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张颖、姚颂、成森平三人对话:从科学家到创始人应该规避哪些“坑”

作者: 牟磊 2021-12-24 16:17

12月22日,在经纬创投主办的第一期“科创汇”上,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东方空间联席CEO姚颂、三迭纪创始人兼CEO成森平三人,就“从科学家到创始人的角色转换下,科研技术背景创始人应规避的坑”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微信图片_20211224092933.jpg


以下为论坛实录,为便于读者阅读,动脉橙果局在文字上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微信图片_20211224092909.jpg

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

 

张颖: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成森平是三迭纪的创始人,这是一家非常有意思的3D打印的制药技术公司。姚颂之前是一家芯片公司的创始人,后来卖给了一家上市公司,现在是一家民营火箭公司的创始人。

 

微信图片_20211224092923.jpg

三迭纪创始人兼CEO成森平

 

成森平:大家好,我是成森平,一位连续创业者,今年正好是我创业的第十一年,刚才张颖总介绍的三迭纪是我的第三个项目。三迭纪专注于一件事情,那就是把3D打印用于制药,这件事情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它是对底层制药技术的革新。


微信图片_20211224092917.jpg

东方空间联席CEO姚颂

 

姚颂:大家好,我是姚颂,2015年从清华电子系毕业以后,我就成立了一家AI芯片公司,叫深鉴科技,深鉴科技在成立了两年半之后,2018年7月就卖给了美国的一家FPGA的芯片公司赛灵思。在赛灵思的后续工作中,我兼职在经纬创投当了两年的virtual partner,主要做一些偏硬科技方向的投资工作。

 

也是因为在经纬这两年,我看了很多的不同方向,做了很多的思考,所以最后决定还是要去追求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对航空航天的深度探索。跟之前大部分商业航天企业不同的是,我们更关注如何在底层环节提高效率,怎么把成本降下来,真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中国航天产业带来价值。

 

张颖:首先,我们先聊一下科研项目到商业化过程当中的所遇到的坑以及所积累的经验,看看两位围绕这个话题有什么样的独到见解,可以跟大家稍微分享一下。

 

姚颂:结合我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我看到的一些项目,我觉得大家普遍遇到的“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大家更愿意去做研究,而不愿意做工程,就是你会发现,大多数科研人员是很不愿意做工程的,学生们只愿意做最前沿的研发,但那个东西做完以后有90%多的时间要去做纯粹的工程,其实大家的内心是很抗拒的。

 

所以,很多人就没有坚持下来,因为如果能做全新的算法,他会非常开心,但结果算法拿到实际场景没有办法用起来,反复的调参数,一个星期以后他们就厌烦了,这时候就需要大家以更加专业的工程师的角度要求自己,而不是研究者

 

第二个就是对于市场的精准分析,很多创新项目会在中途面临转型甚至是退出,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之后,突然会发现在这个市场他们很难挤进去,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产成本的问题,比如市场空间的问题,这都是因为一开始没有进行准确市场分析所埋下的隐患。

 

第三个就是要充分考虑所属产业的特点,每一个领域的发展路径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运营企业的过程之中,我们需要去考虑一些产业链里面其他的因素,比如你要有稳定的供货,并且要有一个很好的质量保证,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你的企业能长久的存续下去。

 

成森平:首先,我说一下制药行业新兴技术怎么从科学技术到最后的商业化,它是有路径可循的,主要分为几个步骤。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假想或者科学理论,然后开发出工业级的技术,再到产品立项,这个部分完成之后,产品要过法规注册这个门槛。不同于其他行业,制药行业的监管非常严苛。这个门槛过了之后就是产品的商业化,或者叫新技术的商业化验证。此外,公司还要做好资本化的规划。

 

第二个想分享的是一个创业的思路问题,需要双向思维形成闭环。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分别是科学家和创业者,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是正向思维,后者是逆向思维。我的联合创始人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深耕了30多年,我拥有11年的创业经历,我们两个在合作的时候形成了从科技到商业的闭环。

