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年时间,复旦大学推动6项成果作价入股

作者: 沈宇婷 2023-11-09 10:00

2021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团队通过用专利作价投资的方式,转化了“一种介孔-微孔壳-核结构复合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专利(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成果),并与洗霸科技共同成立山东复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这是复旦大学赋权改革后的首个成功案例。从一开始成果披露到谈判,从协议起草到后期管理,复旦大学科研院技术转移中心全程介入并持续跟踪。据统计,2年时间里(2021年3月-2023年1月),复旦大学已经完成6项科研成果通过作价投资进行转化的项目。


若要探究其赋权改革成功的原因,我们或许还要想得更深一些,再聊聊复旦大学的科研创新、转化体系和资本支持。因为它们,复旦大学的故事才得以丰满。

 

科研:为自由之探索


复旦大学聚集了3602位教学科研人员,其中59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同时,这里还拥有附属中山医院、附属华山医院、附属儿科医院等17家优质临床医学资源,以及众多在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新材料及化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优势学科群和实验室。

 

因此,复旦大学不仅仅通过教育的方式为输出创新领域的人才,更是创新的发源地,其科研成果影响着整个行业。然而这些科研成果之所以能被大量产出,具有市场潜力,其实与高校实验室创新本身有关

 

赵东元院士曾表示,他的成果都与复旦大学的环境息息相关,复旦大学宽松的科研氛围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培养了他。

 

于科研探索,复旦大学先后确定以人为本、打破学科边界的科研准则,提升以任务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效率。

 

1以人为本


2020年,复旦大学创新设立科研人员工作岗位——专任岗位,其目的在于建立并稳定一支结构合理、体量适度、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形成优秀创新团队和团队集群。

 

复旦大学通过合理设置科研人员的岗位匹配度,以较高标准的薪酬吸引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在带有工程色彩的科研大项目的攻关中,这种“集团军作战”的方式更易于统一领导,步调一致,协调各种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工作。

 

截至2022年,复旦大学已审批22项重大创新任务纳入专任岗位试点范围。

 

2打破学科边界


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如今成为复旦科研人员的共识。

 

早在2005年,复旦大学就通过实体运行科研机构建设,以科学问题、研究领域为导向,集聚校内外高水平科研力量,打破原来以院系边界形成的学科发展格局。

 

“比如抑郁症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哪一个学科就能解决的,既需要有像我这样研究数学的,还需要研究基础生物的。”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把科学研究比作“搭积木”,“要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起去解决一个问题,才会实现1+1>2的效果”。

 

据了解,复旦大学在理工医科新建校级实体运行科研机构24家,主要领域包括量子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光电材料、金融科技、脑科学、生物医药、生殖发育等。

 

其中“功能介孔材料”、“面向材料功能应用的新一代计算方法与软件”、“低压低氧环境下人类复杂性状的表型组分析与系统解构”、“海-陆-气系统与北半球中高纬极端天气气候”、“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都是由实体运行科研机构或者院系与实体运行科研机构形成的交叉学科团队承担。

 

除了以上两点外,复旦大学近年出台一系列具体举措,打造更自由的科研环境

 

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针对原创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创新评审与支持机制,给予多种形式的稳定支持,营造适合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打造面向国际重大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实体运行机构平台,集聚校内外优势科研力量重点突破科学高峰或领域难题;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落实科研人员在立项选题、经费使用以及资源配置的自主权,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首先在于以人为本,尊重科研人员的自主权。其次是资源投入和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加强引导简化考核,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激发创新活力。”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

 

转化:于细微处发力


研究基础,是复旦大学能够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决条件之一,而后学校才得以嗅到转化机会。

 

2020年,在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领导小组的带领下,科研、知识产权、国资、人事、技术转移中心、图书馆等各职能部,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排在首位的,自然是对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的完善。近几年,复旦大学先后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发明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关于教职工校外兼职及离岗创业的暂行规定》《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管理办法》等文件,为科研人员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如果说颁布政策更像是宏大叙事,那么落实到细微处,复旦大学分别从高价值专利、赋权改革和创新载体上发力。

 

1高价值专利培育与管理


总结过去成功经验来看,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培育是高校最重视的环节。这些受法律保护的、高价值的成果,是复旦大学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调。

 

2018年,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搭建知识产权管理系统;2022年,复旦大学进一步搭建科技成果披露与转化系统。

 

将校内创新成果加入披露系统中,在申请专利前,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联系专业公司分别从项目的内容、市场性评价、交易性评价、法律性评价、技术性评价、投资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据统计,2022年,复旦大学完成中国专利申请1354件,获中国专利授权1072件,专利获批率达到79%。

 

其中,技术转移中心筛选出综合排名较高的成果,通过召开成果发布会等方式,向目标企业和投资人进行推广和转移转化。而对于综合排名不高的成果,技术转移中心将会持续跟进,在合适时机加大创新成果的推广力度。

 

为强化校内高价值专利的创造、管理和运用,2022年,复旦大学正式开始运营知识产权管理与转化运营专项资金,资助专利导航和高价值专利培育。

 

而高价值专利的诞生,也让复旦大学获得市场的诸多关注。

 

