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当医药创新的风口吹向上海,这场关于探索和转化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展开

作者: 牟磊 2021-12-21 10:13

从上海发布“科改”25条开始,一场关于医药创新的产业变革就在这片“寸金寸土”的土地上悄然展开了。


2019年6月,强生创新孵化基地“JLABS”正式在上海启用;2019年10月,斥资8.63亿元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在上海张江高科罗氏园区落成;2021年9月,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在张江科学城正式启用;2021年10月,阿斯利康将上海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


这些行业“大佬”的相继进场,无疑让上海生物医药创新领域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据悉,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在上海落户中国区总部或研发总部的有18家、国家级与部级重点实验室有57个,上海显然已成为全球医药龙头企业集聚地和医学创新热土。


但这是从0跨到了1,如果想要从1跨到10甚至是100,上海在生物医药创新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方面是医药创新力的不足。根据数据显示,上海在2020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上位列第五,排在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之后。值得一提的是,“创新之城”深圳专利授权数量达到22.24万件,超上海两倍之多。


另一方面是整个中国医药创新市场的通病——低转化率。据悉,上海目前创新转化能力较差,转化率不足10%,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巨大,这也意味着大量医药创新项目掉进了“死亡之谷”。


如何让这些医药创新成果更好地在上海落地,如何让上海真正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热土?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阿斯利康支持的“上海医药创新高峰论坛”近日成功举办,该论坛聚焦上海医药创新生态链的各个参与方,就如何在上海构建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进行了深度解读和探讨。


本次论坛分为主题报告和圆桌对话两个环节,以下为动脉橙果局整理的嘉宾演讲观点精华。


院长对话:如何精准挖掘医院的创新力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公立医院在创新上不要过度依赖政府


640.jpg


当前,公立医院的建设发展和医药企业以及国家医改正走到了一个交汇点。一是国家医改推进药品耗材大幅度降价,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医药创新;二是企业制定长生命周期战略,不断地在医药创新上进行探索;三是公立医院开始主动参与核心创新环节,承担了更多的创新责任。


但相比于企业,公立医院在创新上的主动性仍然不够,主要是依赖政府财政投入来解决创新资金的问题,这种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充分挖掘医院的创新力,也不能支撑医院在创新上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为创新的源头,公立医院应该构建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比如建立医药企业联合研发合作机制、探索医生企业创新创业路径、寻求政府促进产业化项目支撑、实践专利价值评估系统等方式,真正主动地去和创新生态链的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打通医院端在创新上的痛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抓住学科建设和人才管理两大创新核心环节


640.jpg


首先要注重学科布局和平台建设。一方面,龙头学科可以带动整个学科的研究能力提升,这为挖掘更多创新力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是搭建院级学科平台,精准地、个性化地、高效地推动创新的每一个环节快速发展。


其次要构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体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梯队。主要依托于三种方式:一是抓住富有创新力的“关键人才”;二是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建设专业人才梯队;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差异化的薪酬管理体质。


最后要在院内打造从全程管理、申报专利、专利推介、专利转化的科研成果一体化管理,即从创新科研项目遴选、培育到对接等核心环节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服务和孵化体系。


上海市华东医院副院长李济宇:着力把战略科技理论转化为科技成果


640.jpg


创新“从0到1”,主要依托于原创性的突破,即重视无中生有的原始创新,并依托第三方转化机构形成颠覆型技术和黑科技,这考验的是医院自主研发以及自主可控的能力。


创新“从1到100”,主要依托的是应用性转化,即善于把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这考验的是第三方的复合型管理能力,体现在与医院各个科室协调能力,并且要在创新机制的建立、创新活力的激发、创新痛点的打通上下功夫。


创新从“100到100万”,主要依托的是打通产业化衡策的“最后一公里”,即能将创新成果实现规模化量产,这是在全球化时代,释放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这对技术准入、医保核销、医患适用等核心环节提出了要求。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程蔚蔚:上海要在医药创新领域起到引领作用


640.jpg


从国内视角来看,生物医药领域当前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上海,在全国生物医药领域应该是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药企,还是医疗机构,大家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不断地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然后最大限度地进行转化,真正去解决老百姓现阶段所面临的临床问题,真正为健康中国战略做一点实打实的贡献。


相关职能机构如何肩负起医药创新的职责?