 

双向思维的闭环形成后,在以后发展过程中调整阶段性的实施路径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没有形成这样一个闭环,很有可能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出现大方向的转换。

 

第三个点是科技创业者常见的错误认知:我们有好的科学理论一定会带来好的技术,好的技术会带来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最后会迎来一个比较好的商业回报。但实际上,这之间是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每一步是下一步的基础,但不必然产生下一个结果

 

张颖:接着成总讲的这个点,正好延续到我下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时候,科学家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偏理想化,但事实上,他们真正的想出来的场景可能并不适用于真实的世界,所以就会陷入到拿这个锤子看到处都是钉子这样的思维。这个问题,刚才成总说了一些,看两位还能不能再延展一下?

 

姚颂:我讲一下我自己后来的一个感受,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创业的时候会看很多的书,比如从0到1、经济创业等等。但我发现现在大量的技术人员是不会去看这些书的,因为他觉得这些是互联网创业,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但实际上,我们有非常非常多的思维是可以共用的,比如说经济创业这个行为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产品试错都是适用的,但是很多行业我们没有办法去进行真正的经济创业的试错,比如我们做一个芯片你整个迭代周期就是需要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做火箭的迭代时间三年才能迭代一个版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发自己去思考,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去把一些前人在其他行业总结过来的、能够大幅度提升产品的经验运用于我们自身,这是相对经济且高效的方式,对于提高公司整个效率以及产品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所以,我们借鉴了经济创业的核心理论,把两年多三年的迭代时间,压缩为一个三个月的FPGA快速可迭代的事情。总结这其中的规律,然后又通过在经纬以及帮清华做了一支小的基金,我们发现过去和现在很多专家的问题都是同样的问题。

 

第一,他没有区分清楚科学和技术。科学是我们想要找到一个事物的本质,这个事情往往是理论先行再以实验的方式进行论证,没有办法通过数据收集拟合出来一个基础的规律,这个事情很难以预测。难以预测的事情自然就不太适合做创业,也不太适合创业基金进行投资,进行投资的是技术,是在整个物理原理、化学原理都定义清晰的情况下,我把这个东西用上,看能做出怎样的东西。

 

但是这个过程又有好几点,从你的学术论文做成一个成熟技术,往往需要3-5年,从一个成熟技术做到一个产品可能还有1-2年的时间,最后还要将一个产品变成一个商品,你要考虑产品的定价,怎么样的价格是大家都能接受的,这又是一个环节。

 

所以你会发现越往后走,难度就越大,最好的方式是我一开始就根据市场需求定义我做什么。因为在产品上,我觉得更需要考虑的是功能的完整性,在很多场合,甚至我们要做的是技术的降级而不是升级,因为你有成本和其他量产的考虑。

 

成森平:我先抛观点和想法。第一个是技术跟产品,这两者的目标和成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自己在创业之后的感悟。技术的目标是追求先进性、独特性,所以它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好的科研论文和好的专利上。但产品不是,产品是满足市场需求,满足用户需求,以高的开发率和好的转换率,以及将来的商业前景来定义成功的

 

第二个我想抛的观点是我小结出来的,包括技术、产品和商业三个核心元素构建的三角形。我们在做一项新兴技术的时候,技术需要考虑和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可工业稳定的量产,价格可控,最好能够广泛适用;二是产品要保证两率,产品开发的高效率和系统的成功率;三是在商业上的两级需求,一个是患者需求,二是市场需求,这两个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两个需求都满足的话,将来产品在商业上是没有问题的。

 

张颖:我下一个问题就是在科学家和创始人这种身份转化过程中的坑跟经验,两位都是在创业领域耕耘了多年,都是一个创业者,想必在这个过程之中,对于如何平衡科学家和创始人的身份转化上应该有很多的心得,能否请两位分享一下呢?

