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又颁32条新规,上海再为创新转化加码

作者: 沈宇婷 2024-01-15 09:38

2024年1月10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image.png

图为《若干措施》,来源于上海市政府官网


《若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优化股权投资机构设立服务和行业管理;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企业风险投资发展;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畅通股权投资退出渠道;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推动行业联动创新发展;高质量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区;加强行业社会组织建设等9方面32条措施。

 

这些新规有了不少突破和创新,更有利于资本力量专注上海投早投小投创新事业。“敢闯、敢变”是上海一贯的作风,也是这座城市走在科技创新转化最前面的重要原因。

 

强化投早投小投科技


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是《若干措施》中值得关注的部分,它服务于一个主角,科技创新转化。

 

科技创新转化常常被诟病的是资金不足。基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特点,社会资本要考虑市场风险问题,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承受力,而且市面上很多产业基金普遍存在“赚快钱”倾向,投资科技成果转化早中期项目的动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过去政府和高校除了发挥政策性引导作用外,还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银,切实鼓励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比如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复旦科创母基金,首期规模总计达10亿元,全力构筑校内校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

 

在《若干措施》中,上海市政府通过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搭建天使投资专业化服务平台、制订投早投小投科技奖励政策,再次强化对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引导支持。

 

1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


研究设立上海市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重点投资早期科创领域。有序扩大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完善政府引导基金让利机制,根据《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上海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等,按照市场化原则逐步建立份额转让的估值、谈判、定价等工作流程。加强市、区两级政府引导基金联动,强化对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引导支持。

 

2搭建天使投资专业化服务平台


支持专业团队设立天使投资行业组织,搭建集聚天使投资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专业化服务平台,联合开展尽调、估值、投资等,强化对优质早期科创项目的发现和投资培育;建立天使投资数据库,对天使投资管理人及核心团队开展跟踪统计和筛选评估,加强评估结果在政府引导基金投资、扶持政策申请等事项中的参考运用。

 

3制订投早投小投科技奖励政策


股权投资集聚区应制订投资奖励政策,对经认定的投资区内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2年以上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及业务团队予以奖励,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参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延续执行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投资初创科技型企业有关政策条件的公告》等有关规定予以认定。

 

上海政府很清楚,资本蕴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鼓励投资机构加大对早期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才能培育更多具有创新潜力的初创企业,加速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进程

 

政府创造环境


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一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法律诞生。不少人视之为:中国的《拜杜法案》。

 

中国政府从这时开始,极力推广成果转化。各省市级政府也纷纷响应,上海可以算呼声最高的一个。

 

近几年,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2020)》、《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科改25条”)、《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法规和政策文件。

 

image.png

2020-2022年上海颁布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数据来源《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2020、2021、2022)

 

这些法规和政策文件,推动着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他们分别从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技金融支持、推进科技成果落地应用、推进科技成果落地应用等方面引导。

 

比如在人才技术转移体系建立上,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印发<上海市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类)“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的通知》、《关于发布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等对应性政策文件,探索体系化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通道,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畅通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通道。

 

其中,也是上海首次在“技术带头人”人才计划中增加技术转移方向,从而培育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具备创新能力,复合型、专业性的技术转移服务带头人,开展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

 

在大量政策的激励下,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技术转移服务人员、抑或是投资人,他们的转化积极性不断增强,成果转化效益也明显增高

 

2020年,上海市高校、科研机构转化成果达到47亿元。2021年上海高校院所等科研事业单位共输出技术合同金额215.2亿元,同比增长65.7%。2022年上海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45%,两年增长了120%。

 

现在看上海政府出台的政策,是给予科技创新转化的希望——政策要把整个城市的创新转化唤醒,召唤出那个生机勃勃的上海。宋世明教授提过一个理念:

 

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而政策的颁布,永远是第一步。

 

集结所有优势,专攻创新转化


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根据在上海租界内外的见闻,出版见闻录《魔都》,这也是“魔都”一词首次在历史中出现。

 

一个世纪过去 ,每当人们提到上海,提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却仍然找不到其他任何语言,能够比“魔都”更加入木三分。

 

在科技创新转化这件事上,上海的魔力在于:

 

集中所有优势,去专注一件事情

 

1基础科研优势,促进原始创新


2010-2022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发表的论文量从年度6篇增至120篇,全国占比从15.8%持续上升至28.8%,远高于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长期处于全国首位。

 

这背后是上海强大的科研实力。这里布局了1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覆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数量约占全国的1/4;这里培养了171位两院院士,其中科学院院士97人,工程院院士74人;这里的高校,共有18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3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14所高校的34个学科入选“中国顶尖学科”,占全国14.2%,位居全国第二;2021年,上海的基础研究投入达177.73亿元,占研发投入的比重近10%......

