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逆转衰老的狂狷者:专访清华大学杨茂君教授

作者: 张海洋 2024-04-24 11:03

从美国飞往中国的航班,全程需要十余个小时。


这个时间足够你看完三四部爆米花电影,吃完两三顿不敢恭维的飞机餐,或者在蜷缩和落枕中昏睡全程。


但在2007年,刚满31岁,即将回国加入清华大学的杨茂君教授,却在这十几个小时中想通了一个可能为医疗健康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命题。


排山倒海般的全球老龄化

“老龄化是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因为人老了之后才容易得病,得病了之后个人及家庭、甚至社会的负担都会加重。”杨茂君教授担忧道。


如果这些人都能够变年轻,恢复回来,那整个国家的负担也会减少,有限的社会资源也能得到更优的分配。


根据2022年数据,全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8亿,占总人口的9.8%。在诸多经济体中,日本一骑绝尘,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9.9%,每四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而老龄化和少子化双重夹击下的韩国,已经坐实了其在百年后“自然消亡、亡国灭种”的理论可能性。对于影响更为直接的当下一代,新冠大流行的爆发让人类的长期健康和预期寿命遭受重创,高效运转的经济体得不到富有活力的劳动力补充。


“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六位一千多年前平均寿命就有66岁,但现在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才73.3岁。一千多年间,科技飞速进步,难道这就是人类寿命的极限了?”杨茂君教授质疑道。


ymj改.png

数据来源:杨茂君教授


杨茂君教授指出,诸多研究表明人类的细胞分裂次数是有上限的。端粒在分裂大约56次后到达极限,而每次分裂后更新周期约为2.5年,进而推导出人类的极限寿命是125-150岁。如果将全人类寿命拉一个正态分布,中位数正好落在75岁左右。


ymj1.jpeg

数据来源:杨茂君教授


他表示:“如果能够突破寿命极限,拉长这个正态分布,人类的平均寿命自然是增加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突破人类寿命极限。


落点明确的科研之路

2007年8月25号,在美国飞往中国的航班上,31岁便即将加入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博导的杨茂君教授,野心勃勃地规划着如何能够“干票大的”,完成始皇帝嬴政没有完成的心愿:健康长寿。


杨茂君教授可谓出道即巅峰。生物化学科班出身的他,硕士期间在协和医学院师从王琳芳院士,研究精子生成过程,博士期间在清华大学跟随饶子和院士,研究结构生物学。杨茂君教授三年半便博士毕业,期间发表了10篇论文,其中6篇为第一作者,只身一人承包了全班文章影响因子总和。而其博士后期间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刻着他名字的铭牌,迄今依然挂在西南医学中心的墙上。


站在此等高度,似乎只有帮助所有人类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才能平息杨茂君教授“你30来岁国家给你这么好的平台你不干把大的你干啥?”的不羁与豪迈。


我们知道,人体输入能量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吃饭和呼吸。食物经消化后,与人体内的氧气共同“燃烧”,释放出人体能利用的能量。从这个基础理念出发,在研究思路的制定中,杨茂君教授也应用了颇有哲学韵味的推导方式。


“生命体的运行其实是熵减的过程。人体是一个有序密闭系统,要想维持它熵减,就要不停的给它输入能量。而这个能量输入过程在哪完成?线粒体。”他解释道。


至此,杨茂君教授带领实验室开启了持续近17年对线粒体及其能量转换过程的研究。


ymj2.jpeg

图片来源:杨茂君教授


Yang Lab团队首次报道了二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的晶体结构,并对其功能、工作机制及药物研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及人源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链超超级复合物和ATP合酶超超级复合物,并报道其冷冻电镜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杨茂君教授加入清华后,以通讯作者先后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2012;2015;2016)、《Cell》(2016;2017)和《Science》(2019) 等。


杨茂君教授表示:“线粒体功能异常,几乎跟你所能见到的所有的疾病都有关联。”


ymj3.jpeg

图片来源:杨茂君教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来不在产生这个问题的维度上出现,而杨茂君教授似乎也找到了属于他那座跨越拥堵十字路口的高架桥。


高效推进的产业化进程

在杨茂君教授的猜想中,人体的衰老其实就是从线粒体衰老开始的。他常说一句话:“衰老是绝大多数疾病的根源”,所以,延缓或者逆转衰老则可以治愈和预防绝大多数疾病。


作为细胞的发动机,人体内95%的氧气都在这里被利用,助力能量的转换。线粒体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体的健康状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而油尽灯枯的老人却是“尚能饭否”。


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拥有独立的基因组mtDNA,相较于核基因组,它的突变速率高出近300倍,且突变后只能通过融合(fusion)和裂变(fission)的机制来清除,修复速度非常慢。mtDNA的突变积累将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进而导致包括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的疾病发生。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变得愈发明朗。