 

姚颂:首先有一点,从短期的视野到长期的战略,我们如果作为一个科学家或者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往往是不会想三年,不会想五年,不会想十年的事,基本上大家做到现在想下一个阶段该做什么,但是企业的战略一定是以终为始的,所以你要先想确立一个十年的大目标,然后再往回拆解

 

我七年公司要做成什么样子,五年要做成什么样子,三年要做成什么样子,一年该完成怎样的目标,你就自然而然的清楚了,而不是先想明年的目标是什么,到了明年再想后一年的目标是什么,那样的话,往往越来越难。比如我实现一个五年的目标,我可能需要前后完成四个前置的目标,如果你只完成了一个,到时候再想我还差三个目标,你回来会发现进程越来越慢,所以从一个短线的思维到一个长驱的战略思维,一个抽象式的思维非常非常的难。

 

所以,我的理解是,从一个科学家成为一个企业家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性能力,你要从一个非常深的单点抽离出来思考的越来越宏观,思考的越来越站位和抽象,然后用它覆盖更多不同的领域

 

成森平:我思考了一下,做科研和做创业有三个不同点。第一个是维度,做科研的人讲究深度,而做创业的人讲究宽度。如果把创业者比喻在8通道或者12通道的高速公路上行驶,那创业者既要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这样才有可能把这辆车开好。

 

第二个是核心能力,我觉得做科学研究,想象力非常重要。想象力可以帮助突破底层理论和技术,突破性技术能够衍变成非常重要的竞争力。但是在创业的过程当中,如果让我自己排,我把执行力放第一位,执行力非常重要。

 

第三个是关注的点,科研工作者大多关注事物、现象和数据等偏静态层面,但是创业需要关注动态,世界、格局、人物这些更加复杂一些的东西,如何在静态和动态之间切换是比较重要的。

 

张颖:其实,这样的角色转化就要求我们,第一是创始人要不停的迭代自己,要不断地变得全面,所谓的全面都是相对的,有些人能够在全面的路上狂奔,能够变得越来越好,不停的鲤鱼跳龙门,但有一些科学家,或者说技术人才,他到了一定程度的天花板,他就突破不了了。

 

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有一个综合的团队非常重要,你身边的这种商业合伙人,你身边的这种联合创始人,这种与你自身能力和视角互补性的人才一定要有,所以在这里面,重要的一点是要前置性的真正了解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短板,快速地找到自己的突破点,客观地评估自己全面成长的结果好坏,是否在真正快速发展。

 

所以,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并且知道这个天花板自己是突破不了的,这个时候你就要把自己身边的人补齐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人性。如果我们要变成更好的我们,最终变成一个企业家,你们对人性的研究跟透彻要更加的有经验,然后更加的重视,因为人性是每分每秒都在我们身边,理解人性,并且能在很多复杂情况下能换位思维理解人性,找到解决方案是很重要的。

 

这是非常深奥的话题,每个人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怎么把它发挥变成自己的强项,也都是有不同的节奏感,但是我觉得对于人性这两个字,其实大家可以足够重视。

文章标签 科研转化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牟磊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建立首个中医数字化创新研究院,太一良方打造一站式中医产学研用销健康+解决方案

2023“医创先锋,改变世界”碧迪医疗+HiMed医疗创新营

专访凌泰氪宋旭:lncRNA领域开拓者,解决核酸药稳定性与肝外靶向技术难题

对话荷塘创投:坚持硬科技投资,甘做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编外“CEO”

牟磊

共发表文章198篇

最近内容
  • 首次敲开“国家队”大门,这一医疗赛道已到爆发前夜?

    1 天前

  • 今年,医疗人不必“死磕”IPO!

    2024-04-10

  • 地方国资VS高校基金,谁是寒冬之下的第一选择?

    2024-03-30

上一篇

【独家】新樾生物与礼达先导达成新药联合开发合作协议

2021-12-24
下一篇

高瓴张磊演讲实录:让科学家坐C位,做科学家的最佳共创伙伴

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