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毕马威姚凤娥:疫情下的中国医疗人力短缺暴露,这六大策略或可解决医疗人力危机|VB群访谈

作者: 徐文娟 2020-02-23 08:00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除了一批批的物资输送到湖北武汉,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到一线,这支逆向而行的庞大“抗疫战士”队伍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截至19日,全国已经有278支医疗队,32395名医务人员从各地驰援湖北。


虽然已经有三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但医护人员的缺口仍然存在。而驰援既凸显了抗疫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地区医疗人力短缺、基层医疗资源能力不足的痛点。


早在2017年,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医疗服务总量位居世界之首,医疗质量和可及性进步幅度位居全球前列。然而医疗服务总量高,实际上,中国医生短缺现象一直存在。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年的数据,中国平均每1000名居民仅拥有2.59名执业医生,其中农村1.8人,仅为城市的45%。德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超过4人。


中国医疗人力短缺的现状,有没有什么策略可以帮助改善这一局面?近日,动脉网专访了毕马威中国医疗保健业主管合伙人姚凤娥,针对以上问题做了相关解读。


到2030年全球医疗体系供需缺口或将高达1800万人


姚凤娥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造成的湖北医务人员紧缺局面是当下全球医疗体系医务人员短缺的极端体现。“实际上,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医疗人力危机。”姚凤娥说道。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估,到2030年,全球医务人员总需求将达到8000万人,而医务人员总量仅为6200万人,供需缺口高达1800万人,有约五分之一的医疗需求无法被有效满足。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卫生技术人员953万人(包括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和检验师(士),不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卫生人员),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61万人、注册护士410万人。然而,中国的医务人员存在总量不足、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2018年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为2.59人。其中,康复、儿科、急诊、精神科等专业的医师数量相对较少,存在学科短板。公共卫生医师数量不足且逐年呈减少趋势,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与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不匹配。


2019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医师队伍管理情况和执业医师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指出:我国医师数量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医师数量十分有限。


中国医务人员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除了表现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还反映在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由于中国基层医务人员数量短缺、能力不足,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信任度低,中国目前仍然未构建起井然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基层医疗体系难以发挥预防和分诊的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期间,患者集中涌向三甲医院,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不仅影响了医院的正常救治工作,还进一步加剧医务人员短缺的危机。”姚凤娥说道。


她指出,在这次疫情之下,湖北所面临的医务人员危机,可能是未来其他地区的一个缩影。


六大策略助力解决危机,首要任务加强基层医疗建设


姚凤娥表示,此次六大策略的提出,结合了毕马威全球医疗行业主席Mark Britnell博士在其新书《以人为本——解决全球医疗人力危机》中应对全球医疗人力危机的若干举措和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


策略一、加强基层医疗建设。在英国,约90%的病人诊疗量发生在以家庭医生诊所为主的基层医疗机构,而基层医疗的花费仅占整体医疗花费的10%左右。“不难看出,优质高效的基层医疗体系能够降低整个医疗体系对医疗人力的需求,缓解人力危机。”姚凤娥说道。


而在新医改分级诊疗政策下,中国的基层医疗体系仍然十分薄弱。截至2018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的28%,全国的执业(助理)医师中有36%在基层医疗机构,注册护士中21%在基层医疗机构。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造成的患者无序就医场面凸显中国建设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强基层”的关键在于打造基层医疗服务团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增强民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深圳的分级诊疗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尤其是罗湖医院集团模式。”姚凤娥提到,她介绍,在打造基层医疗服务团队方面,罗湖医院集团的4+X(全科医师、全科护士、社区临床药师、公共卫生医师+X)家庭医生团队担当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罗湖区社康中心诊疗量从2014年的173万人次增加到了2019年的348万人次,集团办社康中心诊疗量占集团总诊疗量的49.26%。在本次疫情期间,社康中心发热患者就诊量占集团发热患者就诊量的30%,有效减轻了上级医院发热门诊的压力。


策略二、赋能患者健康管理。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对自身的健康管理目前已被公认为是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健康管理意识的患者不仅节省医疗成本,通常也会取得更好的医疗结果。与此同时,患者在诊疗各个阶段的参与也有助于提高医患互动的效率,方便医务人员迅速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对症的反馈。


此外,一些智能化的赋能手段能够协助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降低对医务人员干预的需求,让医务人员专注于医疗服务核心,而非事务性的工作,提升医务人员工作效率。


在这次疫情中,民众参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尤其突出。2月2日,山东省新闻发布会披露,山东省发现聚集性疫情60起;2月6日,黑龙江省报告聚集性疫情48起;2月7日,上海卫健委新闻发言人指出上海聚集性的疫情有45起。


“有效的健康管理能够赋能民众做好自我防护,有效隔离,防止扩散,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就诊量,缓解对医疗机构的压力,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也是控制疫情发展,打赢这场病毒战争的关键。”姚凤娥说道。


策略三、推动数字医疗模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医疗是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包括以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直接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2C模式,和以远程会诊为代表、医疗机构之间协作的2B模式。


在2C模式中,医患双方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线下的诊疗场景迁移至线上,医务人员能更大程度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供医疗服务。


在2B模式中,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远程会诊合作,让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参与到更多疑难病症的处理中,而非将大量精力放在常见病、轻症疾病的诊疗中,避免大材小用,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效率。


策略四、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医疗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行业,根据中国青年报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8.5%的受访者认为医疗人工智能的价值是提高诊断效率,弥补资源供需缺口;54.7%的受访者认为医疗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诊断,缓解漏诊误诊问题;53.9%的受访者认为医疗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疾病风险预警和健康顾问服务;38.7%的受访者认为医疗人工智能能支持药物研发,提升制药效率;29.5%的受访者了解到手术机器人可以提升外科手术精准度。


