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有关“19岁男孩患阿尔茨海默症”震惊全球,刷新了阿尔茨海默症的最小年龄纪录。慢病的年轻化趋势已然十分明显,加上社会老龄化加重,慢病防控的形势并不乐观。
通过新兴数字技术的引入实现慢病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趋势。比如,不久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发布了《慢性病防治典型数字产品(服务)目录》。这其中,就有不少数字疗法产品。
那么,究竟目前国内数字疗法企业都在哪些慢性病上发力?有哪些慢性病还有发力空间?动脉网对国内上百家活跃的数字疗法企业进行了统计,希望能为行业参考。
慢性病其实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这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特点。
从死亡率及造成的疾病负担来看,我国的四大慢病当属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2019年,我国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数量占总死亡数量的88.5%,光是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比就高达80.7% 。慢病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2017年,我国发布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2019年,国务院又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并在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类重大慢性病开展专项防治行动。
除了这四大慢病,一些新兴慢病也在过去几年逐渐抬头。比如,2019年,慢性肾病已经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并列成为我国30-69岁人群死亡率最高的慢病。
由于社会压力叠加疫情的因素,诸如抑郁、焦虑等精神类疾病,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心理健康乃至睡眠障碍在近年来的发病率在直线飙升。从广义的范围来看,这仍然属于一种慢病。
此外,近视、弱视和斜视等儿童眼部慢病虽然对健康危害相对不大,但对于社会整体人口素质影响较大。尤其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普筛发病率在2020年已经高达52.7%,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根据WHO的统计,至少60%的慢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这些慢病通过早预防(改变生活方式)、早发现(定期监控检查)、早治疗(尽早规范治疗)入手完全可以实现慢病的可防、可控和可治。
不难看出,慢病防控的这些特征与数字疗法尤为合拍——根据其原理,最适合使用数字疗法的疾病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长周期管理、干预措施较多、有明确的临床指南、患者依从性和自我管理水平较低,以及内科疾病为主、外科疾病为辅。
数字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引入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自我管理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并发症;它也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尤其是一些筛查手段的数字化,实现慢病早发现;此外,它还提高了服药依从性,并为患者实现个性化的给药剂量。
不过,对于医疗服务提供方、支付方和药企来说,数字疗法同样价值巨大。比如,它可以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提高医生的服务效率;也可以帮助支付方控费,并为支付产品设计提供数据;还可以帮助药企提高药物依从性和疗效,并为后续产品改进提供真实世界数据。
那么,目前国内数字疗法企业在哪些慢病领域上较为集中,形成“红海”?又有哪些慢病领域是隐藏的蓝海呢?动脉网基于公开资料,对目前较为活跃的140多家国内数字疗法相关企业在数字疗法领域的业务方向进行了梳理。从中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需要指出的是,统计资料均来源于公开数据,或许并不能反映相应企业的真实情况;少数根据公开资料难以划入具体疾病(如无具体业务方向或主要以平台服务为主)的企业未被统计;最后,受限于认知水平和研究的方式,我们对疾病的分类以及企业业务的划分也未必完全合理。若有不甚完善之处,欢迎读者予以指正。
国内数字疗法企业慢病方向(动脉网制图)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认知障碍是目前最热门的数字疗法领域,共有24家数字疗法企业在涉足这一领域。排在第二的则是眼科,共有21家数字疗法企业涉足这一领域。这两个领域涉足的数字疗法企业数量也双双超过了20家。仅这两个领域的数字疗法企业数量就占了活跃数字疗法企业总数的三成之多。
