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南浔论健”峰会顺利召开,中国医药产业迈向“源头创新”新纪元

车维维 2025-03-26 17:00

当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经历从“快速跟随”向“源头创新”的关键转型。AI技术(如DeepSeek)重塑药物研发范式,跨境合作深化加速国际资源整合,NewCo模式通过灵活资本运作激发创新活力,共同推动产业生态向高效协同转变。


一方面,中国创新药技术不断升级突破,AI技术如deepseek的融合,更掀起了AI制药的新一波浪潮。另一方面,生物医药领域的跨境合作日益频繁且深化,不仅加速了技术交流与资源整合,更让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得以接轨国际标准,拓展全球市场。与此同时,NewCo等模式的转变,以灵活的资本运作和创新的组织架构,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行业向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转变。这些因素正深刻重塑着产业生态,共同推动中国Biotech加速从“快速跟随”到“源头创新”转型,走向国际医药产业竞争的中心。

 

3月21日,由幂方健康基金、赛赋医药主办,湖州南浔人才产业集团协办的2025年“南浔论健”医药行业投资峰会在湖州南浔顺利召开。峰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前FDA高级临床审评员肖申博士等多位资深行业专家、知名母基金以及医疗企业创始人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的全球坐标"展开深度对话,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指引。

 

图片1.jpg

会议现场

 

医药产业三大趋势显现:国际化、并购整合、AI赋能

 

主办方幂方健康基金管理合伙人周玉建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医药产业三大趋势备受瞩目。一是国际化加速,如中国Biotech跨境Lisence out交易金额突破500亿美元,连续三年增长超过50%。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获国际认可。二是医药并购整合深化。2024年中国创新药并购金额占比达全球市场约10%。未来中国医药产业并购趋势将进一步加快。三是AI促进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以药物开发为例,AI在靶点发现、分子设计、虚拟实验、临床开发等方面作用显著。AI可以显著提高新药开发成功率、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及开发周期。生物医药的投资回报率将得到提升。


图片2.jpg

幂方健康基金管理合伙人周玉建致辞

 

赛赋医药董事长刘杨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创新药企具有高效率、少投入、快速实现更好成果的特点,展现了强大的全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医药创新是长期的协同过程,需产业链各环节配合、资本市场支持。创新药研发周期长,但能切实造福人类,期待此次会议成为新起点,共同书写行业新传奇。

 

6d6aa82b8abf94f56d883e4dc535b5a.jpg

赛赋医药董事长刘杨致辞

 

南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丁一平在致辞中指出,南浔具备发展生物医药的基础,拥有两个省级化工园区,经“腾笼换鸟”后,将释放约800亩土地。化工园区在长三角地区属于稀缺资源,南浔已吸引部分制药相关项目。未来南浔将坚持短期与长期发展并重,一方面引进大项目实现短期增长,另一方面借助资金、政策与合作伙伴推动生物医药这一长期赛道发展。

 

图片4.jpg

南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丁一平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院士在主题演讲表示,我国新药研发面临从“fast follow” 到真正的“me-better”和“first-in-class”的转型。加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是产生原创新药的可行途径。这是一个长周期的研发过程,只有耐心资本才能催生这个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图片5.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院士

 

前FDA高级临床审评员肖申博士表示,FDA鼓励利用AI辅助决策、加速药品开发和上市审批过程,但数据来源和模型透明度需严格保证。

 

图片6.jpg

前FDA高级临床审评员肖申博士

 

肖申博士指出,监管机构目前对AI药物研发的评估主要包括:清晰的应用场景风险分级(高,中,低);严格透明数据控制体系(要求训练集来源可溯、标注规则透明);模型的可解释和确证性验证和包括新药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保证新药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靠性。

 

在下午的会议分享中,南浔区投资发展中心副主任还详细介绍了南浔的产业生态以及投资环境。南浔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活跃的产业基金、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具备低成本创业和高品质生活的优势,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南浔坚持把企业家的需求放在首位,通过政企直通车、工作专班等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搭建绿带通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欢迎行业各界共同合作,共谋发展。

