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失智症),是一种进行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能力衰退等等。近年来,我国痴呆患病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痴呆患者数量为1507万人,我国痴呆患者数量占到全球患者数量的25.5%;其中,阿兹海默病患者数量则达到983万。
形势无疑十分严峻。
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带来服务需求增长、医疗服务十分短缺、市场形势严峻的当下,部分医疗机构逆势而上,在医疗服务尤其是老年认知/精神疾病等服务领域展开了新的探索——在开欣医疗·沈阳静安医院主办,北京回龙观医院、中国医科大学护理院等协办的“第二届老年精神科护理及失智症照护学术交流会”上,围绕如何实现老年患者的优质护理照护展开了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本次大会上,2024年最新版《精神科护士一本通》新书得以发布,该书由北京回龙观医院区域护士长王书芬、开欣医疗·沈阳静安医院李洁副院长、北京回龙观医院护理部专家许冬梅等主编,联合全国多家专业精神心理医疗机构的专家及精神科护理团队共同编写。作为精神科护理专业用书,全书以精神科护理核心能力为引领、以护理工作理论为底色、以精神科护理工作任务为脉络阐述,适用于精神科护理从业者及管理者以及社区及家庭照护者对患者的照护。
当前,在老年群体生活照料、医疗护理需求旺盛的同时,存在养老照护服务基础薄弱、老年医学人才、护理人员短缺且照护技术水平不一等诸多问题。而大会的召开则致力于促进老年照护能力水平的提升,并基于特色的创新模式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很早便意识到健康老龄化是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试图通过实现老龄全体全生命周期健康(将老年健康关口前移到中青年,对慢病实现管理)、全过程健康(从预防、治疗、康复到临终关怀)、全方位健康(身心及社会参与)、全面健康素养(提升身体素养获得主动健康等)而实现目标。
不同医疗机构在推动健康老龄化过程中进行着自身的探索。
在对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BPSD)进行临床表现、不同亚型、成因等角度全面分析后,北京回龙观医院原护理部主任、专家许冬梅指出当前护理人员对于BPSD非药物管理行为的经验不足、对照顾者的教育程度不够等问题,并强调基于BPSD非药物管理,不仅有助于预防及改善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也可促进药物用量最小化,降低患者负担。
北京回龙观医院原护理部主任、专家许冬梅
当前老年群体患慢性失眠的比率达到38.2%。针对老年患者存在的失眠、白天嗜睡等问题,北京回龙观医院护理部主任邵静表示,在对失眠患者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CBT-I治疗、物理治疗(TMS\CES\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光照疗法、音乐疗法等)、康复中医疗法及运动疗法等。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在临床对老年患者的睡眠问题管理中,需要注重基于主客观评价评估患者睡眠障碍情况、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并正确使用安眠药物,帮助患者重建有质量的睡眠模式。
老年患者也可能出现诸多精神疾病。当前60岁以上老人中33.1%有抑郁症状。老年抑郁患者自杀率高、识别率低、就诊率低。而抑郁症合并焦虑症比例则高达78.5%。且老年焦虑抑郁患者伴随躯体症状或者认知障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护士长李霞指出,在面对老年焦虑抑郁患者时,除了合理有效地进行日常风险评估,在护理过程中更需要做好重点环节管理,在特殊情形下做好保护性约束,并就患者心理进行护理及展开丰富的康复活动,促进患者康复。
其他发达国家,是否可以为我们在老龄失智症群体的照护中提供更多的借鉴?