比如,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田、吴晓晖教授团队成功研发的脊椎动物piggyBac转座子遗传操作系统及其专利“在脊椎动物中作为遗传操作和分析工具的piggyBac”,在2019年至2021年间,相继吸引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企业,专利许可总金额达到480万元。

 

2赋权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创业


2021年3月,复旦大学颁布《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该政策规定由发明人团队申请专利技术的赋权,学校组织专家对该专利技术是否为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判断。

 

在具体执行层面上,复旦大学首先会判断成果是否为重大科技成果。若为非重大科技成果,学校将该专利技术长期使用权赋予发明人团队,由发明人团队对外进行作价投资,全部股权由发明人团队持有,并将获得收益的30%返给学校,学校不参与公司的决策和运营;若为重大科技成果,学校将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进行赋权,发明人团队占所有权的70%,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占所有权的30%,由二者共同将该技术发明进行作价投资,并按所占股权多少获得收益。

 

“我们鼓励科研人员自己进行成果转化,因为他们对成果是最了解的。”复旦大学科研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公开表示,为支持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创业,复旦大学还明确了多条途径。“就算把成果转化到科研人员自己创办的公司,只要操作合法合规即可,学校制度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借力于创新载体


成果孵化和落地离不开创新载体的支持。作为大学科研成功转化的“首站”,科创中心和科技园通过资源整合,孵化创新项目。

 

2021年11月,宝山复旦科创中心正式运营,中科院院士赵东元领衔的功能介孔材料研发项目,周树学、武利民教授领衔的高性能涂层材料产业化项目,郑立荣教授领衔的智能楼宇通信系统产业化项目等8个复旦大学重大创新项目成功入驻。

 

依托复旦大学优势学科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聚焦化工材料、信息电子、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帮助对接科研成果、市场需求,以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催化”成果转化链路。

 

在这里,创新项目将得到金融、营商、科技、数字赋能、空间生态、新型研发等系列服务,全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资本:专为复旦项目而来


复旦大学是中国最丰富的金融人才资源库之一。

 

从学科建设来看,在第四轮学科评选过程中,复旦大学的经济学被评定为A+学科。从人才储备来看,百年来,学院既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一辈经济学家许涤新、漆琪生、蒋学模、伍柏麟和洪远朋等,又有在国内外理论界颇有影响力的张军、华民、袁志刚、姜波克、陈诗一等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融中财经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49位创投圈知名人士中,复旦本科毕业共6位,包括云峰基金虞锋、复星资本梁信军、 CMC资本黎瑞刚、光速创投宓群、德同资本邵俊、华兴资本包凡,占比12%,居该次调查排名第一。

 

依靠独特的学科优势,复旦大学正在探索“高校+风险投资”/“金融+科技”的成果转化模式——由复旦大学或复旦大学校友成立的风投机构,从投资视角在“学”和“产”之间搭建起一架桥梁,助力复旦科技项目从“0”成长到1,然后到正无穷。

 

image.png 

复旦系风投机构,数据来源桔子IT、企查查、动脉橙

 

在橙果局不完全统计中,从2000年开始,“复旦系风投机构”依靠与教授、校友之间的天然联系,发现和筛选贴合临床需求、具有高潜力和成长性的原始创新项目。以复创投资为例,这所由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全资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其成员唐余宽先生和顾广新先生也均来自复旦大学。

 

一方面,复创投资通过系统研究复旦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方向,构建“复旦大学科技创新成果总库”,梳理复旦大学院士、长江学者、教授的科研成果,对重大科研成果进行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复创投资还与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复旦大学智能研究院以及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助推成果转化。

 

成立四年,复创投资先后投资康景生物、华澜微、邦鼓思电子科技、英彼森、新华微视五家公司,其中三家为复旦大学项目,包括复旦大学教授胡维国创立的康景生物;复旦大学校友陈越凡邦鼓思电子科技和复旦微电子学院06级的硕士生校友邹亮成立的英彼森。

 

而由云峰基金设立的“复旦-云锋创业基金”,旨在鼓励复旦大学在读学生依托科技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培育技术创新人才,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基金还会为从复旦大学毕业未超过八年,有创业意愿、创业潜力和创业计划的自主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创业培训和辅导支持等。

 

截止2021年,“复旦-云锋创业基金”已支持了151个复旦大学的创新创业项目,其中15个项目获得了后续风险投资,总计9000多万元。

 

尾声


作为创新源头,复旦大学补齐了创新人才、创新载体、资本等因素,再加之地方政府对成果转化的倾斜也十分明显——早在1998年,上海市政府就颁布了《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推动成果转化。于是乎,复旦大学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创新转化生态,转化大量高价值专利——或专利作价入股,或专利转让与许可。


而这些成功经验又最终使得这个生态形成最终闭环,大量成功的经验坐实了复旦大学的创新基因,吸引更多资本、企业关注,继续书写复旦的创新故事。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沈宇婷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沈宇婷

共发表文章156篇

最近内容
  • 投资向下,科转向上

    2024-04-29

  • 北医一院,新增一项类器官专利公开

    2024-04-24

  • 深圳先进院,公开一项水凝胶微针专利

    2024-04-22

上一篇

参会攻略一手掌握!湾区脑科学产业创新与合作大会·2023暨深圳市脑科学学会第二次年会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分会年会

2023-11-09
下一篇

中科易微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中科院创投独家投资

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