赛赋医药CEO&CSO王全军以《新药非临床研发策略交流及分享》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随着创新药研发的推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成为必须关注的重点。CDE审评关注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定位,数据必须真实可靠。研发中要确保数据完整、靶点与适应症匹配、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同时重视安全性评估和合规性。

 

会议现场,幂方健康基金的三家被投企业也分别作了主题分享。其中,橙帆医药董事长李竞表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浪潮以仿制药为主,第二浪潮以商务拓展(BD)和临床为主导,利用中美监管差异实现快速价值最大化;第三浪潮则回归创新本质,聚焦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药物研发。橙帆医药正是从第二浪潮向第三浪潮转型的代表企业。橙帆医药专注于生物药创新,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研发,建立了包括抗体发现平台、ADC偶联平台在内的多个技术平台,拥有丰富的项目管线,涵盖双抗、多抗、ADC等创新药物模式,多个项目已进入PCC阶段。

 

科辉智药董事长朱振东博士在主题分享中表示,AI在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化学物质空间的复杂性、多参数优化的困难等。科辉智药专注于靶向药物研发,以AI为核心工具,针对肿瘤免疫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开展研究。公司搭建了包括大语言模型、分子设计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在内的AI平台,致力于通过计算机设计出全新的药物分子。目前,科辉智药的多个研发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部分项目已进入临床阶段。

 

安锐生物CEO丁强博士在主题分享中对比了中美Biotech的特点。他表示,下一代中国Biotech的发展方向应是充分利用国内的CRO、CDMO等资源,发挥临床研究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依靠扎实的科学和高质量数据,开发具有临床差异化的创新药。投资人需要有耐心,支持项目到临床POC阶段以获取最大回报。同时,国家政策改革有望支持本土医药创新,助力Biotech公司发展。安锐生物是一家专注于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的小分子创新药研发的生物科技公司,拥有质谱技术和细胞表型筛选平台,持续为研发管线贡献新项目,目前管线中有多个项目处于不同临床阶段。

 

全球医药版图重构,中国医药创新动能全面崛起


历经十年发展,从企业创新项目突破到对外合作不断深化,再到MNC的认可与期待,中国医药创新动能正在全面崛起。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IND申报数量突破700个,超越美国位居全球首位。在全球临床开发活跃项目中,中国占比超20%,美国这一数据是40%;在2024年全球BD交易中,首付款超5000万美元的交易里,中国企业占据了29%的份额。这些数字无不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已从“量变”走向“质变”,正在重构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版图。

 

在《定义下一个十年:全球生物医药的中国变量》圆桌对话中,凌科药业董事长万昭奎指出,中国在已知靶点优化方面展现出“中国速度全球质量”。其团队在免疫治疗领域的突破,正是建立在对靶点生物学机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图片7.jpg

圆桌对话:定义下一个十年:全球生物医药的中国变量

 

全球化合作层面,中国Biotech正从"单向授权"迈向"双向协同",这得益于MNC对中国Biotech的看法发生转变。据百时美施贵宝(BMS)执行总监边峰介绍,BMS中国区将合作重点转向临床前阶段,锁定接近PCC和IND阶段的分子,深度参与中国创新网络。这代表了中国在早期药物分子设计、临床前研究的实力得到认可。

 

尽管进步显著,但中国创新药仍需突破多重瓶颈。对此,诚益生物CSO徐剑锋表示,中国在早期研发尤其是小分子药物领域有显著进步,这得益于过去十年的积累和AI技术的赋能。然而,中国在二期临床阶段的转化率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差距。

 

万昭奎也表示,中国生物医药在产品质量和定位上已经完成了从1.0到2.0的进步,但从市场回报来看,新药定价自由度受限,医保支付体系尚未完全认可创新价值,高研发投入、低市场回报的困境尚未破解。

 

但中国效率和创新潜力不可小觑。赞荣医药董事长程子强认为,中国在研发效率方面的优势,将推动更多项目冲到国际前列,为人类的医药事业做出贡献。

 

