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2020年度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结果公示的通知》,对参评的20个区域的148家医院测评结果进行公示。而这也是2020年8月发布新版测评方案施行的第一年成果。在具体的实践上,医院遇到了哪些难题?
此外,测评工作自2013年开始以来,获得社会普遍关注,已经成为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和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培植的有力工作抓手和科学指南。现已开展了八期互联互通测评工作,动脉网通过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公布的信息,查找到自2013年开展至今共八期的医院(区域)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结果。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共有153个区域主管单位、50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通过互联互通等级测评。这八期的整体情况如何?信息化企业又该如何更好为医院服务?动脉网访谈了行业多方从业者,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根据公示结果,本次有148家医院获得了相应的互联互通评级。在此次测评前,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已经开展了七期了。
在2020年的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结果中,总共有20个区域参加测评,6个区域获评五级乙等;147家医院获评四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9家医院达到五级乙等水平。
从各地区医院过级情况来看,2020年江苏获评医院数量较2019年的13家有了明显增加,山东、湖北则与2019年基本持平。此外,四川也保持着良好的状态,较2019年增加了5家医院通过测评。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三甲、三乙医院,存在丰富的改造需求,经过政策加速后,已逐渐跟上了互联互通推进较快城市的步伐。江苏省新增17家医院,紧随其后的是山东、湖北和四川三省,分别有13、10、10家医院通过四级甲等。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此次成绩非常亮眼,一举拥有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三家五级乙等医院。事实上,吉林省在医疗信息化上耕耘已久。近年来,吉林省建设了互联互通标准化的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还依托省级平台,建设部署市级虚拟平台,覆盖地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机构,收集、存储市域全面健康信息数据,用于市级卫健部门监管区域医疗卫生。
上海此次有5家医院通过相应评级,其中3家为五级乙等医院,现共有8家医院通过五级乙等医院评级,分别是2017年通过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8年通过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19年通过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以及2020年通过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从2018年有关医疗信息化的政策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国家加强了对医疗机构对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估,通过将信息化相关指标纳入考核来强制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以及应用。
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二级以上医院健全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整合院内各类系统资源,提升医院管理效率。三级医院要在2020年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有条件的医院要尽快实现。2018年8月22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各诊疗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级水平,由院内任一部门任一终端登入,均能按照权限调阅相关诊疗环节的信息。
通过对这八期医疗互联互通测评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趋势:
1、我国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为3级及以上医院占比仅为3.75%
在政策的推动下,医疗机构积极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并持续提升其在院内的应用水平,在短时间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通过测评的医院、区域主管单位较之前明显增多。但是,我国医院互联互通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2021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二级及以上医院数量13400家,其中有50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通过3级及以上互联互通等级测评,我国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为3级及以上医院占比仅为3.75%,表明当前我国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水平还比较低。
2、四级甲等成为当前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目标和期望值
从2013年至今,不管是针对区域卫生健康信息主管单位还是医疗机构,评价结果为四级甲等的机构占比均超过3/5。四级甲等是当前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的期望值。四级甲等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平台,独立的临床数据中心,为辅助临床诊断决策的临床知识库,实现对辖区内更多卫生健康机构系统的覆盖,并有效实施动态的数据质量监控管理,从逻辑性、及时性、完整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衡量平台数据质量都有较好表现,丰富业务系统的建设。
