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顺应医学发展规律,这位副院长牵头成立医工交叉中心

作者: 沈宇婷 2024-01-31 17:42

20240122-092834.jpg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一流学院提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建立交叉融合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并取得积极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学科交叉融合帮助这批高校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美国高校成果转化率为80%,久居世界榜首。

 

同理,医工交叉围绕医学临床需求,将医学与数学、物理等工科知识、技术进行交叉融合,补足医疗工作者在工科方面的欠缺,打通医工融和“堵点”,也能为医院创新转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系列鲜明的案例在证明“医工交叉使得临床医生在成果转化中大有可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5000万元金额转让“半个性化和完全个性化全膝置换用人工关节及其微创精准手术工具”相关专利、华西医院以2.5亿元金额许可企业开发“超长效局麻药”七项专利、上海九院以3000万元金额许可企业开发“植入听觉脑干植入装置”八项专利……

 

肖巍是四川省科学城医院的业务副院长,他所在的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其另一身份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职工医院。作为国家计划单列的副部级国家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在核材料、激光、物理学、力学与数学、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高分子材料、精密加工等领域具有全国顶尖的科研及军民融合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拥有29位“两院”院士。

 

医院作为中物院的直属单位,如何依托中物院这所国家宝藏级的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科研工程化能力,开展医工交叉研究、对接临床需求,开展成果转化也是医院领导班子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外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22年4月,在医院党政领导的集体领导下,在中物院机关、各研究所、成都科技技术发展中心支持配合下,四川省科学城医院与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牵头成立了国家科技创新汇智平台(四川)医工交叉科学研究中心。

 

走中物院特色的医工交叉之路。

 

摸索前行

 e70b2a2356af2357ab47f229c64c583.jpg

医工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受访者供图


在他们附近,有一个很好的榜样——华西医院。2023年,华西医院是专利授权量最高(85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最高(451件)、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量最高(9项)的医院。

 

因此,成立交叉中心之前,肖巍带队到华西医院成果转化部考察。他们一行人惊奇地发现,国家卫健委很多医工转化方面政策都采纳了华西医院的经验,其中最著名的“华西九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就被国家卫健委及很多大型教学医院直接采用。

 

在参观华西医院成果转化部以后,医院党政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参照华西医院模式,摸着华西医院这块石头,走中物院自己的医工交叉之路。


医工交叉中心的发展目标是依托中物院等相关科研院所,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开放的医工交叉平台,对全国甚至全球医疗人员开放,遴选临床医疗中的痛点、堵点、难题,积极对接各研究所的科研工程化能力,实现医工交叉和融合,服务健康中国的建设。

 

成立医工交叉中心之前,肖巍从来没有具体参与过医工交叉相关的项目工作。虽然那时的他已经通过国家政策和行业风潮,明显感觉“医工交叉比较热”,但对如何激励医生转化、如何组建一支交叉团队都还十分陌生。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摸索着来。

 

医工交叉中心成立后,为了调动临床医生从事科研工作、进行临床转化的积极性,医院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研究、上市后研究的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条医学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链。只要一名医生在临床上发现了问题,都可以在这些创新服务平台上展开探索,找到答案。

 

医院参照中物院标准,制定医工交叉管理制度及成果奖励政策。为规范管理医工交叉中心的经费,避免与医院医疗服务形成互相干扰和冲突,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医工交叉专用财务账号,对往来横向的科研经费进行专项专管。为活跃临床医生的科研思维,医工办定期举办交叉论坛及专题沙龙,邀请相关院所的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畅谈临床一线工作中发现的难点、堵点,头脑风暴,与科研人员一起找出碰撞思维火花,寻找解决途径。

 

即便是政、产、学、研、资、医合力正在形成的当下,医工交叉实际工作过程推动,肖巍还是感觉很有压力和挑战。统筹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医工交叉中心工作近两年以来,副院长肖巍已经十分了解医工交叉结合的发展和不足。


在他看来,国内医工交叉结合或许更像是一张网,一张进步与困难交织的网,而要想把网织得更大,还需要更多“毛线”。

 