泰励生物董事长张彦涛也指出,中国在"从1到80"的工程化能力已臻完善,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环节,随着冷冻电镜等尖端技术的普及,也正孕育着突破性成果。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中国Biotech的全球化角色已清晰可辨。BMS执行总监边峰认为,行业已摆脱PD-1同质化竞争的泥淖,转向真正的差异化创新。

 

下一个十年,通过技术攻坚打破创新天花板、政策改革释放生态活力、资本理性护航长期主义,将推动实现让“中国变量”升级为“全球常量”。

 

Deepseek时刻到来,加速创新药迈向“源头创新”


当前,我国创新药研发正站在从“快速跟随”向“源头创新”转型的关键节点。如何全方位加速技术突破,是中国药企亟待解决的课题。虽然近年来中国药企在PD-1、双抗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整体仍面临管线同质化严重、基础研究薄弱、全球化能力不足等挑战。

 

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工具,但也引发行业对技术路径与创新逻辑的深度思考。对此,马大为院士也表示,AI在蛋白质结构预测等数据密集型领域已展现潜力,但其本质仍是“因果关系的统计学延伸”,无法替代实验验证的底层逻辑。不过,AI在预测蛋白质动态结构等方面可能有较大潜力。

 

图片8.jpg

圆桌对话:从DeepSeek看中国创新药物

 

这一观点在《从DeepSeek看中国创新药物》圆桌对话中得到呼应。比如,凡歌咨询CEO高杨认为AI可通过临床设计优化、人群筛选等提升研发效率,而礼邦医药COO张华丁表示“AI工具的优势在于通过强大算力快速整合海量信息,提升决策效率,但对于生物学机制理解等源头问题,仅靠AI解决还很遥远。”例如,DeepSeek虽能加速靶点筛选,但对于动态构象解析、多靶点协同效应等复杂问题仍需依赖实验验证。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建立“AI预测-实验验证-数据反哺”的闭环系统,正如珃诺生物CEO英伟文所言:“数据质量决定AI天花板,若要AI有突破,还需从源头做起,提高数据质量。”

 

当前中国在冷冻电镜、基因编辑等平台技术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但在原创靶点发现、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等深水区仍需突破。志道生物CEO张维以PD-1为例指出,现有药物多基于“局部机制认知”,而AI与多组学技术的结合有望实现“系统生物学视角”的突破,例如通过血液标志物精准锁定有效人群,破解first-in-class药物的“first limitation”困境。

 

此外,拓济医药CEO陈兆远认为,Deepseek是很好的效率工具,能缩小大小公司间的差距,让小公司快速获得新能力,但大模型的原理是给出概率上的最佳答案,若制药行业仅依此竞争,难以系统胜出,还需有自己的理解和差异化策略。

 

不仅如此,AI制药的发展,离不开监管的创新。2025年1月,FDA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使用AI支持药品和生物质品监管决策的考量》的指南草案,这是全球首个关于针对人工智能(AI)在药物和生物产品开发中应用的官方指导意见。

 

综上所述,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并非AI替代人类智慧的颠覆性革命,而是技术工具与科研深度协同进化的系统性工程。在拥抱AI效率革命的同时,仍要坚守基础科研的“硬核创新”,通过差异化技术路径构建全球竞争力。

 

NewCo模式兴起,中国创新药出海路径创新


近年来,全球医药行业面临资本寒冬、研发成本高企与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中国创新药企在经历高速发展后,也遭遇了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受限、18A上市路径估值承压、管线过度集中导致资源分散等问题。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认可度逐步提升,尤其在ADC、双抗、GLP-1等前沿领域,中国药企凭借工程化改造能力与差异化研发成果崭露头角。在此背景下,NewCo模式应运而生,成为连接中国创新资产与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新兴手段之一。

 

图片9.jpg

圆桌对话:Newco的兴起·全球视野下的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投资和发展趋势

 