目前,医院(区域)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共分为七个等级,其中五级乙等是目前我国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的最高等级,也是目前国内医院中在该测评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五级乙等是在满足四级甲等的基础上,法定医学报告及健康体检共享文档符合标准,平台实现院内术语和字典的统一,实现与上级平台基于共享文档形式的交互,提供较为完善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初步实现基于平台的临床决策支持、闭环管理、大数据应用,医院信息平台的性能满足接入上级信息平台的要求,初步实现与上级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自2013年开始,全国共有13家区域主管单位、32家医院通过五级乙等互联互通测评。
在区域测评结果上,江苏拔得头筹,拥有8个五级乙等区域主管单位,其中江苏省张家港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是全国首个通过互联互通五级测评的区域卫生单位。 浙江以3个排列第二,福建、山东则各有1个五级乙等区域主管单位;在医院测评结果来看,上海则以8家医院稳居第一,广东拥有4家,北京、吉林、江苏各占据3席,福建、湖北分别拥有2家医院通过五级乙等测评,四川、浙江、安徽、辽宁、湖南、河南则分别有1家五级乙等医院。
3、长三角地区医疗健康互联互通水平最高
上海、浙江、江苏是长三角最主要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就区域卫生健康信息主管单位的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评价结果来看,浙江和江苏两省区域卫生健康信息主管单位的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评价均在四级乙等及以上,占全国区域评价三级及以上的比重41.2%。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在32家五级乙等医院中,上海拥有8家医五级乙等医院,占五级乙等医院总数的25%。长三角地区代表了中国区域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最高水平。
五级乙等是目前我国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的最高等级,也是目前国内医院中在该测评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我们从2020年通过五级乙等测评的9家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数据来分析,他们的信息化服务供应商,大部分是北大医信、惠每科技、京颐科技、嘉和美康、森亿智能、万达信息、医惠科技等传统信息化企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这些信息化企业均在帮助医院测评业务上提供了诸多意见与产品方向的支持。
互联互通测评标准建设有诸多模块和要求,一家企业无法覆盖所有服务,因此会出现一家医院由多家厂商承建的情况。首家将医院信息平台及数据中心落地的医疗信息化厂商北大医信持续发力,助力10家医院通过2020年度互联互通等级测评,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通过五级乙等测评。
惠每科技在2020年互联互通测评之中表现亮眼,承建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通过五级乙等测评,并助力15家医院通过四级甲等测评。截至目前,惠每科技累计已支持45家医院通过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
京颐科技在2020年助力19家医院上榜,其中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新华医院、武汉同济医院通过五级乙等测评。截止目前,京颐科技已累计助力54家医院通过测评,其中互联互通五级乙等案例8家,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案例达到46家。
医惠科技助力13家医院通过评审,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通过五级乙等,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等11家通过四级乙等及以上。截止2021年7月,医惠科技已助力51家医院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测评。
此外,还有很多信息化企业都为我国医疗健康的互联互通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和贡献。
医院(区域)互联互通测评自2013年开始试点,在引领医院信息化建设少走弯路、减少投资浪费、加快建设步伐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前期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出台测评标准,一旦在系统、项目建设中遇到问题,只能在国内寻找权威专家进行多方论证、多家对比,选择相对好的方案,然后确定建设实施方案。这期间,医院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不少波折、困难以及人财成本浪费。
但自2015年起,国家卫健委发布《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试行)》,并不断结合近年来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新需求、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测评流程、内容进行了更加科学的细化,相继发布2017版、2020版。现在,医院(区域)互联互通测评工作,已经成为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和开展区域卫生(病院)信息化培植的有力工作抓手和科学指南。
和2015版相比,2017版的内容定义要更突显实际和标准测试的差异性,对于医院互联互通的实际应用的权重来说,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且在测试内容上,2017版遵循的标准和文件范围要更广、更新。这也意味着,2017版在医院的共享数据的质量和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
据华卓科技高级副总裁王敏会介绍,2020版医院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是通过数据资源标准化、互联互通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应用效果四个维度来进行综合测评的,而医院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又分为标准符合性测试和应用效果评价两个部分。
2020版测评方案在内容上还是以定量测试和定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但测评内容的调整,充分反映了新方案更加注重医院信息系统的实际建设情况和应用效果,注重系统建设对医疗业务的服务能力和程度,以及对最终用户的实际辅助功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此次通过了五级乙等测评。该院信息科软件工程师吴坤介绍,2020版去掉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强调国家管理机构对测评工作的直接管理,还增加了专家不定期的飞行检查,不达标则将取消原定的医院互联互通测评等级,这对医院信息系统的真实应用及其稳定性、持续有效性提出了考验。
这一测评内容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医院真正让医院信息系统回归医疗服务本质,让信息系统不只是为了通过测评而建设,而是为了真正地满足服务、业务需求。但是这也存在一个问题:飞行专家如何在短时间的检查中全面地了解参评医院复杂的信息化系统,数据结构、数据信息互通真实情况,并给出准确、客观的评价。
