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或自闭症)是一类以社会交往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孤独症的症状通常伴随终生,是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孤独症患病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完全明确,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北大医学孤独症研讨会”将于2024年10月19日—20日在北京举行。论坛邀请了神经科学、心理学、临床医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集中关注孤独症相关研究领域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共同讨论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次会议旨在通过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讲解与讨论,碰撞出思维火花,为解析孤独症的病因及其干预提供新理论和新方向。
本次论坛将面向广大关注孤独症的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和相关家庭,以及生物、心理、医学等相关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诚邀所有感兴趣的同仁积极参与此次盛会!
(注:会议还将在10月19日中午举办露天音乐会,并特别邀请了孤独症融合乐队进行精彩演出。)
(一)主讲嘉宾:
Guoping Feng | 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 |
冯建峰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
Grainne McAlonan | 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所 |
主旨报告 (按姓氏字母排序)
April Boin Choi | 韩国高丽大学精神健康研究所 |
段旭君 |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Emily Jones | 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大脑与认知发展中心 |
Keith Kendrick |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刘洪海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刘 靖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
Kaustubh Supekar | 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
王 荃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吴 琴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 |
徐 秀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易 莉 |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
张 烈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会议报告 (按姓氏字母排序)
注:参会部分外宾为线上报告,无同声传译。
(二)指导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
承办单位: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支持单位:中关村国际会展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三)会议组委会:
主席:
张 嵘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刘洪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副主席:
于 翔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易 莉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秘书长:
王天云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四)会议时间:
2024年10月19日-20日
(五)会议地点:
北京大学医学部跃进厅四层报告厅
(六)联系电话:
办公室电话:010-82805188
注册联系人:赵老师 13466535370
财务联系人:李老师 17611590418
企业合作联系人:柳老师185152782
(七)收费标准及付款方式:
1、收费标准:
报名时间 | 学生 | 其他人员 |
10月16日之前 | 200元 | 600元 |
现场注册 | 400元 | 1000元 |
备注: |
2、付款方式:
A、银行转账
账户名称:北京神经科学学会
银行账户号:11001028500056012411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花园路支行(转账时请备注“参会者姓名+手机号码”)
B、支付宝
账号:bjsninfo@bjsn.org(付款时请备注“参会者姓名+手机号码”)
支付宝付款码
(八)会议形式:
线下会议(注:海外嘉宾一部分为线上报告,无同声传译)。
扫描注册,填写报备入校与发票信息。
报名二维码
请关注《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九)取消参会及发票:
1、取消参会:10月15日后概不退款。
2、关于会议服务费发票:会议服务费发票将在会议召开当月及次月按交费顺序开具,如需纸质发票,请致电学会财务010-82805188。
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
开发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方法:从基因到神经环路
Prof. Guoping Feng
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
简介:
冯国平博士是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系的Poitras神经科学教授。目前,他是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副所长,同时也是陈康熙与杨凯丽孤独症研究中心主任。冯国平博士还是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精神病学研究斯坦利中心的模型系统和神经生物学部门的主任和研究员。冯国平博士主要研究调控突触和神经环路发展和功能的分子与细胞机制,实验室开发并应用前沿技术,揭示突触和环路功能失调如何导致神经发育和精神障碍中的大脑功能和行为异常,探索开发有效治疗策略的新方法。
冯国平博士在位于中国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接受医学训练,而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后训练。他于2000年至2010年在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担任教职。冯博士因其科学研究获得多项荣誉,包括Beckman青年研究员奖、Gill青年研究员奖、McKnight脑疾病神经科学奖、McKnight神经科学技术创新奖、Hartwell个人生物医学研究奖、脑研究基金会的科学创新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院士,同时也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成员。
摘要:
近期遗传学研究已经识别出大量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风险基因,许多基因编码突触蛋白,表明突触功能障碍可能是ASD的关键病理学特征。通过应用多种动物模型,我们鉴定得到了与重复行为、社交互动障碍、感觉异常、注意力缺陷及睡眠干扰相关的特定突触和神经环路机制。结合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及针对特定细胞类型的功能分析,我们已开始揭示为某些瘫痪性症状开发潜在治疗方案的特定神经环路靶标。此外,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使我们能够构建非人类灵长动物模型,并验证基因疗法作为单基因ASD有效治疗的可能性。
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
计算方法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应用:预防、预测、亚型划分和治疗
冯建峰 教授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简介:
冯建峰教授是上海国家数学科学中心的讲座教授,复旦大学脑启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以及数据科学学院院长。他在开发脑启发式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将这些算法应用于解决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领域的挑战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Nature Medicine, Nature Human Behaviour, Nature Aging, Nature Mental Health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他带领团队首次实现了世界上的数字孪生大脑,该大脑包含86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参数。他荣获2023年洪堡研究奖、英国皇家学会沃尔夫森研究功绩奖,并受邀在剑桥大学举行的2019年派克尔讲座中发表报告。
摘要:
在这次报告中,我将首先介绍我们团队开发的各种人工智能方法,用以处理心理健康领域(如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中的多尺度数据(包括遗传、成像和其他类型的数据)。我们的方法通常使我们能够定量评估预防疾病的方式。大数据还帮助我们揭示疾病的根源,并进一步对疾病进行亚型划分,这反过来可以改善治疗方法。最终,我们旨在建立一个理论,将某些特定脑部疾病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尺度的功能障碍联系起来。
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
所有年龄段的孤独症:可能性是什么样的?我们能改变生物学吗?
