥有一定的“差异化”。但其产品打磨依然不能松懈。这需要运用大量真实用户数据不断打磨算法,并同时延伸出更多更具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以应对不同的疾病阶段、不同的疾病程度患者的需求。


通过持续的“产品打磨”,产品拥有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安全性、有效性后,就将迎来“临床试验”考验。医疗级产品定位临床,获得NMPA的医疗器械证是上市的基础。目前,我国精神心理数字疗法领域发展处于极早期,相关医疗级产品并没有太多产品临床试验设计的参考方案。因此,有效可行的临床试验设计也是企业需要攻克的一个“上市难关”,企业需要与各专家共同基于产品特性、预期达到的验证目标探讨合理的临床试验设计并严格实施。


数字疗法为传统诊疗手段提供有力补充,而非替代。行业亟待更多行之有效、标准化更高、可复制性更高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手段和工具出现,以补充传统治疗手段的不足,打破其局限性。


数字疗法是前景充满想象的选择之一,需要紧紧围绕专业知识、行业指南和专家经验,运用技术作为助力手段,提高诊疗效率、可及性和可复制性。数字疗法并不是对传统治疗手段或医生专家的代替,而是作为有效补充,在安全性、有效性得到验证的前提下,提升传统治疗的效率和效果,为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工具添砖加瓦、做行业发展的加速器。


未来趋势


>>>>

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行业尚处发展初期,企业铸造各自护城河


未来,平台类企业竞争格局将逐步清晰。头部企业平台不断占领更大的市场,产品类企业也将不断推出基于循证的、经过充分市场验证的安全且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类产品,各细分领域逐步出现拥有绝对竞争壁垒的优势产品。


>>>>

行业亟待新的咨询师职业机制,为数字化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行业相关人士表示,我国正积极建立心理咨询师相关职业体系。由于我国医疗体系、保险支付体系、人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欧美等国家存在诸多不同,虽然国外较为成熟的职业体系具有参考价值,但难以照搬使用。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提高心理咨询师“准入”标准、完善持续培训和职业监管体系是整体的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将迎来新的心理咨询师职业机制。届时,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将在更坚实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发展,进而也将加速数字化建设进程。


>>>>

平衡“产品打磨”和“市场推广”,铸造良性发展环境


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端,用户意识快速增长,但真正的付费意愿还有待市场教育的渗透和靠一批批“尝鲜”用户的满意度建立市场对行业的信任。在政策和资本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市场被完全激发只是时间问题,在此重要阶段,相比在目前已开发的有限市场中去竞争,企业之间更应携手建立市场信任,沉下心耐心打磨安全、有效的产品,共同开发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真实市场规模。


以上为报告主要内容节选,报告完整框架如下:


第一章 数字化为心理健康服务铸造新模式、新工具

1.1 数字化为提升可及性、有效性而生

1.2 政策与资本双驱动,众多企业涌入数字化心理健康赛道

1.3 互联网医疗和数字疗法推动心理服务数字化建设


第二章 平台类企业提升服务可及性,呈融合发展之势

2.1 心理健康互联网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提升服务可及性

2.2 诊疗类互联网平台,便捷复诊、提升用药依从性

2.3 咨询类互联网平台,匹配供需两端,把控咨询质量

2.4 互联网平台呈融合发展之势,数字化产品成为企业新增长点


第三章 数字疗法丰富心理服务“工具箱”,产品打磨没有捷径

3.1 心理健康数字疗法创新服务工具,提升可及性、有效性

3.2 消费级数字化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打造差异化是关键产品力

3.3 医疗级数字疗法创新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方案优势互补


第四章 未来趋势

4.1 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行业尚处发展初期,企业铸造护城河

4.2 行业亟待新的咨询师职业机制,为数字化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4.3 平衡“产品打磨”和“市场推广”,铸造良性发展环境


第五章 企业案例

5.1 暂停实验室—数字心理健身房

5.2 心景科技—专注精神心理XR数字疗法(DTx)医学解决方案

5.3 Modern Health—企业员工的专属心理健康服务计划

5.4 Talk space—不断颠覆和创新的在线治疗师服务平台


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获取报告全文,添加过请主动询问。

509499547101549532.png

特别鸣谢(按调研顺序):

好心情副总裁徐锋先生、KnowYourself(知我探索)创始人兼CEO钱庄女士、望里科技创始人兼CEO李岱先生、各色科技创始人兼CEO郭婷婷女士、壹点灵CEO王丁先生、大米和小米儿童发展研究院院长曾松添博士、长岭资本管理合伙人蒋晓冬先生、心景科技创始人兼CEO曹群先生。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樊筱瑜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樊筱瑜

共发表文章8篇

最近内容
  • 2023智慧实验室产业报告:临床检验在下沉市场求增量,药物研发将成热门场景

    2023-12-22

  • 【2023高端医疗器械研究报告】从国产替代到行业首个,“微创新”与“技术快跟”填补多领域空白

    2023-08-21

  • 2023医药数字营销行业报告:头部企业已集体IPO,数据问题成降本增效的掣肘

    2023-05-05

上一篇

驾玉生物:中国本土差异化的国际化CQO质量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2022-12-19
下一篇

国内类器官生物样本库应该怎么建?华医再生希望给出答案

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