数字疗法在认知障碍领域获得青睐并不意外。认知障碍是诸多脑部严重疾病的前置,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直至今日,这些疾病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唯有通过“早筛查、早诊断”的方式提前发现隐患并予以预防。但国内在认识障碍筛查上仍有不少短版需要不足——上海的认知障碍诊疗水平排在全国前列,但早期就诊比例较高的也只有20%。
在这其中,数字疗法可以帮助快速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疾病筛查。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利用数字疗法进行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比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就聚焦认知障碍,通过“黄金三分钟认知障碍”电子游戏式的筛查工具形成了一套精准快捷的上海评估标准。
国内其他地区也在快速跟进。对数字疗法较为支持的海南省也在今年初明确将继续实施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工作,并针对2022年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试点工作中的风险人群开展认知康复数字疗法试点。
眼科领域的数字疗法则主要是针对儿童视功能预防和恢复。这其中,儿童弱视和斜视治疗训练占据了绝大部分。数字疗法在儿童斜弱视领域受到青睐是因为其治疗本身具有明确的治疗原理和方法,同时也有突出的依从性的痛点。
现阶段,国内儿童斜弱视的康复治疗手段老旧,过程漫长且枯燥,患儿难以坚持长达3-6个月的重复内容训练,或者在治疗过程中敷衍了事,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数字疗法可以融合多种光刺激疗法,并通过操作简单、趣味性强的游戏化设计来提升患儿依从性,帮助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斜弱视康复训练。
眼科数字疗法还可以发挥数据驱动的优势,通过智能评估患儿训练结果来匹配最优训练难度,及智能提醒患儿训练姿势等功能,达到了精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目标。同时,通过软件的居家视力评估和跟进康复过程,也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
四大慢病之一的糖尿病共计有16家企业涉足,排在第三。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到要提示居民关注血糖水平,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在这些方面,数字疗法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事实上,数字疗法最早开始应用的领域之一就是糖尿病。
紧随其后的心理疾病则有15家企业涉足。与糖尿病一样,心理健康是数字疗法最先开始落地的领域之一,尤其在针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健康问题的线上认知行为疗法(CBT-I)上。它可以低成本标准化地普及CBT疗法,在心理健康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成为治疗方案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行为认知疗法还有更多的扩充领域,比如排在心理健康之后的睡眠障碍同样比较热门——共有8家数字疗法企业涉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统计方式的原因,我们只选择企业最重要的业务方向加以统计。事实上,一些心理数字疗法企业同时也在涉足睡眠领域;即使暂时没有计划,采用CBT-I干预方式的企业也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睡眠领域。因此,关注睡眠的数字疗法企业比统计数字要更多。
运动康复则是最近逐渐崛起的数字疗法领域,同样有8家企业涉足。这类数字疗法往往通过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为干预方式。此外,随着物联网硬件和人工智能的引入,这类数字疗法对于患者康复的指导逐渐更加细化精准,可以确保更好的康复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的运动康复数字疗法也逐渐呈现细分化的趋势。除了心肺功能,肌骨康复乃至盆底恢复等细分赛道也已有企业涉足。
颇有意思的是,在睡眠障碍之后的领域则是几大慢病。呼吸(6家)、高血压(5家)和慢性肾病(4家)。它们目前的干预方式在原理上基本相同,即通过体征指标检测早期筛查,并通过长期管理提高用药依从性。
这其中,呼吸慢病较为特殊,无法像常见慢病那样通过饮食方案调整来达到显著治疗效果,而是需要和药物的正确使用紧密配合。目前,呼吸慢病的数字疗法主要聚焦在提升呼吸慢病患者正确用药技能及辅助医生精准药物调整上。
通过结合可穿戴设备,数字疗法可抓取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用药时间、按压次数、出药量、肺功能参数和血氧指标等,并通过算法评估患者是否正确用药,包括是否手口一致、药物是否充分到达肺部等。
