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400万人才缺口!特膳产业如何乘风而起?

作者: 施懿 2023-02-02 10:00

作者:沈宇婷、施懿


在2022年年末,维生素C、蛋白质粉、电解质水甚至是橘子等水果都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抢手货,几经脱销。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提高免疫力”成为了全民热议的焦点问题,而吃什么能够提高免疫力是大多数人关注的方向。

 

合理的膳食和人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是这样,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更是如此。膳食除了补充日常所需的营养以外,还是辅助治疗的重要工具。比如外科手术中,特膳食品被用于患者的术前身体调整和术后康复;比如代谢性疾病患者,合理的膳食结构能够在帮助患者更加合理而轻负担的进行疾病管理.......

 

用食物特性,通过调整病理状态下的机体代谢,正在成为营养学与临床学研究的共识。那么,营养学究竟是怎样让“吃”变成一门学科的呢?特殊膳食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围绕特膳食品的价值、发展和现状,橙果局做了以下梳理。

 

什么是特膳食品

 

自古以来,“药食同源”的理念就在我国广为流传。时至今日,营养学已经从最初的“经验之谈”成为了一门科学学科。而最初的“食补”也被规范成了“特膳”。那么特膳究竟是什么呢?

 

特膳食品全称是特殊膳食食用食品(以下简称为特膳食品)。在《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中,特膳食品是指为满足特殊的身体或生理状况和(或)满足疾病、紊乱等状态下的特殊膳食需求,专门加工或配方的食品,主要包括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及其他特殊膳食用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特膳食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素。一个是供某类特殊人群食用,如婴幼儿、糖尿病患者、严重缺乏某些营养素的人等。因为这类人群所需的膳食结构与一般人群的膳食结构有明显区别,需要通过“定制”的方式更为全面的获取营养。另一个则是特膳食品的营养成分与普通食品相比更具针对性,如无母乳喂养的婴儿需要的婴儿配方乳粉,其营养成分和含量就比成年人食用的乳粉高很多。


 微信图片_20230202143501.png

 特膳食品、保健食品、普通食品的区别

 

特膳食品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作为慢病及其他疾病手术患者的辅助营养干预,特膳食品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医院使用情况来看,特膳食品旨在提高患者身体素质。ICU会使用特膳食品用以给昏迷或不方便进食的病人持续提供营养,此外,在外科手术中,特膳食品帮助病人在术前调整好身体状态,术后更好地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早出院。如康复外科术前的碳水化合物组件,降低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加速康复。

 

现如今,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疾病的普遍已成不争的事实。而慢性病是需要进行长期乃至终身的饮食干预的。以糖尿病治疗为例,患者通过药物控制血糖,在仪器检测下或许血糖能回归正常区间内,但相关的并发症并不会有所改善。而如果通过特殊膳食进行调节,不仅能符合糖尿病人的特殊营养需求,满足糖尿病患者日常营养需求,还能解决盲目“忌口”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并降低并发症几率。

 

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增强,有些人发现自身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并有意识地每日或隔日用特医食品代餐,从而控制总体的摄入成分。长期坚持,配合锻炼,人体会收获不一样的身体素质。

 

也正是其积极的辅助疾病治疗作用,激发了特膳食品行业巨大的市场规模,据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2021年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报告显示,单是特膳行业中的一个细分赛道——特医市场规模就从2016年的25.9亿元增至2020年的77.2亿元,扩大了约3倍,2021年增至100.1亿元。

 

落地难?营养学的五大临床难点


在中国,慢病患者群体非常庞大。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已接近3亿人,每年增加约1000万人。中国已经进入慢性病高发期,是全球最大的慢病患者群体。

 

关于慢病管理,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通过特殊膳食进行营养治疗,也可以达到增强各种临床治疗手段效果,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特膳食品进行慢病辅助治疗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但我国特膳食品产业却发展严重滞后,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仅94种特医食品获批,难以满足我国庞大的慢病患者、婴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需求。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国特膳产业发展呢?通过对市场进行梳理以及和相关人士交流,橙果局总结出了以下五点原因。

 

1.消费者认知度低,市场渗透率仅1.6%

 

在海外,大部分人有定期消费对于膳食补充剂的习惯,因此对与特膳食品的接受程度较高。而我国由于保健品发展较晚、“信任危机”等原因,群众并未养成膳食补充剂的消费习惯,因此对于特膳食品的认知程度也较低,

 

以特医食品为例,据统计,全球每年特医食品的消费总额为560亿至640亿元,市场规模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在美国,有65%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而中国内地只有1.6%的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消费规模仅占全球市场的1%。

 

造成这一差距的内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消费者对于自身的营养需求和特膳食品缺乏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源自国内媒体对于特膳食品的科普不足,很多慢病患者或者特殊人群并不知道可以通过特膳产品改善身体状态、辅助治疗,更不用说主动到医院营养科就诊,选择特膳食品了。

 

据了解,我国住院和门诊病人的营养诊断和营养治疗率都很低,每年近亿人次的住院病人中,营养诊断率不足万分之一。大众对特膳食品的认知度明显低于保健食品,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健康食品的时候。同时,由于国内食品营养行业起步整体较晚,多数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进口产品。

 

2.审批难,按保健品申报是更多人的选择

 

在审核流程上,特膳食品的审核流程也比保健品更复杂。

 

具体来说,特膳食品的申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特医食品类,需要和药物一样进行多次临床试验,才能获得特医食品的注册证书,之后还需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等配套许可证才能进行生产上市;另一种是其他特膳类食品,不需要临床试验,但却不能在外包装上标注功效,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

 