医生的科研工程攻关融合团队,陆续开花结果


四川省科技城医院的医工交叉团队还算不上丰满,肖巍告诉橙果局,目前医工交叉平台只有2位专职人员,医院的主任们都只是在平台上兼职,“他们一边忙着临床,一边做转化”。

 

其中一位专职人员曾经是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十分了解产业政策和孵化工作,肖巍描述他,是一个对医工交叉很敢兴趣的人。另一位专职人员则是医院医务人员。

 

“这两位专职人员不断外面培训学习,了解医工交叉政策、产品流程,持证上岗。”肖巍表示,搭建起一支专业的医工交叉服务团队,才能链接起临床医生和工程攻关团队。以他们为桥梁,挖掘医生的具体需求,再和工程团队链接配合。

 

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多学科合作,而医生个人在工程化设计方面可能面临技术难度大、资源有限、缺乏专业背景等问题,难以独立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和开发任务。相比之下,科研工程师攻关团队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医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设备研发、技术难题解决、数据分析等方面。


image.png 医生团队和工程师团队交流,受访者供图

 

医工交叉平台能让一切都变简单。肖巍告诉橙果局,不怕找不到工程团队。只要医生有想法,平台就能找到临床专家和科研院所工科专家合力评估项目,“医生提出想法,而工程团队评估技术可行性,并将技术转化为原始样机。”

 

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团队在医工交叉中心的平台上与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三方成立实验室,合作开发“左心室辅助装置”,在“泵装置”及“电池”设计方面开展攻关,目前该项目稳步推进中,正在设计原理样机。

 

肖巍认为医工交叉不能局限于四川,而是以此为原点,向全国发散。“只要医生有需要,医工交叉中心就能帮助他们联系中物院的工程师团队。”目前,医工交叉中心还在推动小分子试剂盒、智能移动CT、紫激光等多个项目转化。

 

其中,医院妇产科主任和中物院合作开发的内窥镜图像稳定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等采访结束后,他还要去一趟手术室验收成果,可能马上就可以签定项目转化协议。

 

制约:资金缺乏与政策引导


肖巍这样定义一个成熟的医工交叉中心:开放、资金充足、积极性高。而目前,制约着医工交叉中心发展的,还是产业基金参与度不够和政策引导力度不大。

 

肖巍表示,基金公司往往要看到明确的转换前景后,才会真正投入进来。“很早期的项目,基金公司基本就不看了,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先进行扶持”。

 

而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其核心任务是保障患者的诊疗质量和安全,其资金也主要用于医疗设施的维护、医疗人员的培训、医疗设备的更新等方面。“我们主要搭建平台,对接资源,提供服务。”为此,医工交叉中心积极遴选前景好的项目进行对外招商,促进项目转化。

 

资金是一个问题,而国家政策引导层面又是医工交叉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是公立医院,不能办公司,就没法做公司化运营。”在医院端中,医生的发明专利属于职务发明,医院首先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但这又与产业端的发展或多或少相悖:“好多对外合作,如果做公司化合作运营可能好开展一些。”

 

肖巍认为,医工交叉最需要的还是国家政策方面扶持,打通各个环节,包括公司的成立、产品申报,简化转化流程,缩减转换周期。

 

对于医工交叉的未来,肖巍仍然保有乐观主义,他认为要不到十年,国内医工交叉就能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模式。而在新的一年,肖巍很繁忙。他的身影会出现在对外招商的会议上,政策制定的建议讨论上,和各大科室需求挖掘现场上;接下来还将带领医工交叉中心团队,继续推进几个重点项目。

 

忙起来,似乎也代表了进展与希望。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沈宇婷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沈宇婷

共发表文章156篇

最近内容
  • 投资向下,科转向上

    2024-04-29

  • 北医一院,新增一项类器官专利公开

    2024-04-24

  • 深圳先进院,公开一项水凝胶微针专利

    2024-04-22

上一篇

拿什么融到你,我的A轮

2024-01-31
下一篇

继上海之后,四川按耐不住了

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