“从缓解医疗人力短缺问题的角度上看,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和智能决策方向的应用或将成为可行的解决方案。”姚凤娥说道。


她介绍,辅助诊断能够极大地加快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智能决策能够提前辅助医务人员安排工作计划,做到有条不紊,降低外界干扰。


策略五、建立标准化诊疗和管理体系。完善合理兼备可操作性的诊疗体系能够有效支撑医务人员顺利开展工作,提升医疗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运营效率。


从员工层面上看,临床诊疗和运营管理有据可依,对各级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从团队层面看,标准化的诊疗和管理体系能够让团队高效协作,让彼此的工作产生协同价值。从病人的角度来说,标准化的诊疗和管理体系能够避免和降低差错的发生率,提升治疗质量。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医疗机构无论在临床亦或运营管理上都缺乏标准化的体系,导致机构效率低下。”姚凤娥表示。


她举例,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对中国800名医务人员就临床实践指南的利用和需求情况的调查果显示,医务人员认为现有临床指南的实用性不高,推荐的诊疗方法很难运用到实践中,36.5%的医务人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对指南进行评价,临床医生最希望获取及时更新与经过评价和筛选的指南知识库。


策略六、关心爱护医务人员。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表明,医生群体普遍存在价值低估、过度疲劳的现象。


据美国Physician Foundation(医生基金会)一项针对17000名医生的调研,54%的美国医生存在士气低落的现象。中国医生的比例相对则更高达到66-87% 。不可否认的是,医生群体的职业倦怠将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产出效率,并影响更多人员学医从医的选择,导致医务人员更加短缺,形成恶性循环。


部分医疗机构的领先实践值得借鉴参考,以HCA为例,其构建了全美最大的医院集团,在其“医生-医院”的PHP运营模式(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中,医生集团不再隶属任何一家医院,而是作为独立平台与医院签约,医生集团通过签约医院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医院通过招揽合作方迅速切入新的治疗领域,从而能催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降低医疗成本。


而在吸引医生加盟上,通过邀请医生成为其地方商业投资股东,进行医疗数据共享,提供灵活便利的转诊病人等方式,提升了医生为患者热情服务的动力。


结合毕马威在服务医疗机构的经验上,姚凤娥分享了以下几点建议。在医务人员方面:重视与提升医务人员的价值贡献认可度和满意度,具体而言在固定薪酬上,通过充分对标医疗服务行业和区域薪酬数据,有力保障并稳健过渡;在绩效二次分配上,核心从工作量、收入、职称等维度,多维平衡,实现个人价值认可与医院整体价值创造深度绑定;


在医疗机构方面:构建“中心化”强前台,“赋能型”精中台和“服务型”大后台,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把时间还给医生,把医生还给病人”。具体而言,临床前台打破科室区隔,通过“中心化”建设和多学科会诊(MDT)等为患者服务,中后台部门通过模块化专业能力建设、信息化手段等提供高效服务,充分释放临床医务人员压力,保障其实现高效价值创造;


在平台建设方面:良好的组织机制和手段亦促使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快速高效地灵活响应。在本次新冠肺炎中,得益于良好的组织配套和应急管理机制,该院提前预判进行医护训练,启用大楼隔离,并最早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而在平台建设上,率先开通网络门诊,通过集结医院和医联体资源,方便患者咨询,避免交叉感染。


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就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提出七方面措施。


实际上,从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行业角度,都亟需建立整体医务人员规划的长期机制。“从人才培养、人员招聘、薪酬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才能够保证有充足的医务人员关心爱护病患,保障全民健康。”姚凤娥说道。


六大策略,从多个维度解读了当下危机的应对方法。除了六大策略,姚凤娥也分享了对于此次疫情的一些看法。她指出,此次疫情将对整个中国的医疗机构体系起到了正面推动的作用。


“不仅是从国家的层面,还是从民族层面,让大家更加认识到了医疗机构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也证实了国家领导人提到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姚凤娥说道。


疫情过后,中国的医疗体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VB群访谈【如何回看】

关注VB100公众号(vb100),进入底端菜单回看往期VB群访谈嘉宾分享。


【下期预告】

2.25(周二)晚20:00,北大医疗创新谷副总经理李保卫将分享《打造一流医疗产业园的北大实践》

文章标签 前沿观点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徐文娟

医疗行业观察者 微信:XWJ2013050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西门子医疗率先杀入,百亿潜力机器人赛道价值远被低估

科创板迎来首家CGT CDMO,开市大涨70%

专访深圳先进院杨帆:《Nature Communications》收录国内神经内分泌科学突破,光遗传神经调控技术迎来临床新发展

艾美公布mRNA新冠疫苗(LVRNA009)I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大获专家好评

徐文娟

共发表文章119篇

最近内容
  • IDSO为口腔门诊管理者赋能!国内首次口腔行业管理论坛圆满举行

    2020-11-06

  • 从“技术、审美、服务”严选百位名医,新氧揭晓第二期绿宝石医生榜单

    2020-10-31

  • 1年覆盖10万家药店,智云问诊SaaS为药店带去了什么价值?

    2020-10-28

上一篇

过去一年,国内大健康企业IPO解读:科创板活力足,药企多去港股,美股表现平淡

2020-02-22
下一篇

联影智能AI入驻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分析肺段以搜寻新冠病毒特征 | 科技战疫

20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