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3年科研成果转化投资,投资人们给出了这些关键词

作者: 张海洋 2024-01-08 16:44

2023年寒风遍野,明星项目折戟一片。当热门的赛道不再代表高回报,业内甚至戏称唯一可投的两个赛道,便是简历和签证。


成熟期项目的投融资已然倍加谨慎,那早期更加着眼于长远可能性,脱胎自大学、院所、临床研究成果的科研成果转化投资在2023年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我们采访了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人,汇总了他们的“2023年科研成果转化投资关键词”


“ESK”


在存量市场中做零和博弈,对于参与者带来的只有消耗。一个苹果换来换去仍然只是一个苹果,而一个想法的交换与传递带来的则是知识价值的系统构架。


对此,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于翔分享了他的理解和观察。


ESK价值投资体系是米磊博士基于由“硬科技”理念推导出的驱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系统模型(经济-社会-知识系统),而创新总结提炼的投资理念,于2019年提出,2023年正式发布。ESK价值投资体系聚焦知识价值(K)、社会价值(S)和经济价值(E)的有机统一,重点对企业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和推动知识和科技进步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评估,被认为是3.0版价值投资理念体系。


在过去一年,中科创星投资了源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数个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项目,均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中科创星作为“硬科技”理念的缔造者和实践者,聚焦硬科技领域的前沿早期创新项目进行投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与科学家们一起,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硬科技创投的“本土化的价值投资之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中国发生。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科创星投资了大量长期研发、专利领先、人才密度高的项目,如泽辉生物、天港免疫、中科微针、嵌化合生等。


相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知识价值的确定性能够成为科研成果转化投资的决策锚点。


“产业转化”


曾几何时,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跳脱出文章和专利的内循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化向产业。如今,如何寻找到好的成果并有效的实现产业转化成为了链条中各家机构的必修课。

对此深有感触的,是一家脱胎自高校,同样有着浓厚科研属性的新兴机构。


为了进一步丰富北京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体系,北大科技开发部依托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了成立上海燕缘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燕缘创投”),并于2023年下半年完成了2个自有资金投资项目。


燕缘创投总经理、管理合伙人李军表示,科技成果转化已经进入到深度孵化赋能的关键阶段,需要找到真正和产业结合的科研成果,除了完成0到1的阶段,更重要的是1到10,10到N的量产,这需要投资机构拥有更长期的耐心,更深度的产业纵深能力以及面对周期波动时的定力。


李军表示,以通用机器人、新一代AI应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传感器、量子科技和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新兴前沿科技将在”大算力“数字时代成为未来10-20年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真正的源头创新力量将会逐步转移至拥有强大科研能力的顶级高校。


“时代动能已经转换,新帷幕已经徐徐拉开。”


李军的信念,带着燕园特有的笃行。


上海燕缘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燕缘创投”)是一家专注于早期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市场化创业投资机构,由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起设立,聚焦高校与科研院所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要投资领域,同时兼顾其他优质社会化科创项目。燕缘创投秉持“专心、专注、专业”的投资理念,努力做好科学家们的创新创业合伙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最早一公里提供全方位高价值服务。


“脑科学”


在科研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寻找蓝海赛道、寻求底层技术的突破成为了更加理性的战略。作为近乎全新的赛道,脑科学让所有选手在接近同一起跑线上,奔向更多可能性。


高榕资本作为中国最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对于早期科研成果转化的投资项目长期重点关注。


王晓东院士联合创立的专注于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FIC药物的维泰瑞隆;宋保亮院士担任科学顾问的专注胆固醇代谢领域药物的珂阑医药;国际著名基因编辑科学家高彩霞联合发起设立的基因编辑生物育种公司齐禾生科。高榕资本均在公司创立早期参与投资。


而在脑科学转化领域,高榕资本刘静逸博士着重为我们分享了她的观点。


在刘静逸博士看来,生物医疗科研成果转化投资的大逻辑有三点主要考量: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针对细分蓝海赛道进行提前布局;追求前沿硬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源头创新。


截至目前,高榕在脑科学领域的创新药、创新器械、交叉学科三个方向都展开了代表性布局:致力于开发CNS创新药的福贝生物,专注于研发生产神经介入器械的沃比医疗,以及研发医疗级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微灵医疗。其中,微灵医疗为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骁健教授联合创办,而福贝生物由著名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鲁白教授联合创立。


从临床医生转型生物医疗投资人的刘博士依然坚持医者初心。在她看来,大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脑科学探索更是科学研究的前沿方向,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脑 & 神经相关疾病的患者群体庞大,病程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大,而目前临床干预手段却有限。在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巨大缺口中诞生的创新技术,正是刘静逸博士及高榕资本团队在未来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之一。


“投早、投底层、帮小、帮落地”