在《NewCo的兴起:全球视野下的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投资和发展趋势》圆桌对话中,幂方健康基金合伙人邓灵泉指出,由于一方面国内一级资本市场资金短缺且二级市场IPO受阻、过往药企和biotech管线众多、很多资产的质量开始被全球认可、加上地缘政治压力,另一方面国外做biotech的成本和效率竞争力不足、跨国大药企后面几年面临巨大的专利悬崖挑战而需要大量引进新资产,于是NewCo模式成为了两边相向而行的最佳合作模式之一。国内大小制药公司通过“资产出海”将管线海外权益给到海外新公司,既缓解了资金压力,又借助国际资本加速开发,国外的资产买入方则似乎拿到了当前大环境下能获得最大回报和承担最低风险的一种投资和商业模式。此外,邓博士提出幂方做的美元基金对于四种NewCo模式都积极进行甄选和投资,包括连续创业者从零开始做的NewCo、科学家工业界老兵从学校拿IP做的NewCo、中国投资人主导投资的中国连续创业者拿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做的开曼架构Hybrid NewCo、以及由美国投资人主导的美国管理层拿中国资产做的美国架构NewCo,各有千秋。

 

天宜康医药董事长兼CEO汪文表示,无论是NewCo还是其他模式,都是为了在疫情后资金荒的情况下拿到资金,支撑公司发展。他还认为中国和美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美国生物制药融资市场有所好转,而中国需要根据自身经验和产品特点去发展。

 

篆码生物CEO闫明认为,美国初创企业面临高昂运营成本与复杂流程,而中国NewCo凭借低成本临床资源和工程化技术优势,在老龄化驱动的健康需求中更具竞争力。

 

然而,尽管NewCo模式显著提升了中国药企的国际化效率,但泡沫风险、跨文化管理能力与政策不确定性风险仍需警惕。对此,邓灵泉表示,Hybrid NewCo模式以中美资源协作、分阶段运营为特点,可以部分消解这些风险。例如,临床早期由国内团队主导以降本增效,后期引入海外团队对接国际资源,最终通过海外并购或上市退出。这一模式幂方走在了中国最前沿,由邓博士早在2023年即主导孵化投资的安领科生物就是一个最好案例,现在公司发展迅猛,公司发展和产品进展的路径都十分清晰。

 

安领科董事长兼CEO冯辉强调,中国药企不应仅满足于提供早期资产,而需聚焦“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本质,通过全球前三的管线竞争力和专业化团队争夺话语权,以技术创新而非资本套利驱动长期价值。

 

普华永道税务及商务咨询合伙人邵雪嘉指出,早期NewCo交易由美元基金主导,但当前中国资方需警惕“优质资产低价出售”的风险。她呼吁通过税务规划和本土资本支持提升议价能力,避免创新价值被稀释。

 

最后,科律(Cooley)律师事务所主管合伙人刘毅铭补充道,NewCo不仅是融资工具,更是拓展海外临床能力的跳板。他以一些项目经验为例,说明协议设计的严谨性对保护公司和创始人权益至关重要。

 

未来,特定的NewCo模式或将与License-out、并购等传统路径并存,形成多层次出海生态。而中国药企能否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占据核心地位,取决于其能否在资本运作与技术创新间找到平衡,真正实现“以临床价值定义资本价值”的产业升级。

 

从进口替代到全球领航,医疗器械实现创新跃迁

 

在创新药领域,国际合作日益频繁,高额BD和license-out交易不断涌现,标志着中国药企在研发能力已经初步得到国际认可。同样,在医疗器械领域,国内企业也正经历着从“进口替代”到“全球领航”的跃迁。

 

一方面,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发力,通过与临床专家的紧密合作、全球资源的整合以及对材料技术等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逐步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医疗器械出海成为众多企业的战略选择。但在出海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诸如市场准入门槛、品牌认知度、文化差异等诸多挑战。

 

图片10.jpg

圆桌对话:医疗器械的创新跃迁:从进口替代到全球领航

 