Prof. Grainne McAlonan
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所
简介:
格兰妮·麦卡隆恩教授是伦敦国王学院的临床学者及转化神经科学教授。作为国家卫生研究院-莫兹利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及儿童与神经发育障碍主题的负责人,她还是国王学院神经发育障碍MRC中心的小组领导者和泛欧洲孤独症创新医学研究-2-试验(AIMS-2-Trials)的主要研究员,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孤独症研究资助项目。她的目标是确保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贯通“。她负责跨生命周期的人类研究;从胎儿/新生儿/婴儿脑成像研究到神经多样性成人的药理学研究。这些研究是在与利益相关者的紧密联系和神经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摘要:
在这次报告中,我将描述早期生命研究(在新生儿中)是如何确认GABA依赖的大脑感觉系统和更广泛的大脑网络中的根本性差异,为孤独症特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我将展示如何通过研究成人的感觉处理来揭示有助于孤独症的机制,以及这些机制是如何通过药理学被调节的。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执行功能作为孤独症儿童学前学术和社交技能的预测因素
April Boin Choi 研究员
韩国高丽大学精神健康研究所
简介:
韩国高丽大学精神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专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拥有数十年研究经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识别ASD的早期行为标记,如沟通手势,以及改善孤独症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认知、社交和教育结果。采用多种行为方法,包括现实世界观察和多信息源评估,探讨ASD语言和认知发展的发展轨迹及其机制。主导多个研究项目,考察早期亲子互动如何影响高风险儿童的语言发展,并探索AI驱动的方法如何提升ASD的早期检测。目前正在拓展研究,考察执行功能在孤独症儿童学术和社交发展中的作用。还在开发和评估旨在改善孤独症幼儿执行功能的干预项目,以及增强年轻孤独症个体的性知识和健康。通过结合教育、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专业知识,致力于连接研究与实践干预,以提升孤独症个体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执行功能(EF)与具备认知能力的语言孤独症幼儿在学术和社交技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为67名年龄在4到6岁之间的孤独症儿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对EF技能进行评估:计算机化EF测试、行为观察和家长报告,评估在幼儿园开始时进行。同时通过行为观察和家长报告在幼儿园开始和结束时对学术成就和社交技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同时还是纵向分析中,计算机化测试测得的EF与观察到的阅读和数学表现之间存在强关联,。此外,家长报告的EF困难与同伴互动挑战密切相关。这些发现表明,EF为孤独症幼儿在入学过渡期间的学术和社交成功奠定了关键基础。此外,结果强调了多维度EF评估方法的价值,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对孤独症儿童关键发展结果的广泛影响。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孤独症社会脑环路与神经调控
段旭君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2023年国际脑图谱年会(OHBM)Keynote Speaker。主要研究领域为孤独症脑影像,在孤独症脑动态网络成像、多模态融合成像、脑成像引导的神经调控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建立了“评估-干预-成像”的孤独症智能诊疗平台,并开展临床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PNAS, Biological Psychiatry等期刊;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均为孤独症脑影像领域)。
摘要:
多模态神经影像研究揭示了孤独症社会脑环路结构、功能、连接异常,针对这些异常,报告人提出了“社会脑环路介导的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实现孤独症个体化精准干预与智能化疗效评估。该技术通过构建孤独症儿童个体脑影像模型,精准地将经颅磁刺激脉冲作用于杏仁核介导的“社会脑”环路靶点上,对孤独症儿童社交、语言、睡眠等有较为显著的改善。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使用新工具和方法揭示通向神经发育状况的发展路径
Prof. Emily Jones
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大脑与认知发展中心
简介:
艾米莉是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大脑与认知发展中心的教授。她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理解推动发展轨迹变异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在这一背景下,她开展了多项针对婴儿典型与非典型神经发展的前瞻性纵向研究,并指导在几项大规模欧洲和全球健康儿童及成人神经发展条件研究中的电生理和眼动追踪数据采集。
摘要: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大约发生在2%的人群中,与社交互动、沟通和兴趣的差异有关。孤独症与从受孕开始就存在的遗传变化有关,但通常直到孩子上学时才被识别出来。通过使用脑成像和可扩展技术,从出生后不久到儿童期跟踪婴儿的前瞻性纵向研究可以揭示出现孤独症特征之前最早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我将介绍一系列研究,检查一些在后来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婴儿中最早出现的变化及其在短期和长期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在前瞻性研究中,我们看到触觉、听觉和视觉领域的感觉反应性存在差异,以及在孤独症诊断之前的睡眠变化。感觉差异与睡眠差异相关,两者可能与恐惧性和后期焦虑的发展轨迹相关,表明它们可能是支持性干预的重要目标。此外,睡眠变化可能与白天大脑状态的改变有关,这些改变与长期认知发展有关。综合来看,检查早期感觉发育和睡眠的变化可能为儿童神经发育状况的早期发展提供重要见解。我将讨论这些方法如何帮助我们从神经多样性的角度思考神经发育。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使用计算方法识别神经、行为和生理特征诊断孤独症、孤独症亚型和治疗效果
Prof. Keith Kendrick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简介:
Keith Kendrick于1979年在达勒姆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伦敦动物学研究所和剑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1983年加入剑桥的巴布拉汉研究所(现为剑桥大学的一部分),并成为神经生物学负责人。2011年,被任命为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特聘专家教授。他是生物学学会的会员,同时也是格雷沙姆学院的名誉教授。发表了300多篇同行评审的论文,其中许多发表于Nature、Science和PNAS等顶级期刊,以及领先的精神病学期刊。他的出版物被引用超过26,000次,H指数为89。在过去七年中,他被评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9年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友谊奖。他的研究广泛证明了神经肽催产素对多种神经递质和其他肽具有强大的神经调节作用。自从来到中国后,他主要专注于孤独症研究,利用神经、行为、生理和眼动追踪等方法辅助诊断和治疗。他致力于确定长期应用催产素治疗的最佳策略,从而影响大脑和社交行为,最近在孤独症儿童中成功开展了临床试验。
