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近水楼台先得月”,北医三院创新转化启示录

作者: 张海洋 2024-02-29 16:30

在北京西北方向的海淀区,有一条近6公里的南北主干路:学院路。


这里路如其名,街道辖区内聚集了老“八大学院”以及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周边更是直接辐射清华、北大、人大等顶尖学府。


学院路.jpg

图片来源:个人


在这个不足9平方公里的片区内,70余年来走出了260余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培养了超百万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端人才,是中国在航天、医学、钢铁、石油、地质、农林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如果你在地图软件中输入“学院路”,并稍微缩放,你会惊奇的发现它离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如此之近。这种地理上的连接似乎也梳理出了中关村40年的风云创业路和大半部中国科创史


而紧邻学院路东侧的北医三院,也不禁的让人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引发的连带效应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强专科强综合的临床力量


1958年,为满足周边群众就医问诊以及北医系统的临床教学需求,北医三院在学院路旁正式建立。


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发展中,北医三院围绕多个优势学科,不断拓展,做强做大。如今,北医三院已经推进了2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拥有1个国家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质控中心,并获批成为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


在数位院长的治理下,三院坐拥全国最强脊柱外科;由乔杰院士带领的生殖医学中心在规模和治疗方法上为国际领先(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于此,中心年门诊量50万人次);其运动医学研究所更是新中国最早成立也是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


不仅如此,北医三院眼科在眼外伤和眼科疑难重症的诊疗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消化科在溃疡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以及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等领域居国内前列;心内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以及临床与基础协调发展等方面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成形科和职业病科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


依托诸多优势学科及完善的院内管理,北医三院平均开放床位数超过2300张,年门急诊量超过450万人次、出院患者超过15万人次、完成手术超过8万例次


临床做漏斗,成果为砂石


凭借北医三院多个强势专科所牵引的海量患者群体,三院的临床工作者得以有效的开展临床科研工作。


2022年,北医三院的科研立项总经费突破4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超过100项,设计直接经费超过1亿元。


乔杰院士所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为三院历史性的突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项,课题15项,总经费1.14亿元。在成果产出方面,三院临床人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英文论文(article、review)7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IF≥10)67篇。


根据最新数据,北医三院在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榜单中,排名全国第六;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榜单中,综合排名第七;于《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2022年)》中,北医三院位列综合第四。


这些大量脱胎于实际临床问题的科研成果,开始在北医三院沉淀、闪烁。


逐步完善的创新生态


2020-2023年,北医三院共申请知识产权980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1160项。自2015年10月操作完成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案例以来,北医三院已经将历年累积的230项专利成果实现了2.6亿元的转化金额,获得16项医疗器械临床注册证及美国FDA许可


如此高质量,紧贴临床需求的成果转化,离不开完善的创新生态。


2014年,北医三院首次开始推动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次年10月便成功操作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2018年,医院成立成果转化办公室,全面推动成果转化在院内的链条建设。


2019年,医院牵头成立“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8家单位联合加入。联盟汇聚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专注于探索并解决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2019年,医院成立医学创新研究院,旨在统筹协调推进全院包括基础研究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创新转化中心等在内的科研平台,发挥平台的整合效益,由医院科研处管理运营。


2022年,医院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共建“中关村科学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进一步完善医学科技的创新链条建设,是国内首个基于医院建设的概念验证中心。


通过在建设院内完整转化机制、调动院内多中心科研创新、盘活周边高校院所科研网络、搭建概念验证中心,北医三院逐步跑通了成果转化的从0到1 。


紧贴企业,保持行业敏感度


在北医三院完成顶层设计和平台建设后,便只差“医产学研企”良性循环生态的最后一步“企”


2021年,北医三院创新性的推出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让临床与市场能更早的展开合作,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Screen Shot 2024-02-28 at 16.03.19.png


截止2023年底,已签约18家联合研发中心,覆盖研究经费总额达3.4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半合作企业为行业内领军的龙头上市公司。


依托联合研发的机制,临床的人才资源与产业端人士保持密切、频繁、有效的沟通,直击临床面临的最新问题,寻求最实际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对临床问题解决方案的高敏感度下,北医三院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转化成绩。


乔杰院士及团队的“女性内分泌健康智能评估系统”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健康指导系统”分别与广州市康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浙江美迪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科技成果转化协议。


骨科李危石主任团队与铸正机器人共同研发的脊柱椎板切除手术机器人,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台实现椎板自主切削操作的脊柱椎板切除手术机器人。


运动医学科敖英芳教授团队的“脱细胞骨基质关节软骨修复支架”项目发明专利,以1000万元转化金额与北京万洁天元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合作,2019年获批中关村高精尖成果转化项目800万元。


运动医学膝关节外科主任余家阔教授团队的“半个性化和完全个性化全膝置换用人工关节及其微创精准手术工具”项目,总计21项专利以5000万元转让金额成功转让纳通科技。


眼科杨丽萍研究员团队开展的针对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中国患者常见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以及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开发研究,于2021年由北京中因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转化,转化金额1000万元


“近水楼台先得月”


如果回溯严格意义上北医三院十年的成果转化经验,成功似乎离不开两个“近”


一个近是近科研。北医三院在学院路的独特地理优势让其得以在工科院校的紧密包围和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主旋律中获得了其他临床中心所不具备的隐秘加速度。


另一个近是近企业。对于与院外企业进行合作,北医三院有着更高的接受度和探索精神。无论是频繁的沟通与交流,还是落于纸面和真金白银的联合研发,不仅让临床获得了充足的产业化经验,也让企业时刻能发掘到真正的临床问题。


两个“近”让北医三院的创新转化水到渠成,也让广大的患者群体得以早早受益。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张海洋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张海洋

共发表文章47篇

最近内容
  • 盛景x诺唯赞发布「盛赞创新产业孵化培育平台」,打造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引擎

    2024-04-29

  • “身处浪尖,方能向前”,北大人民医院研究型病房创新启示录

    2024-04-29

  • 2024全国智慧医保大赛正式启动,重庆提供数据及落地等全面支持

    2024-04-24

上一篇

三校教授合作研发一种磁性微纤维机器人!

2024-02-29
下一篇

源于中科大超40年科研沉淀,科飞视觉打造一站式视觉功能障碍解决方案及服务|脑创中心

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