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政策指引下,在产业发展需求的驱动下,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区已在全国遍地开花。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预测报告》,全国各类产业园区已超8万家,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政策的推动,产业园区还将持续扩张,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同质化竞争问题。
相关报道也指出,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热潮高居不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趋于饱和,面临同质化竞争的隐痛。
在此背景之下,许多地区的产业园区黯然离场,但也有一些城区选择迎难而上且凭实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成都市武侯区便是其中之一。截至目前,武侯区共汇集5214家大健康企业/机构,包括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如果说入驻企业数量的增长体现出了武侯区的吸引力,那武侯区大健康企业喜人的营收,则隐含了武侯区与企业的双向赋能。2024年1-9月,武侯区大健康企业共实现营收384.13亿元,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约5个点。换言之,凭借武侯区的资源禀赋,企业实现了发展;企业的营收增长也拉动了武侯区的整体经济增长,不可谓不是一场“双向奔赴”。
那么,武侯区究竟做对了什么,使其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华西健康谷
升级园区,精准把握产业变革需求
武侯区大健康产业园区的打造,向来具备差异化思维。
这份“差异化”意味着更贴近当地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特征,如在2017年,重点发力医美产业。
2017年,成都市提出要将自身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医美之都”;2018年,成都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成都医疗美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年)(送审稿)》,成为了全国范围内首个专门针对医美行业发布市级产业规划的城市。
武侯区也顺势而为,积蓄资源,耗时5年,打造“华西医美健康城”,聚焦高精医美,重点发展高端医美新材料研发制造、高精医美服务和“医美+新经济”三大板块。
如今,在8年的光阴里,国内大健康产业历经诸多变化,演化出了新的发展动向,驱动着地方产业园区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做出调整。对此,武侯区打造大健康产业园区的“差异化”思维又多了一份时代需求。
“转化医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事业的桥梁,是医学领域与时俱进的创新前沿方向,转化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现代医学进步的必然选择,正深刻改变着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在2024年12月26日举办的第七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乾如是说道。
诚然,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能之一。但遗憾的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投入高、周期长、转化率低等问题,且一条完整的转化链路需要资金、科研资源、临床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的综合支持。而产业园区的发展,正需要一系列的要素整合。
如此,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产业发展的需求下,在第七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产业发展大会上,武侯区正式宣布将“华西医美健康城”更名为“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并计划为企业/项目提供从早期概念验证到临床注册再到生产制造的成果转化全链路赋能。
第七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产业发展大会活动现场
集聚资源,培育转化医学发展沃土
在进一步解析武侯区将如何依托“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赋能医疗健康企业创新发展外,还需知晓武侯区相关资源积累情况。原因在于,无论武侯区采用何种举措,科技成果转化全链路的赋能都需要一张庞大的资源网络来支撑。
而无论是针对早期概念验证的科研资源、针对临床注册的临床资源抑或是针对生产制造的载体资源,武侯区的资源禀赋,的确丰富。
科研资源方面,武侯区不仅聚集了包括四川大学在内的10所全国知名高校、中科院成都分院等130个科技创新机构平台,还拥有8位大健康领域两院院士、130余位“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和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30余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900余位高级职称专家,为推动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医工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床资源方面,仅以华西医院为例,其共有45个备案药物专业,301名备案药物PI,44个备案医械专业和212名备案药械PI。2018年-2021年,华西医院临床试验量连续6年全国第一,且有近1000项GCP在研项目,全面覆盖1-3期临床试验;每年GCP项目增加量约为400-500项,临床试验能力雄厚。同时,武侯区与华西医院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且近年来双方合作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共建的“双华数字健康产业园”和“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概念验证中心”已投运一年,宛如为区域发展注入的两支催化剂,引发的“连锁反应”正辐射开来,进一步夯实了武侯区作为医疗创新策源地的地位。
而就武侯区整体临床资源来看,截至目前,武侯区共有1324家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3家三甲医院,每千人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已超过中等国家水平。“从药物临床试验到药械临床应用,武侯区在成都市占有绝对优势。”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负责人表示。
生产制造方面,据悉,自2023年以来,武侯区正在全力盘活、收取、建设一批生物医药领域专业厂房。其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等4个园区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投入使用。这将是距离华西坝最近的一批生物医药工业厂房。
资源既已备齐,“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又有何巧思能有机调动这些资源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搭建平台,赋能科技成果全链路转化
凭借上述资源,“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搭建起了数个高能级创新赋能平台,分别解决概念验证问题、临床试验问题与生产制造问题。
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概念验证中心
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概念验证中心将为企业解决早期科技成果技术、商业化风险验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其配置资金,吸引投资。自2023年12月试运行以来,该概念验证中心已建成超过50位专家组成的咨询库,储备各类创新项目75项,对接超过30家行业龙头企业。
同时,“概念验证中心面向国际国内开放,欢迎广大科研机构、综合医院的专家教授、各类投资机构及感兴趣的药械企业加入。”
经过概念验证后的科技成果将面临临床注册问题。对此,武侯区联合华西医院CTC中心、“一校四院”共同打造了以临床试验服务为核心的国际临床CRO产业中心,提供临床前研究、数据统计分析、注册申报、推广应用等服务。该中心已于2024年10月正式启动建设,现已有超过10家企业递交了入园申请。
国际临床CRO产业中心
针对有CDMO需求的医疗器械企业,“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计划打造高端医疗器械CDMO平台,为其提供从产品设计、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工艺开发、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等全链条服务。
高端医疗器械CDMO平台
与此同时,“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还基于四川省在核医学方面的优势量身打造了核医疗先进加速器中试平台,目前正聚焦医用同位素及核素药物研发、基于先进加速器技术的核医学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
值得一提的是,该加速器中试平台在搭建之初便将“为企业减轻成本压力”纳入了考量范畴。“在一流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我们所建设的加速器中试平台可大幅减少核医疗领域企业在中试阶段的投入。”该项目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中至关重要的资源,资金一直是“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赋能的重点之一。除前文所提及的概念验证中心可为项目吸引投资,加速器中试平台可为企业节省成本外,“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还会针对企业集中反映的股权投资、短期贷款等问题,主动对接成都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策划开展政银企交流对接会,促进本地企业获得股权投资及大额短期经营贷款。
此外,为提高企业“获得感”,“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也致力于提升服务体验,成立工作专班,深入重点企业开展走访,并收集人才招聘、证照办理等各类诉求,通过实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负责人表示:“在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转化医学服务、高端诊疗、医药贸易、数字健康4个细分领域,全力打造全国转化医学产业示范区,全面赋能医疗健康企业创新发展。此外,我们还将持续深化‘一园聚产、一片示范、一带辐射’的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建设的同时,高起点打造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制造特色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