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具备多种修复功效的“干细胞”以来,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干细胞技术和细胞治疗已一跃成为支撑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板块。在过去的10多年中,医学界又进一步验证,其实人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均具有不同的医学治疗功效,其中包括免疫细胞、软骨细胞、血小板等。到2017年,美国食品药物监督局FDA批准了全球首款CAR-T疗法Kymriah,使用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治疗化疗和放疗失败的晚期血液肿瘤,疗效高达93%,从而开启了整个细胞与基因疗法的商业化元年。细胞与基因疗法的英文缩写为CGT,纵观CGT领域的发展历程,虽然产业发展史并不算长,但接连出现的里程碑突破,都揭示了这一赛道迸发的无限潜力。
在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我们采访了在此领域颇具声誉的科技企业家,生银集团创始人许晓椿博士。从技术专家到创业者是很多人都梦想走的道路,但是中间有多少坎儿需要跨过,却不是每个人都体验到的。许晓椿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国深造,2010年回国创业,随后又开启了出国第二次创业之路。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力量、创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晓椿博士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我们也与许博士聊了聊他对创业的种种看法。
首次创业,从科学家蜕变为科技企业家
许晓椿出生于上海,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考入复旦大学,但随后并没有完成学业就选择了退学赴美深造,可能从那时起,他的骨子里就带有一颗不同寻常的心。90年代在美国学习期间,他致力于转基因猪器官的研究,通过基因改造来解决人体器官短缺的问题,并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免疫学博士学位。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最新成立的合成生物学企业的核心技术思路。许晓椿说,“要珍惜每一段人生经历,一个人前生经过的所有事和经历都是有用的,难说一段经历会在未来某个时间重新为你所用”。
博士毕业之后,他随即进入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制药,从事新药研发、项目管理等工作,积累了十余年的产业界新药研发经验。当别人都期待着拿上跨国公司的高薪,过上稳定生活的时候,许晓椿做出与旁人不同的选择,回国创业。
2010年,许晓椿博士回国创立了第一家企业博雅干细胞,从事胎盘干细胞的存储与应用。当时,国内干细胞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许晓椿创立了首家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干细胞企业,并在五年之内带领公司在行业内打开了影响力。当时,博雅干细胞旗下已拥有13家子公司和分公司,并运营着5个干细胞库,更是推动了国内干细胞产业的规范化,成为行业典范。博雅干细胞因此被央视评选为“CCTV 2012中国年度品牌”,许晓椿个人也获得了大量的社会荣誉,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中国侨联全国先进个人,《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评选的“2013中国年度经济人物”等。
第一桶金
至2015年,博雅干细胞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家在干细胞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企业。随着其快速发展壮大,也吸引了不少投资机构的眼光。
2015年底,博雅干细胞与一家上交所上市企业宁夏新日恒力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最大的喜讯往往伴随着最大的危机,重组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第一桶金,但也给博雅干细胞带来了纠纷,让公司陷入了痛苦挣扎的境地。”许晓椿说道。不过这个小小的波折,最终以博雅集团在2022年6月回购博雅干细胞的全部股权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纠纷就此完全了结。
时过境迁后多年,回想这段往事,许晓椿更加感叹创业的艰难与九死一生,也希望将自己的经验教训传达给医药领域的更多创业者:“科学家要学会用合法的手段保护自己,找一家好的法律顾问,是创业不能疏忽的一点。”
因为生活变化,2022年底后,许晓椿博士便淡出了博雅集团的日常经营,在博雅干细胞既不担任何职务,也不再有股权关系。不过每次谈起博雅干细胞,许晓椿依然带着浓厚的情感,“虽然我已经离开了博雅,但是很多管理团队都是自己一手招聘和培养起来的,很高兴博雅成为了干细胞行业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很多行业人才,也相信在李诣书总裁和现有团队的带领下,会做得更好,走得更远。”这是许晓椿对博雅干细胞的美好期望。
走上二次创业之旅,创立生银集团
当创业成功之时,不少人会选择急流勇退。但从走上创业之路后,许晓椿就从未停下脚步。2019年,许晓椿收购了美国生银生命,2023年,他在上海成立了生银集团,开始了他的第二段创业旅程。生银集团是一家专业投资细胞基因药物和合成生物学,并注重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的产业生态企业。“如果博雅干细胞关注的是干细胞领域的一个点,那么生银集团关注的就是细胞与基因疗法的整个产业生态。”作为生银集团掌门人的许晓椿如是说。
许晓椿意识到,细胞与基因疗法将在未来的30年对医药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行业即将面对的挑战:规模化生产制造问题,以及细胞疗法的成药性、规范化问题。
“在细胞与基因疗法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遇到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细胞基因药物的生产制造。如果生产过程不能达到药品生产标准,其潜在的危害可能超过治疗益处。”许晓椿指出,“比如干细胞药物无疑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手段,但并不是每一家机构生产的干细胞都是一样的功效和同样的安全。我们需要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避免给患者带来未知的风险。”
许晓椿希望生银集团能够成为一家聚焦细胞与基因疗法的全产业链医药企业,既能解决上游的生产制造问题,也能解决中下游的细胞治疗规范化问题。由此,生银集团不仅拥有致力于临床级自动化装备的行业龙头企业TG医疗,还有发展细胞药物临床管线的全能医疗,以及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克隆技术进行大规模生物药物生产的安吉百奥。
做大众用得起的更安全的细胞基因药物
许晓椿说,生银集团致力于CGT产业的降本增效,这不仅是公司创立的初衷,也是其制药的核心理念。“科技应该带来生命的延续,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创业和盈利,更重要的是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科技的发展。”
从业25年,许晓椿见证了制药行业的变迁。从小分子化学药物到大分子抗体药物,再到如今的细胞基因药物,“药王”不断易位,销售额也不断刷新。在许晓椿看来,未来30年,细胞基因药物将成为主流。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是,细胞基因药物单价昂贵,患者需要支付比小分子药、抗体药物高几十倍到上百倍的价格来购买这种创新治疗,经济负担会随之大幅加重。
因此,生银集团成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让细胞基因药物的价格降到大众都能接受的区间。为达到这一目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大幅降低成本。
生银集团提出了打造“超级细胞工厂”的规划,通过公司的自动化生产制造平台,提供全方位的细胞基因药物生产制造服务。
这一商业模式,可以比作是“细胞基因药物的富士康”,聚焦从自动化免疫细胞存储、细胞药物生产工艺开发、GMP标准的细胞制剂生产制造,到产品的海外IND申报的全链条服务。在此模式下,生银集团推出了CARTxpressTM高效自动化细胞药物生产制造平台,这一封闭式、模块化的大规模细胞生产平台,能够将生产制造效率提高至4倍以上,从而降低50%的细胞药物成本。
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生银集团已经在美国拥有三座细胞工厂,可以帮助大量中国CGT企业将普遍采用的开放式手工生产制备工艺,转化为全球监管机构均可接受的自动化、封闭式GMP生产制备工艺,并协助企业进行国内外临床申报。
面向广阔的全球CGT市场,未来仍需摸着石头过河
创业之路充满挑战,九死一生。连续创业的韧性以及对细胞与基因疗法的洞察,让许晓椿十分看好这个产业未来30年的发展前景。
在他看来,如今细胞与基因疗法行业的发展轨迹,将与抗体药物的30年高速发展历程十分相似。人类当下还有6000多种罕见病仍然无药可医,细胞与基因疗法则有望在这些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也很有希望孕育出新的行业领导者,为患者带来革命性的治疗方案,推动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许晓椿说道。
相信许晓椿博士的第二次创业会比第一次走得更远、更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