“新版方案对医院业务数据的覆盖度和标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力量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医疗行业的效率和质量,用技术改革倒逼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痛点。”吴坤表示。
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是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建设的基础,遵循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非常重要。新版方案强化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互联网诊疗服务和基于大数据的临床科研应用,在互联互通高等级要求上则更加细化。比如,四级甲等要求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开始临床知识库建设;五级甲等则进一步要求基于平台实现丰富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同时实现丰富的跨机构的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应用。
2020版更偏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的说法也得到了信息化厂商的肯定。惠每科技评级解决方案顾问张翔明表示,这一点为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医疗服务厂商提供了很多机会。医院也更加意识到了要通过互联互通标准化测评,需要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结合各类应用场景,保障临床智能应用与数据互联,让患者、医院医疗、科研、后勤部门真正受益。此外,张翔明也说到,目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患者诊疗,未来也将基于互联互通的数据标准建设方向,进一步朝着患者端的医疗服务提供更多应用。
王敏会表示,新版方案对于高级别(五级)医院测评中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都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利用新技术助力医院互联互通测评将围绕智慧医疗建设、智慧服务建设和智慧管理建设三大方面进行。
在测评管理和流程变化上,新方案在测试对象上也更加明确提出,要求作为测试对象的医院信息平台(或系统)必须具备软件著作权证书,运行一年以上并通过初验。张翔明表示,新版更注重于临床应用质量,在应用渠道上新增了很多要求,特别是针对高级别评级的应用建设和利用情况,其中就包括了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院内医疗知识体系建设、临床辅助预警体系建设、临床决策预警体系建设、大数据临床科研建设。
在具体的医院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企业也遇到了诸多难点,其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问题最为敏感。
数据驱动的医疗决策支持、管理决策支持能力是2020版在应用效果评价部分着意强调的内容。张翔明介绍,要实现应用信息系统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特定(单)病种、院内风险疾病管理,如VTE、COPD、AKI等病种诊疗质量管理,更加离不开标准化、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惠每科技通过在医院实施CDSS的过程中也发现,医院在数据源端存在数据缺失、数据错误等情况很普遍,表现为字典标准不统一、时间逻辑错误、关键数据缺失等数据问题。因此,医院要通过互联互通测评,必须加强对业务数据的治理工程,治理的好坏影响数据的可信度和智能化程度,治理的效果直接决定数据资产的价值。
王敏会表示,从新版测评方案分析,鼓励采用微服务架构技术,对于临床数据中心的数据时效性要求更明确,数据脱敏成为了四甲标配,新增了交互服务订阅管理功能;另一方面,明确三级等保对云部署的要求,提出四级甲等及以上医院需要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五级以上医院需具备物联网与5G的部署能力、大数据决策支持功能、以及医院信息平台全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功能。
此外,对大数据临床科研系统建设的要求也新增了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数据建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搜索、5G、影像AI、语音识别、视觉识别、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应用场景,这也对信息化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王敏会看来,基于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全业务流程闭环管理以及新技术应用将成为未来医院建设的重点。
对于未来医院数据互联互通建设重点,王敏会则表示,现阶段医院互联互通以数据标准化、集成化为重点,而未来的医院数据互联互通建设将围绕“数智赋能、创新医疗”展开。
2021年7月12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2020年度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高级别医院通过名单,全国共有54家医疗机构在2020年通过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及以上评审。这些年,为了促进信息化系统在我国医院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卫健委也在不断开展强制性的对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评价标准,EMR功能应用水平评价以及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都是主要的考察指标。
吴坤坦言,EMR功能应用水平评价以及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都只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事件,是医院迈入数字化、智慧化的一个过程,医院通过评级,是对自身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检验,医院也要警惕,不要陷入“评级坑”,为了“评级而评级”。
感谢以下嘉宾接受采访并提供相关信息(排名不分先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信息科软件工程师吴坤、华卓科技高级副总裁王敏会、惠每科技评级解决方案顾问张翔明。
本文参考资料:
这135家医院中,谁是目前国内互联互通综合实力最强医院?
互联互通2019年评级结果与2020新方案发布后,医疗信息化何去何从?
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还需多久?
互联互通评测新标准四大变化,大数据的回马枪,能考试更要能应用!
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