摘要:
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根据DSM-V和其他临床诊断标准正在上升,但同样也认识到这是一种高度异质的障碍,这可能会妨碍准确诊断和有效干预的发展。通过增加强大计算工具的使用,结合大型数据集,希望能帮助诊断和干预开发。有两种数据驱动的方法:一种是识别大多数异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特征,另一种是首先识别孤独症个体的不同亚型,然后确定特定亚型独有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我们采用了这两种方法,使用特定的结构和功能MRI、眼动追踪和基于语言的评估,以及多种临床、行为和生理评估的组合。重要的是,由于目前大多数治疗干预的疗效不一,基于亚型的分析可能特别有助于识别哪些孤独症个体可能对特定干预反应最佳。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与干预:人工智能视角
刘洪海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简介:
刘洪海(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IET会士)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获得智能机器人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他对多模态感知、神经机器人学和实体智能的理论及应用感兴趣,尤其是利用情特定信息将感知与行动智能连接的方法。他已经撰写/合著了400多篇同行评审的期刊和会议论文,并获得了多个最佳论文奖。
摘要:
报告将首先概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筛查与干预的临床协议和政策的最新发展,然后从人工智能的视角介绍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试图展示人工智能如何协助这一领域,最后以讨论和未来研究方向结束报告。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孤独症谱系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刘靖 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副书记,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IACAPAP)副主席,亚洲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ASCAPAP)副主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先后主持孤独症相关的国家重大慢病项目等10余项,发表文章约150篇,作为编写组组长之一参加国家卫健委《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编写。牵头研发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数字辅助诊断系统”荣获第一届国家卫健委主办的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医学人工智能主题赛一等奖。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起病早、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致残率高、治疗干预手段十分有限的神经发育障碍。迄今为止,除了教育训练外,没有获批的针对ASD核心症状的有效治疗方法。尽管如此,世界各国从未停止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有效治疗方法的探索,药物治疗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本报告将聚焦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药物治疗领域既往的研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药物治疗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从而使参会者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有一定了解,使专业人员对未来的工作方向有更多的思考。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人工智能驱动的孤独症脑机制研究
Prof. Kaustubh Supekar
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简介:
考斯图布·苏佩卡尔是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的临床副教授。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完成了博士后训练。苏佩卡尔博士指导一个以神经科学为基础的临床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结合先进的计算方法(包括人工智能)与大规模多模态神经成像、转录组学和表型数据,确定导致精神障碍中非典型行为和认知的人脑结构和功能组织的异常。他的研究项目重点关注开发新的、强大的基于大脑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精神障碍治疗的有效性。苏佩卡尔博士获得的其他荣誉包括塔德·陶布家族基金会母婴健康跨学科研究者奖、斯坦福精神病学创新者奖及推进科学奖、年度百大科学发现之一的认可、凯瑟琳·格鲁佩卓越研究奖和NARSAD青年研究者奖。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且普遍的神经发育疾病,其症状和受损程度呈现高度异质性。近期在人工智能(AI)领域出现的令人振奋的进展为揭示ASD的大脑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这次报告中,我将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利用AI方法,包括新颖的机器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模型,来解析ASD的神经复杂性。我们的研究利用大规模神经影像和行为数据集来识别ASD个体独有的神经指纹。这些努力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这种疾病的理解,还促成了强大且可复制的预测模型的发展。这些模型能够准确地对ASD个体进行分类,并根据神经影像数据预测他们症状的严重程度。此外,我还将讨论我们利用新的AI方法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旨在探索ASD患病率中观察到的男性占优势的神经基础。报告将以讨论AI在精神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含义结束,强调透明度的必要性以及在神经科学中应用AI时减少偏见的重要性。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多中心孤独症眼动生物标志物临床研究及海马体与眼动区交互作用研究
王荃 教授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简介:
王荃,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西安市生物医学光谱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通过建立多模态情感认知范式和脑机交互实验平台,以孤独症和癫痫等疾病为研究模型,深入探索大脑认知、神经发育疾病和神经调控机制。同时,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技术手段,包括视觉追踪、近红外探测和神经低温调控等,并构建了相应的软硬件平台。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四十余篇(包括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Material Today Bio、JAMA Network Open等),国家专利31项。