依托最前沿科研成果而建立的公司往往规模小且运营风险高。为了能够切实提高这些推动底层技术进步的公司的生存率,帮助这些早期小型团队实现落地,成为了很多人的主攻方向。


比邻星创投的多位投资人伙伴对帮助早期小型团队实现落地,有着独到的经验和长久的实践。


为了有足够的know-how和行业理解能力,比邻星创投长期坚持对全球技术及产品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全球重要行业会议及线下走访等多种形式,与全球医生、产业专家、实验室、孵化器和投资人保持实时密切交流。以此为依托,比邻星创投保持着对行业前沿动态的高度敏感。


在落地与产业化方面,比邻星创投的多位合伙人与董事总经理都做过创业公司的CEO,他们对于创业企业和企业家的理解不停留于纸面,而是真正感同身受企业家的需求和痛点在哪里,懂得如何协助创业者慢慢的把企业落地。


对于未来,比邻星创投的伙伴们认为,只要能看准目标,着眼于长期,拒绝掉诱惑并坚持下去,就有机会创造出足够的临床价值和经济价值。


“活水”


在科研和市场之间,也需要能时刻陪伴、连接双方、传递暖流、如影随形般的角色存在,如活水润物细无声,在合适的时机出现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


来自丹麓资本的刘郢,以感性的分享,透露出了一个在一线链接科研与市场的投资人对于科研工作者和产业从业人员的关切。


在刘郢的回顾中,2023年是充满波折的一年,从满怀希望,到眼看泡沫破裂,再到重新找到秩序和支点。尽管体感上在经历寒冬,但丹麓的伙伴们依然坚定地相信中国科创的力量,并坚定地走在挖掘医疗科技和生物科技前沿创新的路上。


丹麓资本长期专注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2023在脑科学、医工结合、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都完成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转化。与往年相比,丹麓资本也在重塑自己的逻辑与策略,在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严酷的市场环境、考验人的低潮期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机会并磨砺团队的心智。


作为始终秉承“投早、投小、投创新”的丹麓资本,在包括脑科学等多个领域内都有成功的转化。其中,研发高发脑疾病定量分析和辅助诊断方法的灵犀云医学科技,其核心团队便是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神经工程实验室。开发人源免疫豁免细胞技术的华卫恒源,创始人梁健霖同样为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


刘郢表示,她在2023年会见了数十位手握临床转化成果的高校老师和青年学者,她切身感受到他们对于成果转化的热情,也感受到了在经济寒冬中暗涌的科创热潮。刘郢希望能作为游走在科研院所和市场之间的“活水”,和科学家们做朋友,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挖掘和整合价值点。


“耐心”


科研成果转化本身是一项漫长的事业。而在市场遇冷的情况下,这个时间周期很可能会继续延长,变数一定会不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投资人和创始人以及所有利益相关群体给予更大的包容性,给予更多的耐心。


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就以医械耗材生物材料领域的回顾,分享了他对此的理解。


王啸认为,过去一年,医械耗材集采趋于温和,以价换量初衷逐步实现。同时,内卷也促使企业寻求出海机会,医械高端制造外循环转移迎来历史机遇。面对集采和出海的双重挑战,企业亟须突破上游材料技术的瓶颈,实现成本控制和性能升级。近年来,中国生物材料科研量反超美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科研成果产业转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九合创投观察到,从Me too到First in Class的过程中,创业者从产业高管变成了科学家,大部分团队还不能很好地平衡科研和产业化的关系,但团队相信大趋势仍然向科技深水区去,需要对创业者更有耐心。展望2024年,九合创投会继续秉持早期投资理念,与科研和产业界携手努力,加速推进生物技术实际应用,以期早日造福广大患者。


“扎根”


编者认为,在投资人与科研人的双向奔赴中,一片片茁壮的根系正在蔓延开。


一套被高校和市场跑通验证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正在慢慢生根;一个贯穿产业上下游,能够在局部实现内循环的中国市场正在慢慢生根;一个凭借原研创新,并向全球蓝海赛道输出产品的中国原研技术体系正在慢慢生根。


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在这棵大树能够散出更茂密的树叶,结出更丰富的果实,抵御更未知的暴风雨之前,需要的正是在视线之外,这深埋于土地之内的牢固根系。


当根系扎至深土之内时,这棵大树的势能将会肉眼可见,不可阻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张海洋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张海洋

共发表文章47篇

最近内容
  • 盛景x诺唯赞发布「盛赞创新产业孵化培育平台」,打造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引擎

    2024-04-29

  • “身处浪尖,方能向前”,北大人民医院研究型病房创新启示录

    2024-04-29

  • 2024全国智慧医保大赛正式启动,重庆提供数据及落地等全面支持

    2024-04-24

上一篇

拜耳与RTW投资公司携手领投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箕星药业D轮融资

2024-01-08
下一篇

1.6亿成最大股东,“华润版图”再添一员

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