在《医疗器械的创新跃迁:从进口替代到全球领航》圆桌对话中,嘉宾们普遍认为,在医疗器械行业加剧内卷的背景下,创新才是破局的关键。对此,捍宇医疗董事长戴宇峰表示,创新必须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得到临床支持的创新才有意义。捍宇医疗通过与国内顶尖医院和专家合作研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确保创新方向精准。

 

艾科脉创始人阴杰认为,创新需要突破人才和技术壁垒,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艾科脉通过中美双研发中心模式,充分利用美国技术资源与国内的效率优势,开发房颤消融技术平台产品,基于现有临床数据,其临床效果优于传统进口产品。

 

安颂科技董事长张纪锋提出“材料技术平台”是国产器械破局关键。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髋关节系统,性能超越国际竞品,并入选国家创新医疗器械计划。这种以材料科学为基石的创新,正在缩小与美欧的技术差距。

 

在医疗器械内卷的大背景下,出海成为医疗器械企业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选择。张纪锋认为,出海是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国内集采后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东南亚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接受度较高,且注册周期较短。安颂科技从去年开始进行市场调研和前期准备,考虑在东南亚、中东、墨西哥、巴西等地区开展业务,同时关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长期机会。在东南亚市场,建议采用直销或半直销模式,共同搭建销售平台,降低物流和法律风险,提升品牌控制力。

 

英律医疗联合创始人林峰指出,出海应是主动行为,需要提前布局和准备,包括专利布局和市场教育。同时,林峰也提到了“China discount”现象的存在。林峰作为连续创业者、同心医疗的联合创始人,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美国子公司美国同心,通过长期专利布局逐步打开高端市场,力图改变“中国制造=低价”的刻板印象。


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与出海,本质是技术能力、临床洞察与全球化运营能力的综合比拼。尽管面临内卷加剧、国际信任度不足等挑战,但通过临床导向的创新、差异化出海策略及政策红利,中国企业正逐步打破“进口依赖”标签,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

 

当下,无论是创新药还是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医药产业都处于产业创新升级的关键拐点。此次峰会的价值,正是引领行业锚定产业创新方向,不断推动技术创新、资本创新、监管体系创新,共同定义中国创新药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在全球医药版图剧烈重构的今天,中国医药产业正以突破性姿态跃升至创新前沿阵地。从国产PD-1抑制剂打破国际垄断,到全球首个CAR-T疗法"出海"欧美,从智能手术机器人突破精度极限到可降解支架引领材料革命,中国医药创新的"质变曲线"已突破临界点。这个总规模超8万亿的朝阳产业,正在经历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从"制造代工"到"智造引领"的范式转换。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创新范式的升维。当老龄化社会遭遇慢性病海啸,当精准医疗叩响个体化治疗大门,中国医药创新必须完成从"me-too"到"me-better"再到"first-in-class"的三级跨越。这不仅需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0%的生死线,更需要构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热带雨林生态——让临床机构的真实世界数据反哺基础研究,让人工智能算力重塑药物发现逻辑,让3D生物打印技术重构器官移植未来。

 

站在人类健康共同体的高度,中国医药创新的黄金十年必将超越商业价值维度。当监管智慧与创新激情共振,当资本活水与科研匠心交融,中国医药产业必将以"硬核创新"重塑全球健康版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生生不息的健康动能。

 

作为中国医疗健康投资的先锋力量,幂方健康基金始终以"创新摆渡人"的姿态深耕产业变革深水区。幂方坚持做"长期主义的价值守望者",当全球资本在生物科技寒冬中收缩战线,我们却以逆周期布局的胆识,在核酸药物、双抗平台等战略要地构筑起创新堡垒。幂方健康基金期待与敢闯"无人区"的科学家同行,与勇攀"技术珠峰"的企业家并肩,以资本的温度守护创新的纯度,用投资的力量托举生命的重量。

车维维

共发表文章273篇

最近内容
查看更多
  • 自免“药王”适应症+1

    4 小时后

  • 134亿!两款AI双抗卖了

    20 小时前

  • 首例港股18A反向收购,这家公司重新递交上市申请

    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