摘要:
眼动追踪的精确性、易用性和成本效益使其成为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临床试验标志物的有前景的手段之一。本报告介绍多中心孤独症生物标志物临床试验研究(Autism Biomarkers Consortium for Clinical Trials),研究对象为6至11岁的孤独症儿童和典型发育儿童。眼动任务范式包括:活动监测、社交互动、静态社交场景、生物运动偏好和瞳孔光反射任务。在活动监测、社交互动和静态社交场景任务中,事先设定对人脸的注视为人脸注视眼动指数(Oculomotor Index of Gaze to Human Faces)作为主要结果指标。本报告覆盖这些测试中得到的基本标志物属性(数据采集率、构建效度、六周稳定性、组间区分和临床相关性)。另外,报告将介绍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眼动追踪技术与脑电图,研究海马体与额叶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其在情景记忆中如何指导视觉行为。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基于互动技术的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与干预策略研究
吴琴 讲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
简介:
奥克兰大学博士,清华大学硕士。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使用智能技术和互动科技支持孤独症儿童的早筛和干预。致力于利用眼动、体感、VGG卷积神经网络、图形图像、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孤独症儿童的体态表现和发育机制并设计并开发一系列多模态互动教具和智能干预方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发表10余项和孤独症相关的学术专著,申请和获批了10余项和孤独症有关的国家级专利。
摘要:
随着孤独症发病率的持续上升,早期筛查与干预对改善患儿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筛查方法因耗时长且依赖专家判断,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智能互动技术的引入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智能交互技术的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与干预策略。通过结合先进的眼动追踪、手势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了一套能够精准捕捉孤独症儿童行为特征的筛查工具。同时,本研究还着重探讨了互动技术在孤独症儿童智能干预中的潜力。我们利用交互式桌面、可穿戴设备、实体互动技术和体感技术,并结合 ABA 行为分析法,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智能干预工具。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实证研究结果展示了这一研究在早期筛查和智能干预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基于多模态的孤独症临床早期识别
徐秀 教授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简介: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儿童保健和发育行为儿科领域医教研工作30余年,带领的儿童保健学科是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基地。在推动我国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及其机制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系列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是国内至今唯一获国际孤独症研究会的“INSAR Fellow”称号的专家。
摘要:
在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领域,早期识别、早期诊治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已达共识。而早期识别又是临床开展早期诊治的先决条件,国际孤独症多学科专家委员会(2015)在2015年的早期识别临床实践和研究专家共识中指出,针对小于12月龄的尚无可靠的ASD标志性行为。近10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ASD早期识别领域也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本报告将从一名临床实践医生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科学评判孤独症早期识别领域的科学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应用前景。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基于神经心理手段的孤独症辅助诊断与评估
易莉 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简介:
现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易莉研究员于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杜克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系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2009获该系博士学位。2009年6月加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先后担任讲师及副教授。2015年2月入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她多年来致力于孤独症领域的研究,采用临床结合认知的方法,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及其认知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她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以第一或者通信作者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她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和世界经济论坛青年科学家(2020)。并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从2023年起,担任Autism Research杂志副主编。
摘要:
孤独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其目前的诊断与评估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观察,造成了诊断的主观性强以及早期发现的困难等难题。而开发基于客观指标的孤独症诊断与筛查手段,则成为了目前国际孤独症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孤独症的两大核心障碍是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通过系统地研究这两大核心症状相关的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视觉和脑部发育特点,可以发现孤独症的早期发展规律,并据此开发基于眼动指标和近红外光谱成像的孤独症筛查手段。基于神经心理手段的研究可以揭示孤独症婴幼儿的发展特点,从而了解孤独症早期发展特征和规律,论证了将眼动和近红外成像作为孤独症早期筛查与鉴别诊断的客观手段的可行性。
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
人机交互和服务设计对孤独症干预支持的探索
