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小熊保:缩短购买路径,“严选”产品,以更低成本获得高质量保险服务

李成平 2019-08-01 08:00

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参与着社会风险管理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银保监会数据,2018年,国内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已经达到5448亿元,同比增长24.1%,在各大类保险业务中增速最高,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1744.34亿元,同比增长34.72%。预计到2020年,国内健康险市场年新增保费规模将达到万亿。

 

保险市场的产品越发丰富,同质化现象也开始显现。不同公司在服务不同群体的保险产品缺少差异化;在渠道上依赖传统寿险和财险代理人,导致专业性缺失;数据获取难,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逐渐成为保险市场的痛点。

 

如何分辨保险和买对保险成为有需求人群的一大困惑。针对这些无法下手的小白用户,小熊保为其提供了一套严选保险的产品服务,特别是在人身健康险方面。

 

成立于2017年的小熊保是一家人寿保险交易服务运营商,专注于为用户提供闭环的保险购买服务。自成立以来,小熊保便获得业内人士的天使轮投资,至今已拥有十余种保险产品,包括寿险、意外险、重疾险等,同时还与复星联合健康、百年人寿、中信保诚人寿等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已服务数千位客户。

 

“好的保险,需要严选”


2014年是互联网保险元年。发觉互联网金融潜力的年轻人,纷纷投身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小熊保创始人黎芝汕也是其中之一。但与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看准方向的黎芝汕,并未直接创业,而是进入了国内一家大型互联网保险平台担任品牌公关负责人,蓄势待发。

 

经过几年的发展,互联网保险市场得到快速的发展,险别得到了细分,服务也更加细致,但痛点也随之显现。第一,健康险投保专业性较强,用户需要投入精力去学习了解,时间成本高;第二,保险产品种类丰富,鱼龙混杂,用户容易出现决策困难。黎芝汕表示,小熊保通过严选产品的策略,让用户用最短的时间,购买到适合自己的、相对优质的产品。

 

谈及为何选择互联网保险领域创业,黎芝汕表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80后、90后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劳动者,为了规避家庭风险,他们对人身险的保险配置需求非常强。另外,这一类人基本已形成了线上进行金融交易的习惯,且不了解线下的保险渠道及代理人模式,所以更倾向于通过线上渠道解决保险购买需求。对保险产品拥有较高追求的80后、90后便是小熊保的目标用户。

 

“小熊保的创始团队也属于对保险需求较强的人群,所以更懂得用户的需求。”在中国传媒大学完成学习后,黎芝汕曾任凤凰、新浪、网易财经记者,创立了第三方保险深度测评媒体评保,持续输出保险知识科普内容,也是最具人气的保险知识讲主。而且小熊保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于腾讯、网易、新浪、平安等知名企业,拥有丰富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开发、运营、服务经验。

 

利用服务号+小程序,打造服务闭环


“保险产品是一个低频产品,用户的使用频次较低,所以小熊保的业务主要是以微信生态为核心,通过服务号和小程序的组合,最大程度地适应用户的习惯。”黎芝汕表示,小熊保已打造出了从保险咨询、在线投保、保单管理到理赔协助的完整保险交易服务闭环。

 

小熊保的闭环服务的起点是保险知识科普。小熊保服务号定期输出保险知识、讲座内容,包括图文和音视频内容,帮助潜在用户更好地了解保险产品的分类、互联网保险知识与技巧、保险产品测评等内容。

 

中点便是小熊保为用户严选保险产品并设计的投保方案。为了降低选择成本,小熊保的每个险别产品只保留了2种-4种,为用户精选高性价比、好口碑的保险产品。

 

闭环终点便是后续的协助理赔服务。小熊保提供一对一顾问协助,确保用户从购买到最后理赔的环节都能在平台上完成,提高用户体验。

 

小熊保的全部投保过程可以在线上完成,为了提高线上体验,小熊保还推出了保险付费咨询服务服务。其优势在于价格优惠,并且与定制服务搭配。用户购买29元-99元不等的付费咨询服务套餐后,小熊保保险顾问会与用户进行初步沟通和定制方案,直到最后用户下单。

 

以盈利模式来看,小熊保主要通过保险经纪费盈利,而其保险知识付费及后续的增值服务也会带来一定收入。据黎芝汕透露,小熊保通过内容输出、广告投放和多平台运营等方式,已实现盈利。并且,小熊保平台囊括了如复星康乐一生重疾险、平安e生百万医疗险等多个爆款产品,并与众安保险、安心保险、平安等平台达成了合作,后续的产品和服务也会越来越完善。

 

黎芝汕最后表示,小熊保的下一步将保障范围扩展至以家庭为单位,并考虑开启新一轮融资,以进行产品的优化和更新迭代,以引进更多专业人才。

李成平

共发表文章384篇

最近内容
查看更多
  • NMPA批准!神经介入赛道再迎“国内首个”

    5 小时后

  • 即将爆发!国产脉冲消融产品走到批量拿证的前夜

    2024-11-03

  • 30万起!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转让2项眼科专利

    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