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王竟菁:瞄准未来中国医疗器械的黄金十年,寻找创新的种子

季嘉颖 2024-06-01 08:00

2024510日,第八届未来医疗生态展会正式落下了帷幕。本次大会分论坛之一的科研成果转化论坛聚焦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脉络、创新与协同,邀请来自海内外、企业界、学术界、投资界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创新路径,生态发展和产业共生。

 

会上,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Global Healthcare Innovation Center,简称:GHIC)执行主任王竟菁以《医工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及实践》为主题,与嘉宾和观众们一起共同探讨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走向商业化的路径。动脉网对其精彩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编。

  _QL_1669.JPG.JPG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王竟菁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使命,搭建医工交叉、跨学科合作平台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于2016年,由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发起并设立,旨在对接全球医疗创新技术与资源,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帮助医疗器械、诊断和服务等创新技术的有效落地发展,为早中期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撑。

 

王竟菁在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中从事孵化、转化工作以来,对于医疗器械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深有感触,她坦言:“不同医疗器械产品之间的差异巨大,种类繁多,涉及的学科知识也非常广泛,需要把电子、光学、信息技术、传输技术、人工智能、材料学等不同学科整合起来。并且一些体量和规模较小的医疗器械,更难以汇聚如此之多的各类资源。”

 

“一般来说,二类医疗器械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花费3-5年的时间,而三则是5-7年,甚至更久。所以在这个长周期中,除了科学家或者企业自身要把产品定义做好外,在研发、报证、取证、销售的全过程中其实还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要做的便是打造全球医疗健康创新技术的深度支撑平台,寻找创新的种子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王竟菁接着说道。

 

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作为支撑平台的GHIC,又是如何为其提供帮助的呢?

 

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GHIC汇聚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一流高校院所、临床医院和行业联盟的优质资源、推动医工结合。该平台重点打通了两条转化链条。一是把复杂的工科与医学融合起来,打造医工交叉平台;二是协助创新想法进行概念验证、注册取证,实现快速将想法转化为产品。

 

王竟菁对此解释道,“从临床医生培养的路径来看,医生通常知道临床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但研发这个环节临较大困难。而对于一个工程师而言,要想真正临床理解临床也并非易事。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单枪匹马跨过的巨大壁垒。”

 

为推动医学与各学科、产业交叉融合,促进企业、投资界和跨学科专业人士深入探索并理解医学,共同推动医学产业创新,GHIC打造了“医疗健康产业领航创新发展计划”,为医疗创新产业领航者提供全面、专业、系统学习医学的机会,进而重塑医学知识体系,打造临床与技术、临床与产业相融合的创新生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医疗器械投入有待提升,产业资本+孵化器组合成为主流

 

2015年至2021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复合增速为6%,中国市场为18%,预计2023年两个市场容量将分别达到5834亿美元和10769亿人民币。

  _QL_1672.JPG.JPG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

 

“在众多发达国家中,药械消费比例基本保持在1:1,但国内在这方面“偏科”现象严重,对药物研发的投入远高于对医疗器械研发的投入。这表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未来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预计未来中国市场仍会有较快的发展期。”王竟菁说道。

 

这种潜力也可以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窥见一二。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起步较晚但总体可以分为三个极端。1990-2000年是1.0阶段,为代理模式,主要是国内企业代理国外品牌在中国销售;2000-2010年是2.0阶段,为C2C模式,国内企业开始在一些中低端医疗器械上实现了国产替代,如输液器等低值耗材;2010开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进入3.0阶段,在一些中高端领域内逐渐完成从Me too到Me better的过渡。这个阶段中,中国市场上涌现出一大批能代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上市公司。

 

与此同时,科研成果转化市场也在这个层层突破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我们普遍认为医生应该专注于看病,教授应该专注于教学。而现在,无论是医生、教授还是市场都在思考如何把知识、技术或是专利,一步步转换为一个具有临床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产品,而不是单纯将其摆在书架上。”王竟菁说道。

 

更重要的是,虽然目前许多中国教授、医生的研究成果不亚于甚至领先于国外,但在实际转化过程中,却会受到一系列现实因素的制约和阻碍。因此,必须有一个专门做转化、市场化的团队,来协助他们进行成果转化,驱动创新从“书架”到“货架”。

 

BCG研究表明,成果转化已逐渐由以纯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产业投入与加速器、孵化器相结合,推动新技术和产业深入融合的新发展模式,并且这种新模式的增幅已经超过纯产业的发展模式。

 

 image52 (1).png

图源:BCG


一方面,孵化器和加速器可以有效整合政、产、学、研、用各类资源,建立产业生态圈,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效;另一方面,支持平台还能为科研创新提供贯通研发、转化、投融资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帮助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提高创业成功率。

 

王竟菁谈到,“GHIC作为医疗器械成果转化支撑平台,我们经常帮助0创业经验或是0转化经验的医生、教授去规划适合的转化路径。例如什么时候需要成立公司,什么时候需要融资、如何取证等。这些前后关联和关键时机往往是医生和教授在刚刚起步的时候所欠缺的。”

 

三大支持平台聚力,让“创新”循环起来


在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的成果转化模式之下,GHIC把三种必不可少的要素综合在一起,即创新项目发现平台、转化平台以及协同创新赋能平台。这三大平台共同构成GHIC的多领域创新规划。

  _QL_1697.JPG.JPG

GHIC多领域创新规划

 

王竟菁说到,“三大平台将各个体系进行有效串联。具体而言,创新平台的职责在于发现关键技术和技术转移,并推动这些创新技术进入转化通道。接着,转化平台可按照项目转化步骤,从概念验证,到最终的市场营销提供全流程支持服务;协同创新赋能平台作为医产学研跨学科平台,拥有临床资源与人才聚集优势,帮助初创企业实现了对产业资源的动态整合。”

 

据介绍,2023年,GHIC的北京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从506个征集项目中验证了57项,最后培育了6家公司。王竟菁说到,“通过专业评估,成熟度较高的项目会直接进入技术转移阶段,如果项目还在比较早期则会进入概念验证阶段,如果还差一点,这样的创新想法会进入到我们的生态系统中,让它继续沉淀。同时中心也会给予其方法论的支持,让整个创新从想法产品到产品销售一直循环起来。”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中已走出一批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企业。王竟菁也相信,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成功率的不断提升,未来无论是科技成果转化还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都将有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更好的未来。

季嘉颖

共发表文章133篇

最近内容
查看更多
  • 科德宝携三家业务集团亮相Medtec China,以创新驱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1 小时后

  • 李嘉诚“闪现”称赞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原来中国25年前已经进入临床

    2 天前

  • 更稳定、更智能、更清晰、更精准!海信医疗携4k荧光高端医用内窥镜首次亮相

    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