凭借团队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及独家的专利技术,杨茂君教授推出“提高机体氧气利用效率的药物开发平台” ,突破性地实现了通俗理解中“清除掉体内坏的线粒体并保留好的线粒体”这一过程。通过增强细胞内线粒体的活性及质量,让细胞内能量供应状态恢复到更“年轻”的状态,杨茂君教授参与创立的生物制药公司清博汇能及首推产品氧乐康在逆转衰老和癌症预防两大方向均取得了惊人的数据。


为了验证药物成果,团队在北京协和医院发起了临床试验,在用药的受试者身上观察到了显著的免疫力提高,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相关免疫通路增加上调,细胞增殖免疫过度反应的抑制,血管斑块形成的减少等。免疫生理年龄及甲基化生理年龄检测发现,经过几个周期使用后,受试者生理年龄普遍年轻了9到16岁左右。


目前,清博汇能已在中美两地获批开展多个项目的临床试验, 2024年计划同期开展五个临床项目的II期临床试验,相关团队正在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力争让药物早日上市造福广大患者。用杨教授的话说:争取早日将清华大学东大操场上那个“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换成“为祖国健康工作一百年”。


在从最基础的科学研究向产业化0到1的转化这条路上,杨茂君教授并未表现出基础科研转型产业应用的不适感。这或许源自于他从一开始,在飞回中国的飞机上,就提出了一个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是如此紧密,杨茂君教授及团队想要攻克它的决心又是如此坚定。公司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融资PPT,没有过多辞藻华丽的宣传,甚至找不到一个官网,有的只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团队和口碑优良的产品。


狂狷野望的源头

无论是对于拿重金属试错的秦始皇,还是对于前沿科技触手可及的现代人类,一款能够延年益寿、预防疾病的药物是人类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这个逻辑闭环的如此完美,以至于当你去推敲这个技术背后的科学家的深层动机时,竟然会一时语塞。


为什么要突破人类寿命极限?杨茂君教授的答案有三个层次。


来到清华大学后,厚德载物的理念和顶尖学府的氛围,烘托着他去寻找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方式。在他看来,“人活这一辈子很短,你总要为世界留下点什么,不能只为自己活。人类社会从茹毛饮血到实现飞入外太空,都是靠无数人在一步步的往前推进。”这里的你,杨教授指的不是自己,而是众生。让这无数的众生去多活几年,去做出再多一些贡献,便是他的使命感所在。


再深一个层次,来自于杨教授的两位导师王琳芳院士和饶子和院士。在他的回忆中,王琳芳院士这一生活得像一个圣人一般,作为中国第一代分子生物学专家,为中国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培养了新一代际的人才梯队。王琳芳院士不仅在专业上给予了杨茂君教授长久的指导,也在思想上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杨茂君教授为王琳芳院士追思会起的题目一样:“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饶子和院士在二十年前就带领杨茂君从事“非典”冠状病毒的研究,勤勤恳恳在多种导致人类重大传染病的病毒的结构、功能与药物设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饶子和院士这种对科学锲而不舍的追求一直都是杨茂君教授学习的榜样。


而为何要突破人类寿命极限这个问题的答案,其最深的一层,便是杨茂君教授的人生信条:众生平等


杨茂君教授的妈妈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在他小时候,妈妈告诉他有三件事不能干:一,不能给人端茶倒水;二,不能洗衣做饭;三,不能欺负女人。而亲友问其理由,便是“我儿子是要干大事的人,不能干这些。”这是一个传统家庭妇女最朴素最原始的愿望,其实这些愿望的背后,一是平等自尊,二是自我实现,三是善良包容。这种家庭教育的因,促成了杨茂君教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果。杨茂君教授一直认为,世人经常分高低,而生命无贵贱,他对所有生命均一视同仁,没有好恶。


在原生家庭,教育成长,工作环境一系列因素的融合下,杨茂君教授得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待科研问题。在他的眼中,每一个个体没有不同,不分高低贵贱;每一个生命都是数据,等待着优化。芸芸众生在他眼中皆平等,而他也在逆转衰老的征程中逐步实现着自家床头柜上,那本《道德经》中写到的“圣人无情”。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张海洋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张海洋

共发表文章47篇

最近内容
  • 盛景x诺唯赞发布「盛赞创新产业孵化培育平台」,打造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引擎

    2024-04-29

  • “身处浪尖,方能向前”,北大人民医院研究型病房创新启示录

    2024-04-29

  • 2024全国智慧医保大赛正式启动,重庆提供数据及落地等全面支持

    2024-04-24

上一篇

北医一院,新增一项类器官专利公开

2024-04-24
下一篇

2024全国智慧医保大赛正式启动,重庆提供数据及落地等全面支持

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