 

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上海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激发创新源头活力,上海高校纷纷内部改革,提升以任务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效率。

 

比如复旦大学先后确定以人为本、打破学科边界的科研准则,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针对原创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创新评审与支持机制,给予多种形式的稳定支持,营造适合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打造面向国际重大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实体运行机构平台,集聚校内外优势科研力量重点突破科学高峰或领域难题......,

 

2金融资本优势,刺激创新转化


1843年,上海成为开放的通商口岸。

 

在原有的商贸基础上,刺激在沪工业集团。重工业江南制造局,轻工业如棉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等,都率先在上海形成了相应的行业和规模。实业的兴盛,为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开启了上海近代意义的金融业。

 

发展至今,上海已经形成了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金银市场、外汇市场、内汇市场在内的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成为中国乃至整个远东、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

 

现下,“金融+科技”/“金融助力科技创新”的口号高喊,资本赋能成为上海科技创新转化的重要动力

 

上海的种子轮、天使轮融资极其活跃,有大量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成化,其中包括红杉中国、启明创投、中科创星、经纬创投、高瓴资本等国内顶级投资机构。

 

据上海交大菡源投资统计,2022年上海各类资本投资于科学家的资金超过300亿人民币,其中获得融资规模均超1亿元企业共计24家。其中,3家获得种子投资、天使轮或PreA企业的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股权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趋势显现。

 

image.png 图为2022年获得融资过亿元的创业科学家所在高校院所及数量,数据来源《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

 

3强劲产业优势,促进横向合作


工业、制造业到服务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上海的产业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其中生物医药是上海“集中精锐力量、加快发展突破”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

 

截止到2023年5月底,上海拥有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相关企业3224家。从企业资质分布看,截止2023年5月底,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上海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49家,专精特新企业有218家,瞪羚企业有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33家,独角兽企业有10家。

 

企业是激发上海创新转化潜力的产业角色。一方面,企业们是上海的“氛围担当”,他们的聚集是上海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繁华之地,为这里的大批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也吸引了人才来到这里。上海的许多投资人都曾是制药公司高管,将更懂生命科学的投资人带到了风险投资行业。

 

匍匐在上海的企业们,尤其是大企业和成果转化企业,由于业务发展需求,他们普遍和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建实验室,促进成果横项合作。比如2023年4月,上海医药、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共建的“创新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该实验室以原创的核心技术研发为主,产出first-in-class原创免疫疗法,主要聚焦揭示免疫细胞调控新机制、鉴定疾病免疫治疗新靶标、发明免疫药物研发新技术、创制免疫药物治疗新产品。

 

可是说,是“企业有需求,学校有资源”促进了在沪校企合作的繁荣。

 

而将这些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还是政府政策。


 f0bbacbe242462e5e090718e33e13c0.png


通过政府提供长期政策支持,引导成果转化发展,并创建“张江高科技园区”、“零号湾”、“大零号湾”等科技园区,集结大学、风投机构、企业,在空间上形成创新闭环。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科技成果转化还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国际上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中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和转化经验,推动本土科技成果走向世界。

 

在浦东大道141号的食堂里,醒目地悬挂浦东最早一批创业者曾写下的标语——“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字句间透出“与世界保持同步的达观与自信”的非凡气度。

 

此时此刻,站在科技创新转化,上海同样也在思考未来。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沈宇婷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沈宇婷

共发表文章156篇

最近内容
  • 投资向下,科转向上

    2024-04-29

  • 北医一院,新增一项类器官专利公开

    2024-04-24

  • 深圳先进院,公开一项水凝胶微针专利

    2024-04-22

上一篇

技术创新、阳光合规、长期主义: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的三大关键词

2024-01-15
下一篇

专访玉环市人民医院健康共同体集团院长董寅:医工结合,一场医院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