与之相比,无论是在审核流程上还是试验时间,保健品的审核门槛都更低。因此,在产品化过程中,科研人员更愿意以保健品的形式进行产品转化。

 

3.缺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及执行相对落后

 

1989年,我国发布了特膳食品行业的第一部标准——GB10765-1989《婴儿配方乳粉》;之后在大量研究与国际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我国又陆续发布了11项特殊膳食用食品的产品标准。

 

图片2.png 部分相关法律法规整理

 

虽然从数量以及规定内容来看,我国的法规与标准建设正在逐步细化。但从颁发部门来看,我国特膳产业的规则制定还未能实现统一。而多部门制定同一领域的法案,就容易造成内容复杂,交叉重复等问题,在监管过程中也极容易出现误解。

 

再加上,我国特膳行业兴起时间较短,许多监管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营养学学习,容易造成企业方和监管方对标准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因此,标准在具体执行和实施上还相对落后。

 

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市场管理混乱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陷入消费迷茫,以至于特膳行业一直不受关注。

 

4.人才稀缺,营养学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市场的发展规模与高校端的人才培养也尚处于相互制约的关系。尽管中国很久就出现了“食补”的理念,但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营养学才在国内正式被列为一门学科。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几所知名医学院如浙江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相继设立了营养学专业,培养营养学人才。但由于全国医疗机构的临床营养学科建设发展还不平衡,先进的学科建设经验并没能很好地起到全国范围内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直到1995年全国营养学相关人才仅1500人。

 

时至今日,我国营养学人才仍然存在近400万的缺口。总的来说,营养学专业人才缺口的造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营养学的学科定位比较模糊,有些学校对其定义为理学方向,有些则定义为医学方向,这导致能够进入医院或者研究机构的营养学专业人才较少。

 

从高校公开的培养方案来看,大部分学校将营养学定义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大类的专业下面,毕业时拿到的是理学学士学位,这就导致学生无法考取公共卫生职业医师资格证,更是和临床执业医师无缘。

 

只有小部分学校采取的是五年制医学学位培养方案,毕业后能够考取临床执业医师的资格证。如果没能考取临床执业医师的资格证,无论是进入医院还是疾控中心都比较困难。

 

同时,我国在2016年取消了营养师证的颁布,也影响了一批医学人才进修营养学的想法。

 

另一方面,社会对营养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仍有很多二级医院未成立营养科室,而一些三级医院虽然成立了营养科室,但仅停留在传统的饮食指导工作上,没有其他实质性工作内容。这样的工作环境导致医院并不需要过多的营养学专业人才,而其他社会机构的待遇和医院有较大的差距,很多营养学人才不愿退而求其次的就业。久而久之,选择营养学的医学生就越来越少。

 

人才的缺失从根源上导致了我国特膳领域科研进程缓慢,市场自然也尚未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

 

5.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加强


对于科研成果转化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专利信息与科研信息是相互支撑的,这不仅是保护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的一种方式,更是给自己科研迭代更新预留下的空间。

 

但是在特膳领域,通过配方申请到专利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原材料的产地、采摘时间、制备手法等外界因素会影响特膳产品的功效,因此仅为配方申请专利保护是有难度的。

 

从目前获得专利的特膳食品来看,大多数是通过制备工艺申请获得的专利,但其实配方才是特膳食品的核心,这也让科学家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需要将配方公开才能申请专利,另一方面仅是配方申请专利又不可行。

 

如此看来,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较好的保护,或许也是特膳食品发展的一大难处。

 

机遇与趋势

 

虽然目前我国特膳市场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痛点,但纵观海外特膳食品产业趋势,我们也能够洞见特膳产业存在发展的潜力。

 

在疫情为方便特殊人群购买,特膳食品因祸得福打通了线上购买渠道,拓展了销售方式。线上销售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营销成本的降低,并可以随时随地触达更广大的消费人群,增大特膳食品品牌的影响力;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企业线上数字化营销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特膳食品科普内容,提升自身认知,挑选符合自身需求的特膳食品。线上发展前景及优势促使着品牌布局线上渠道,并深化数字化营销。

 

销售渠道变广,不仅加深了群众对特膳食品的了解,也提高了购买力。

 

此外,我国对于营养科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并出台相关政策向特膳产业倾斜。在2022年3月2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文件明确了临床营养科为医疗机构内独立开展临床营养诊疗服务的临床科室,并声明在临床营养科应当开展的7项工作中,包括“按需提供医疗膳食、肠内、肠外营养建议或处方”。这一文件也被许多从业者认为是临床营养科即将迎来临床身份的标志,同时也是特膳食品即将走向风口的前兆。

 

不仅如此,最早一批企业的崛起也让行业看到了行业的希望。随着特膳市场需求不断扩张,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入局。一批以科露宝为代表的国产特膳企业发展迅速,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由于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营养学科研人员以及企业开始活跃,引导更多人去了解、关注特膳食品。市场的火热也必将引起国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士的重点关注,未来极有可能为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并助力行业发展。

 

尽管行业仍存在认知模糊、人才缺口等问题,但政策的导向、市场规模的增长、临床研究中对营养代谢价值的认可和重视,都让我们在迷雾中看到了未来的曙光。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施懿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施懿

共发表文章133篇

最近内容
  • 北大深圳医院,新增一项骨修复材料公开

    2024-04-18

  • 斥资百亿抢办“新”高校,CEO们打的什么“算盘”?

    2024-04-10

  • 对话大脑原位神经再生先驱者陈功教授:十年砥砺,梦想终成剑锋

    2024-04-10

上一篇

创始人忙着战略规划,诊所迎来全面复苏?

2023-02-02
下一篇

“人工心脏”领军企业核心医疗获北航投资等数亿元C轮融资

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