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鼓楼医院公示,以封顶1000万元(入门费10万元+进度奖励390万元+销售分成封顶600万元)的拟交易价格,将“一种高效抑菌微创大隐静脉采集装置”(专利号:ZL 202211081512.6)转让给北京米道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该成果主要用于心脏搭桥手术中,分离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作为桥血管。在传统搭桥手术中,要将目标血管与侧枝血管分离,需要在患者手臂或者腿部切开一个与目标长度相当的切口,通常在20-25cm。较大的创口会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增加感染风险,并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使用该装置只需2-3厘米的切口,借助导丝和套管的配合,即可完成血管的分离,平均每根血管的采集时间约为2-3分钟。这种方式不仅对患者创伤小,而且操作简单,能有效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量。
另外,装置抑菌筒内设计了紫外灯管,能够对套管切刀进行消毒,起到高效抑菌的作用。自带的清洁设备还能在套管切刀伸缩的过程中对套管切刀上的血液进行清洁,从而避免滋生细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可能。
大隐静脉微创采集法已成趋势
心脏搭桥术,也称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常见手术。其操作原理主要是使用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或桡动脉,绕过心脏中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部分,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
而在搭桥手术中,分离大隐静脉看似是一简单的步骤,其实却是开展整个手术的基础。
随着微创的优势越发明显,临床工作者也在寻找能够替代传统“大创口”式采集大隐静脉的方法。目前在临床主要使用的方式有两种:间断小切口采集和内窥镜采集。
间断小切口采集法是在血管目标位置,切一个小口并按照传统办法分离切口处的大隐静脉和侧枝血管,再在大隐静脉血管鞘内注入适量空气,以此分离未暴露再切口处的血管。这种方式切口小,便于术中缝合,以及术后恢复。然而在操作过程中,小切口会导致操作者视线受阻,稍有不慎可能会误触神经、血管,导致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对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以及经验有较高的要求。
而内窥镜采集法则是将内窥镜深入小切口,进行目标血管的剥离。和间断小切口采集法相比,这种方式即保留了小切口便于术后恢复、少并发症的优势;同时也解决了操作者视野受限等问题,能够更加直观的进行操作。当然,内窥镜采集法也存在弊端,在钝性分离血管的过程中,内窥镜采集发易造成小分支的撕裂,造成大隐静脉的损伤,尤其是对于皮下脂肪少、大隐静脉靠近皮肤的患者。
据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发表的《内窥镜辅助下大隐静脉采集术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论文显示,目前国内大部分组织血管采集仍然运用的常规切开法。而随着我国冠脉搭桥年手术量逐步上升,其中合并下肢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患者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已有许多临床专家开始针对内窥镜采集法进行研究,并推广普及。
血管采集内窥镜已形成规模化市场
采用心脏搭桥术的患者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相当可观。仅以中国为例,据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概述,2021年我国实施了约5.2万例冠脉搭桥手术。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需要进行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数量预计将继续增加。
因此,作为血管搭桥术的基础,桥血管采集相关器械,特别是血管采集内窥镜已经形成了规模性市场。据Global Information2024年发布的《全球内视镜血管采集系统市场研究报告》数据,预计到2032年,全球内视镜血管采集系统的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5.2952 亿美元达到近 7.5564 亿美元。
目前,这一领域已有如Getinge、LivaNova PLC、Terumo Corporation等医疗器械厂商展开布局。
Getinge研发的Vasoview Hemopro是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这款产品拥有高灵敏性、清晰可视化、高效止血等优势,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目前,这一系列产品已经更新迭代到第三代,Vasoview Hemopro3已于2024年3月获得FDA的510(k)批准。
而Terumo Corporation除了生产血管采集内窥镜以外,还为其开发了系列配套工具。Terumo Corporation研发的VirtuoSaph Plus内窥镜系统不仅能够精准、安全的分离采集大隐静脉组织,同时还能与Terumo Corporation生产的高频电刀配合使用,以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由于国内血管采集内窥镜在临床尚未广泛普及,目前这一领域暂无国产产品获批上市。然而已有许多科研团队已经开始关注新型内窥镜方向。
苏州医工所的崔崤峣团队长期关注微型超声探头及系统科研工作。在2022年,该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双模式磁驱血管内超声机器人,能够显著提高介入过程中的操作灵活性和成像稳定性,为复杂血管腔内可视化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期刊上。
此外,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关柏鸥团队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黄卫团队曾展开合作,成功研发出了新型的光纤光声内窥镜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在提供高分辨率血管结构图像的同时,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分布的变化。该项研究被美国光学学会选为2023年度光学进展之一,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科研创新是推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科研人员不断在新型内窥镜领域取得突破,未来在这一领域定会迎来国产化产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