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持续不断地推动着我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技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明确提出要振兴传统中医药事业,并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2019年10月,国家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更是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并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
与此同时,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在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专家制定三版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中医诊疗方案,推荐4个方剂和8个中药注射剂,精准施策,多管齐下,减缓、阻止了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促使危重症转为普通症,从而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这显示了古老的中医蕴藏的巨大潜力。
然而,中医药行业目前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痛点亟待解决。
数字化技术或许是解决中医传承创新痛点的一剂良方,通过将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中医诊疗、药事服务、诊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医医疗服务的效率得以提升、医生的诊疗负担得以降低,患者的就诊体验也因此得到大幅改善。
为了更好地剖析中医数字化行业发展现状,探析未来创新模式,动脉网蛋壳研究院联合阿里云天池、阿里巴巴达摩院共同撰写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数字化应用现状与趋势分析》。以下为报告内容摘选。
按照中医特点,我们可以将中医药大体分为中医和中药两个环节,即中医诊疗和中药制备及流通。这两个环节在传承创新中分别面临几个痛点。
在诊疗环节,中医面临诊疗过程难以标准化、诊疗需当面完成、中医信息化水平不足、中医医师诊疗辅助不足及中医教育难以标准化等痛点。数字化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改善这一现状。
以中医诊疗过程难以标准化来说,传统中医诊疗讲究“望闻问切”,诊疗结果因人而异,对医师经验有较高要求。因此,不同医师对同一病例的诊断可能有较大差异,较难实现标准化。
基于大数据技术整理的名老中医的经典医案,可以为医生对相似病例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借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四诊仪等智能设备和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替代“望、闻、问、切”等人工环节,自动采集、判别和分析患者的体质情况,为医生诊断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分担医生部分工作,同时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不同于西药多为化学合成和生物制备,具有较高标准化水平。人工培育的可替代中药材品种稀少,中药材仍然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且存在饮片和汤剂等传统制备手段,这使得中药在传承创新中面临中药材种植质控、原材料流通监管溯源、药房配药煎药等环节的痛点。此外,由于发展时间短,投入相对较少,中医器械的技术水平相对西医器械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数字化技术在中医药械领域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以中药常见的药房配药煎药环节而言,传统中药药房需要根据方剂配药,存在经典方剂无法实时查询。同时,取药、配药、煎药排队时间长,煎药标准化难度大,品质难以保证。
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智慧药房系统可以自动接收医生处方,并由药师或人工智能在线审方;审方通过后,完成中药抓取、中药代煎、配送上门等剩余环节,省去了患者排队取药的麻烦。中药制备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也将提升中药质量。
总的来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端、物联网和区块链为首的数字化技术在中医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对中医的赋能。而通过对动脉橙采集的从事中医数字化的企业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是目前行业最热门的数字化技术。
我们认为,推动中医数字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需求、市场和技术。
政策的作用尤为重要,相当于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尤其在我国仍然处于“大政府”的背景下,政府政策往往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向目标行业集中从而促进其发展。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不少政策振兴中医药发展。
根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发布多条中医数字化政策条。其中,2019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是近年较为重要的政策。自该政策发布以来,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多条落地实施政策。
举例来说,四川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到2022年川药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甘肃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到2022年,中医药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这些政策将对各地中医药特色产业园将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报告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梳理。
中医在新冠肺炎中的优异表现显示中医在应对部分病症有着远超西医的效果,经过数字化改造后有极大的潜力。同时,基于我国老龄化和亚健康趋势明显,数字化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也有巨大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医疗消费支出呈现快速上升态势,中医药源于天然、中医器械在理疗功效上的突出表现逐步受到大众青睐。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对于可有效治疗慢性疾病和预防复发的中药和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需求十分明显。
市场空间决定行业发展上限,缺乏足够市场规模的行业可能会导致企业前期研发的高投入难以获得足够回报。受政策利好、生活水平提升、需求加码及医疗健康政策转变等影响,数字化中医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预测,未来5年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上升到8.3%,到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368亿元。与此同时,近5年数字中医领域共有融资事件47条。总计融资金额20.69亿元人民币及1亿美元之多。中医数字化的市场空间显然十分巨大。
核心技术相当于行业发展的发动机,直接决定行业是否能够发展,以及发展速度。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发展迅速,为中医数字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驱动力。
数字化技术可以在中医诊疗全流程中发挥作用,包括健康管理、咨询、诊疗、开方配药和药材种植流通等环节。报告对各流程数字化应用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代表企业案例进行了解读,以供参考。
在健康管理环节,医生可以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健康腕表、智能脉诊仪等随身设备实时采集脉搏波、心率值、心电波,血压值等体质数据,并由人工智能进行评估。医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对病人进行健康管理,实时了解健康状况对症下药。病人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健康管理知识,实施在线咨询。
咨询环节的数字化主要包括中医在线问诊平台。它可以让病人在家即可通过PC端或移动端进行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在线问诊平台通过人工智能问答或基于物联网的可穿戴设备等形式采集患者疾病基本信息,推荐相关领域的中医专家为病人提供诊疗服务。病人也可通过在线问诊平台根据意愿自主选择信赖的专家为自己提供诊疗服务。
中医诊疗数字化应用主要基于大数据技术整理的名老中医的经典医案,可以为医生对相似病例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借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中医四诊仪等智能设备结合人工智能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替代“望、闻、问、切”等人工环节,为医生诊断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医生可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撰写病案,并接入位于本地或在线平台信息化系统,通过大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中医开方配药环节则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打通医生开方和药房配药环节。当医生完成诊断并开方后,电子处方通过互联网+自动传入数字药房系统。药师在线审方,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辅助可对处方进行辅助审核。审方完成,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完成中药抓取、中药代煎等剩余环节,大幅缩减患者排队取药的麻烦。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中央药房通过精密传感可保证中药制备的标准化和稳定质量。
数字化应用在中医药材种植流通环节目前主要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实时收集中药种植、采摘、加工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对中药材种植配送领域进行改造。借助基因检测等技术构建中药材大数据信息库,提供中药安全检测新方法,提供中药安全控制评估方案。
此外,还可以利用区块链、物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构建全过程的质量追溯系统。利用物联网、区块链、在线平台等方式,药材和药品可在整个配送过程中实现全自动入库,并保证全过程监管追溯。
通过对中医数字化应用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医数字化要想得到大发展,需要从几个方面来予以改进。
首先是加强中医数字化顶层建设,设立相应标准。应由中医管理机构内单列机构负责中医数字化的通盘考虑。由其专司负责系统化可落地实施的中医数字化标准及其细则,建立相应的数字化技术质控标准;或相应的中医智能技术测评准入机制,解决医院诊所选购困惑。
其次,则是建立中医数字化行业联盟,实现产学研政一体。包括建立包括产学研政在内的中医数字化行业联盟,改变现有小打小闹、各自为阵的行业现状。从而推动中医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化及一体化发展,以行业力量加速数字化进程。
再次,需要强化物联网等技术与互联网+中医的互补,如强化物联网、3D打印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解决互联网+的薄弱环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数字化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非“一刀切”,将原本更适合线下的诊疗场景强行搬到线上。
最后,应注意家用中医器械将成蓝海的趋势,设立相应标准。家用中医器械以其体积小巧、操作简单、使用风险小等特点广为认可,销量增长迅速,未来或成中医数字化“蓝海”。应适时建立相应的行业质量标准,避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发展前景受挫。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免费获取本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