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牙髓治疗仪专利卖出了至少220万!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发布公示,拟将“自动化牙髓治疗仪设备及其附属结构的知识产权”转让给北京透齿济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拟交易金额为220万元及10%的销售提成。其中,协和医院获得200万元及10%的销售提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20万元。目前,该项交易已过公示期。
据北京协和医院公示,该组专利的完成人为何新宇、赵继志以及陈浩天。据此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检索可得,该组专利可能包含“一组铒激光激活荡洗专用的激光工作尖”“一种铒激光激活荡洗辅助定位冠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一根牙根管流体充填设备及方法”以及“一种生物陶瓷材料的分装胶囊”等,对牙髓相关疾病的治疗技术进行了创新性提升。
在集采、消费降级等因素的影响下,近两年,口腔口腔领域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以支撑口腔行业发展两大支柱之一的种植为例,在集采影响下,种植牙已然掀起价格战,“贴身肉搏”的背后是难以支撑的高昂人工成本和运营费用。且在低价竞争的行业氛围下,消费者极易形成“种植牙只值极低价格”的认知。通策医疗曾直言:“从长远来看,口腔种植市场拼多多模式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集采政策的影响。”
至于正畸赛道,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已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隐适美、时代天使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同时,其他以正雅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瓜分了剩余市场。如若“后来者”并无颠覆性创新产品,这一市场竞争格局将会持续;此外,正畸赛道的集采已接踵而至,后续企业利润空间恐将进一步被压缩。
两大支柱齐齐承压的结果便是——口腔行业增速的明显放缓。据动脉网报道,自2022年开始,口腔龙头企业的业绩增速便普遍持续下滑。而在2023年上半年,口腔龙头企业的业绩增速直接被腰斩,普遍降至了10%以内。在此背景之下,口腔企业们,便需要找到增量市场。
而另一方面,牙髓疾病治疗的相关属性也使得其成为诸多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首先,牙髓疾病治疗是几乎每个口腔诊所、医院、机构的“标配”,B端市场庞大。红杉中国合伙人陆潇波曾表示,“根管治疗(牙髓疾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口腔基础必备业务,是上游企业很好的切入机会。”
其次,牙髓相关疾病在我国十分高发,有消息称,在保守估计的情况下,预计有80%以上的民众患有不同程度的牙体牙髓病。而据《全球口腔健康状况报告》,龋齿是最为常见的口腔疾病,预计会影响到25亿人。由此,牙髓相关疾病治疗市场十分庞大。
据领麓咨询,2023年,全球牙髓病学市场规模达到了1.6亿美元,预计2023——2028年增长率可达7.5%。
最后,与正畸这类消费属性明显的细分赛道相比,牙髓疾病的治疗在某种程度上还可降低医疗机构营销费用——因为,在疼痛的驱使下,多数已出现明显症状的牙周病、牙髓炎、龋病患者极大可能会自行前往医院或口腔诊所就诊。
上述种种原因叠加之后,牙髓相关疾病治疗赛道成为了诸多企业布局的目标。
但,我们也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口腔医疗机构开诊的必备业务,牙髓相关疾病的治疗产业自然已发展多年。换言之,已有数家企业深耕于此。
以根管治疗设备为例,由于我国根管治疗行业起步时间较晚,因此长久以来,国内市场一直被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外企业所垄断,例如登士柏西诺德。但是,近年来,国产品牌也纷纷发力,逐步攻克了技术难关,打破了进口品牌垄断的市场格局。
例如,密尔医疗的激光设备可通过水自身的震荡让水分子产生空泡效应,从而去除根管内感染物和根管壁沾污层,并可通过光热作用熔融牙本质表层而达到密封牙本质小管的目的。
而成立于2016年的赛乐医疗,则以根管治疗设备起家,将根管全系列产品打造成了闭环。凭借智能化、轻量化及性价比优势,赛道医疗在2020年特殊时期仍旧实现了销售额破亿。2021年1月,赛乐医疗完成了数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牙髓相关疾病治疗设备市场中的国产品牌主要有赛乐医疗、博美医疗、宇森医疗、登拓医疗等。且据《2023年-2028年根管治疗设备行业市场调研报告》,2022年,我国可生产根管治疗设备的企业数量已接近40家。
同时,牙髓相关疾病治疗材料市场近期也有了新动向——一项由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相关团队研发的“单向滤膜减压爆碎技术”进入了市场推广阶段。
该技术通过对髓腔开窗,采用具有阻止口腔微生物入侵牙髓阻止的单向滤膜,持续对髓腔进行减压,改善牙髓血液微循环,待炎症的牙髓组织恢复正常后,再进行盖髓治疗。如此,不仅可使患者的牙髓保存,还可阻止微生物进入髓腔。今年2月该团队发布的随访结果显示,“使用单向滤膜减压保髓技术对1例不可复性牙髓炎进行活髓保存治疗,随访4年,效果良好。”
当国产产品在设备及材料市场中取得突破之际,一些行业趋势也渐渐浮现。其中,牙髓治疗与再生医学的融合备受瞩目。例如,空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创始人金岩团队就牙髓再生开展了研究工作,并针对痛点问题制定了再生策略——一是解决植入细胞在无血管环境下的长时间存活;二是快速诱导血管长入牙髓腔;三是植入细胞的牙髓组织再生整合。
而除牙髓再生外,牙髓精细化治疗也成为了行业关注的重点,并据此衍生出了对“数字化引导疗法(DGT)”的研究讨论,据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凌均棨教授、韦曦教授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等13所院校专家发布的文章,数字化引导疗法(DGT)是一种新型的牙髓治疗方法,源自于引导式种植技术,使用计算机设计的辅助导板,结合锥形束CT、口腔扫描和3D打印技术,使用特定的钻针,医生能够更精确地开展牙髓治疗。
最后,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尽管口腔行业增速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腔市场再无任何机会,在寻找增量市场,巩固存量市场路上,我们期待,中国品牌,不仅能活下去,还能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