上海区域性TTO平台(成果转移办)主任于晓菁:在个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服务体系


640.jpg


第一步是创新成果筛选和入驻。


第二步是开展全流程、多维度、多频次的转化评价。包括市场前景,技术可替代性等评价;包括企业创新方向和投资赛道评价;还包括知识产权与合规性评价等。


第三步是运营策划。主要指在商业模式设计、收益分配方案等,优化核心转化环节。


第四步是产业落地。即通过一个标准化的转化体系,最终引导创新项目在最合适的时间、空间落地。


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副处长梁冰: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医药创新管理


640.jpg


首先是健全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形成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相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具体体现在院内建设一个技术转移的专职部门,由这个第三方部门去打通医院和外部创新环境的交流渠道。


其次是开展试点,赋予科研人员长期的专利试用期和所有权。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全面打破制度流程障碍,让科研人员从被动变为主动,让创新项目能够更好地推进。


最后是培养与创新相关的专项化人才,比如转化经理人、市场管理人员等,另外就是依托医院的渠道资源,为创新项目增加更多的市场化要素配置。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产业服务部部长田丰:与政府的区域组织协同扩大“分母”


640.jpg


第一项工作是自我能力的提升,要求相关转化人员熟练掌握与创新相关的核心能力。


第二项工作是通过项目审核机制,给医生打标签,找准医生最擅长的细分研究领域,做好边界管理。


第三项工作是建立全国范围内技术协同网络,单纯的信息平台是不足够的,技术转移成功概率非常低,跟踪发现,初筛率不超过1%,真正进入跟踪后的不足千分之一,所以要做大分母,建立全国的技术协同网络,扩大专家库。


第四项工作是与政府的区域组织协同扩大“分母”,充分联通海外技术平台或投资机构,强大项目采集网络,把创新的分母做的更大更清楚。


上海市科技项目(评估)管理中心评估部部长汤进华:借助评估渠道打通创新生态链条


640.jpg


成果评价是“指挥棒”,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是创新主体赋能,积极营造利于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包括政策、金融、市场等核心要素。


二是打通创新堵点,站在职能中心的角度,在政策设计、信息披露、资源对接、成果评价、投资转化、项目落地等核心环节进行精准赋能。


三是系统化地完善评估系统,从评估管理的视角深度参与到创新生态链,有的放矢地转化出真正有高价值的创新项目。


上海市静安区科创服务中心主任刘乐静:增设“全生命周期创业政策”


640 (1).jpg


为激发静安区更多的创新潜力,科创服务中心将重点推进公立医院的成果转化以及相关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的建设。除此之外,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创业政策”,主要包括房租补贴、创业团队社保金补贴、创新创业大赛资金资助等。


阿斯利康:内外兼修,在中国医药市场做本土化创新


阿斯利康全球肿瘤研发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中国中心负责人何静:让更多创新项目在中国本土孵化


640 (1).jpg


阿斯利康在2013年正式在中国建立了新药研发部,当时的核心目的是缩小阿斯利康新药管线开发进程在中国和欧美之间的差距。


2015年,得益于药监体制的改革,很多药企开始讨论如何在中国开展全球同步研发,但阿斯利康在当时其实已经将这种理念作为研发工作开展的核心方向,并在2021年的今天基本上达到常态。那在这个常态的基础上,站在新的创新时代风口,阿斯利康如何基于“从0到1”达到“从1到100”则是当下我们需要积极考虑的问题。


所以,阿斯利康希望借助于当前中国医疗创新生态的良好发展趋势,以解决中国现阶段临床实际问题为抓手,充分发挥阿斯利康的核心优势,以此推动产学研合作,让更多创新项目在中国本土成功孵化。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战略负责人钱晓晓:寻找与中国临床需求紧密相连的创新契合点


640 (1).jpg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中国医药生态市场深耕,进一步地结合本土创新来发展我们的产品管线,将阿斯利康管线内的创新药以更快更好更贴合中国未满足临床需求的方式引入中国市场,由此达到解决中国患者实际问题的目的。


所以,我们需要在研发上充分考虑中国患者的实际临床需求,并针对质量做出更好的临床设计,让患者能够真正获益。除此之外,我们在2020年成立了数字化及数据创新部、在2021年成立了转化医学部及战略部,其目的是以阿斯利康的核心优势,寻找到更多创新契合点,并多方位真正为中国本土创新项目赋能,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推动更多创新研究,让更多有价值的本土化创新项目顺利落地。

文章标签 医药科研转化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牟磊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首发】凌泰氪生物完成亿元Pre-A轮融资,推进lncRNA药物的开发

德普石:创始人拥有IT+BT双背景,用AI+新抗原进击免疫治疗与肿瘤疫苗千亿市场

“北京大学百洋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金”设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一轮融资近3亿,初创企业如何另辟蹊径入局火爆的CDMO赛道?

牟磊

共发表文章198篇

最近内容
  • 首次敲开“国家队”大门,这一医疗赛道已到爆发前夜?

    13 小时前

  • 今年,医疗人不必“死磕”IPO!

    2024-04-10

  • 地方国资VS高校基金,谁是寒冬之下的第一选择?

    2024-03-30

上一篇

深纳普思宣布完成千万美元新一轮融资,小米集团领投,源码资本持续加码

2021-12-21
下一篇

钟南山团队与腾讯发布最新疫情研究成果:新冠防控要快且准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