此外,肿瘤领域也已有3家企业布局。基于干预方式,数字疗法目前主要涉足肿瘤的不良反应管理,即基于权威肿瘤诊治指南、患者临床数据、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并根据电子患者报告结果收集的症状数据,快速识别急症、重症患者或预测不良事件发生;也有一些企业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理论、游戏创作等为肿瘤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肿瘤管理数字疗法对药企价值巨大。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抗癌药物的中断率、提高患者生存期质量,同时可搜集到详细的患者真实世界数据,促进药物研发,目前已是跨国药企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布局方向,海外涉及肿瘤的数字疗法大多选择为药物合作研发针对具体癌种或者某款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数字疗法产品作为商业推广方式,已经有多家跨国药企进行了合作。从我们统计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数字疗法暂时还未向这一方向发展。
除了上述这些领域,包括过敏、儿童自闭症、儿童言语障碍、成瘾戒断、疼痛、睡眠呼吸、儿童多动症也有不止一家企业涉足。
在过往几年,动脉网也曾对数字疗法涉及的疾病类型进行过统计。有意思的是,相比我们之前的统计,一些此前较为冷门的领域也逐渐已有企业开始涉足。其中,一部分已有相应的产品完成;也有一些产品尚处于构思或开发过程中。虽然未来仍难以确定这些领域的数字疗法的发展情况,但我们认为这种尝试值得鼓励。
尽管仍有一些争议,但行业已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数字疗法应是一种医疗器械,归属于软件医疗器械的一种。因此,我们也对目前NMPA审批通过的,我们认为符合“数字疗法”定义的软件医疗器械进行了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可以说明目前数字疗法在各个疾病领域的成熟度。
通过NMPA审批的符合“数字疗法”定义医疗器械慢病方向
眼科和认知障碍是数字疗法获批数量最多的疾病种类。其中,共有19张2类证符合眼科数字疗法定义。这其中,由于原理相对简单,眼科数字疗法的获批更为容易。不过,绝大部分集中在儿童弱视、斜视,真正可以覆盖更多人群的近视,仅有极少数企业在涉足。
认知障碍领域的数字疗法则有16张2类证,且基本集中在筛查和训练。不同于眼科,认知障碍数字疗法受到的局限主要来自疾病自身——目前,仍没有有效的认知障碍治疗手段。
在此之外,除了运动康复(4张)和心理(2张)有多于1张2类证获批外,肿瘤、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儿童言语障碍和病毒性肝炎各仅有1张2类证获批。
从NMPA审批的情况来看,数字疗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即使在看上去相当“红海”的认知障碍和眼科领域,仍然有很多未被满足的痛点。在糖尿病和心理这样涉足企业颇多的领域,获证比例仍然相当之低。反倒是一些相对较为冷门的领域获得了认可。
尽管拿证不代表全部,但对于企业来说,这必然是走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大节点。数字疗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品力,证明自己对医疗各方的价值。另一方面,随着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数字疗法标准及规则制定的进一步完善,数字疗法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动力。
不难发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数字疗法的发展现状与慢病管理所需要的能力仍然有一些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当然,不仅在国内,在全球范围,数字疗法的应用仍然方兴未艾,有很多领域还存有空白,这都将成为机会所在。
此外,即使在目前看上去较为集中的领域,仍然有大量未被满足的痛点。如果可以打通这些痛点的“任督二脉”,实现差异化竞争,仍然有很大的机会从中脱颖而出。
必须要承认,在动脉网与企业的交流中,不乏一些好点子可以填补当前的市场空白。不过,产品的逻辑是否能够真正成立,是不是真的可以为患者和医生带来实打实的好处才仍然需要得到验证。
毕竟,所谓数字疗法,首先得是一种“疗法”。它对疾病的种类或许并没有局限性,但限于当前技术,对疾病的诊疗过程和干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针对不同疾病的作用效果差异很大。
我们也将会继续关注数字疗法在2023年的进展,也欢迎大家与我们交流。
参考资料:
张文康,健康界:《三部门发文:“一老一小”慢病管理医防是重点》
左妍,新民晚报:《阿尔茨海默病日|“上海模式”防控认知障碍,破解“阿尔茨海默病”早诊难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