在对痴呆患者照护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意义的照护”是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刘宇教授探讨的话题。她强调指出,照护过程中并非仅仅是考虑痴呆老人的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要兼顾照顾者的负担、情绪、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经济花费、生活质量等等。而澳大利亚AD协会针对痴呆老人列出的活动,则重点考虑患者的个性化特征,与患者日常生活习惯相结合,如日常活动中的散步、清洁、种植等;感官活动如颜色归类、手指画、打结等;个人护理如手部按摩、指甲修剪等。此外,如园艺疗法,尤其是参与式园艺疗法相对于赏析性园艺疗法可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刘宇教授
对于已经患阿兹海默病的患者而言,康复是有必要的吗?在今天,这个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是美国老年学会学士、护理科学院院士于放教授指出,在彼时美国医疗保险对于阿兹海默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是不予以费用支持的,因为缺乏数据支撑。而她的研究之一则展现了运动对认知的影响——通过标准化、个性化的运动干预可以很好地延缓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衰退的过程。
中外的探索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照护护理的进步。但是问题依旧存在,在医院场景中,该如何更好地解决服务碎片化、中断化问题,是经久不衰讨论的重点。
早在2017年,WHO失智症“全球行动计划”便已提出要避免服务碎片化,提升失智症防治的连续性。整合照护模式也由此诞生。
所谓的整合照护模式,实际上涵盖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对老年人所需的照护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不同服务提供主体的无缝衔接,使得服务不再分散和分割化;二是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贯穿服务全过程,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服务。
看起来似乎容易,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的则是医疗机构具备相当的实力——
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实现系统整合,通过整合系统服务和社会照护服务,为全人群提供连续照护服务;
在中观层面上需要组织整合和专业整合,在组织间实现共同治理机制,基于共享能力、责任等建立跨专业的合作关系;
在微观层面上需要实现临床整合,满足个人多元化需求,让患者、照护人员和家人共同参与照护决策及协调。
此外,在临床整合过程中更需要实现数字化系统的整合;而服务全过程中更需注重全程的规范整合。
也是上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合式照护服务在国内的推行。而部分机构在推行过程中,也更加注重院内连续性服务的提供,而忽视院外服务需求。而开欣医疗·沈阳静安医院基于对日本“德州会”(日本第一大、世界第三大医疗集团)和静合会、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等考察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融合HSH模式的“整合照护模式”路线。
开欣医疗CEO曹利
据悉,其已在辽宁地区建立起社区互联网诊室300余家,覆盖多达500万受众群体。基于AI辅助诊断等能力,在实现服务标准化、服务成本下降的同时,进一步惠及患者,实现患者早期发现与治疗。开欣医疗CEO曹利也指出,目前沈阳静安医院在加速应用融合HSH模式的整合创新模式,造福广大患者及其家庭——
从系统设计层面来看,基于项目整合,通过创新顶层设计,实现了区域内医、养、康、护、宁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加入个案护理专科联盟、与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合作建设临床护理重点学科项目等,以进一步促成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从延续性服务的提供来看,患者可能历经从院内到院外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延续性服务的提供,其建立起医院-社区-家庭(HSH)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更好地实现服务提供,其采用项目负责人制,设置了高级护士经理这一职务,协调医院专业会诊及家属沟通、出院后随访等事宜。
从服务本身来看,采用多学科会诊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可及性。当患者初次进入到医院后,医疗专家、营养科专家、康复治疗师、国际伤口造口师将实现全面会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并由专科护士对失智症老人提供非药物“4+1”解决方案,提供认知刺激、运动训练、生活训练、社交互动+自主训练的干预方案。而基于医院包含“一种认知障碍人群生活能力康复训练演示及监控设备”、“一种认知障碍手脑功能训练系统”等在内的20余项发明专利,其实现着服务更好地提供。
技术创新与疗法创新也在不断改变服务的提供模式。例如,医院通过智能化设备技术实现医养结合的照护服务。基于智慧健康云服务平台,通过感应器、智能手环设备等的配置,实现针对老人的健康监测,并实现实时动态监管、实时预警;依托平台及智慧管理系统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引进智能机器人,加强患者教育、助力患者康复等等。此外,医院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精神疾病全新疗法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起基于遗传基因、肠道微生态和临床表型研究的为学界所共享的专业数据库。
基于融合了HSH模式的整合照护模式,结合创新技术与创新疗法,或许有望更好地解决当前面临的照护难题。
根据相关数据,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0年、英国用了50年、德国用了45年。
而中国仅仅用了27年。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单单面临速度快的特点,还面临规模大(老龄人口数量众多)、负担重(失能、半失能人口超4000万)等等特点。
当前,整个社会适应老龄化体系还未完善地构建起来,形势无疑相当严峻。
在当下,更需要行业从业者创新探索,通过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地应用,更好地实现痴呆症等在内的老年照护服务的提供,进一步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将医疗服务人员从繁重复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为老龄化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价值的医疗服务机构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无疑也将得到来自社会的正向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