张烈 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简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交互媒体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专家,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孤独症儿童多媒体感官康复训练合作研究室负责人。曾承担多项交互设计、数字文化和数字医疗领域的科技部、文旅部、社科基金等科研课题。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奖等众多国内外设计奖项。
摘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面向儿童教育的人机交互产品被开发和应用。在孤独症支持方面,围绕身体、感官、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水平,人机交互产品也有可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更易获得的服务、促进社会包容并提升他们的整体福祉。研究从服务设计的理念出发,从筛查、康复和教育多个方面,考察人机交互技术对孤独症儿童支持的可行性和未来趋势,力图构建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系统化的服务支撑体系,并探讨系统服务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环节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
主办方

张嵘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副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 联合创始人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 常务副理事长
大会主席
张嵘,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从事孤独症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16年,研究关注孤独症发病机制与诊疗手段。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卫健委行业专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重点研发计划等18项,发表SCI论文71篇(孤独症主题35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31篇,H因子20,发表与孤独症相关英文评述与综述文章6篇,牵头主编国内第一部从神经科学视角解读孤独症的专著《孤独症谱系障碍—医学前沿与研究进展》,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孤独症选修课,并负责编写孤独症的PBL教学案例,进行临床前教学。研究成果授权美国发明专利及中国实用新型专利8项,著作权1项,技术转移5项,上市医疗器械2个,社交分型系统1个。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是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多次组织孤独症研讨会与公益活动。
主办方

刘洪海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大会主席
刘洪海(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IET会士)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获得智能机器人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他对多模态感知、神经机器人学和实体智能的理论及应用感兴趣,尤其是利用情特定信息将感知与行动智能连接的方法。他已经撰写/合著了400多篇同行评审的期刊和会议论文,并获得了多个最佳论文奖。
主办方

于翔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 主任
大会副主席
于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主任。本科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调节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形成与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及孤独症的发病机理。长期目标是解析基因与环境因素调控脑发育与可塑性的关键分子与环路节点,并将其应用于孤独症等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通讯作者研究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国际学术刊物。曾获国家杰出青年、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现任Neuron、Journal of Cell Biology、eLife、Autism Research等期刊编委。
主办方

易莉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研究员
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 研究员
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副主任
大会副主席
易莉,现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易莉研究员于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获美国杜克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系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先后担任讲师及副教授。2015年入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她多年来致力于孤独症领域的研究,采用临床结合认知的方法,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及其认知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在发展心理学(Chil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Science)与临床心理学(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9)和世界经济论坛青年科学家(2020),并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现担任Autism Research杂志副主编。
主办方

王天云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秘书长
大会秘书长
王天云,研究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预聘制)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独立PI,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国家级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主持国自然青年、面上和优青等项目。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Annals of Neurology等发表多篇论文。目前担任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儿童神经发育及相关疾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系统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和组织委员、中国遗传学会行为遗传分会委员等,曾获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奖励基金(2022)、美国Simons Foundation Global “40 under 40” young researcher(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