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解决中国4000万人难言之隐,看这家药企如何进击胃肠道蓝海

作者: 周秋寒 2022-05-26 10:00
新为医药
企业数据由 动脉橙 提供支持
创新药研发商 | 战略融资 | 运营中
中国-广西
2020-07-13
盈科资本
查看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饮食结构和习惯的改变、老龄人口的持续增长等各种因素累积,罹患胃肠道疾病的人数逐年增多。

 

面对胃肠道疾病领域庞大的患者体量、未满足的市场需求以及待明确的发病机制,掘金这条千亿级医药细分赛道或许是个好选择。作为医疗行业观察者,动脉新医药近期访谈了两位具有丰富胃肠道临床和科研经验的创业者,看他们如何从最真实的临床需求出发,做胃肠道领域的新药研发。


一线药剂师的困惑重新激活了坚持从事新药研发的使命感


两位科学家做新药研发的“载体”叫新为医药,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胃肠道疾病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医药企业。新为医药最初由先导药业董事长庄贤韩博士在泰格医药叶小平博士和生物医药行业资深投资人赖春宝先生的支持下设立。2020年,新为医药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盈科资本和泰格医药,目前该企业正在进行C轮融资。新为医药营运和研发总部在上海张江药谷,背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公司可快速在生命科技领域的信息、人才、政策和研发资源等方面聚集优势。

 

提及新为医药成立的初衷,创始人兼CEO庄贤韩博士回忆道:“在此前的从业生涯中,有两次深刻的新药研发挫折曾一度让我想离开创新药领域。但十多年前,与一位曾在一线任药剂师学生的交流,重新激发了我专心做新药研发的使命感。”

 

第一次挫折发生在1993年至1999年,彼时庄博士就读于浙江大学,进行药理学和肿瘤学的学习和研究。期间,庄博士参与了一个全新分子、全新机理的癌症诱导分化新药研发,按现在分类属“First in Class”。课题组花了五年多的时间和大量资金,但最后仍因治疗指数等指标不理想而终止开发。因为这是与企业合作的商业性研发,几年研究的数据都无法作为学术成果发表。

 

第二次挫折发生在2002年至2005年,当时庄博士是上海先导药业有限公司的经营负责人。公司核心项目选择性COX-2抑制剂(按现在分类属“Fast Follow”)从立项的科学基础到未来市场前景,在庄博士看来都能挑起公司价值的大梁, 但受2004年默克的“万络(Vioxx)事件”(FDA公布同属COX-2抑制剂的药物Vioxx,即罗非西布大剂量服用者患心肌梗塞和心脏猝死的风险增加了3倍)影响不得不终止。之前,公司从CADD到化合物筛选和候选分子的确定、临床前试验等,花费了三千多万的资金和三年多时间,这对公司可以说是灭顶之灾。

 

庄贤韩博士坦言道:“这两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除了对打击我研发创新药的信心外,后者简直是对我个人事业的致命打击。在处理项目和公司的一些善后事务时,至少有5年时间,我对新药研发敬而远之。而重新让我下决心从事新药研发的是与一位已离开一线药剂师岗位、从事医院管理的学生的交流,或者说共鸣。”

 

庄博士上研究生前在某市卫校带过的一届药剂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医院任药剂师。在对新药研发“敬而远之”期间,庄博士回该市参加一次商务活动间隙与两位学生小聚,其中一位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介绍自己已换岗到机关,原因是药剂师岗位做得时间越长、无力感越强烈。

 

学生说:“明确药理作用的老药因利润太薄常缺货;层出不穷的所谓新药大多是老药改头换面,价格昂贵远远超过价值;实际仅有安慰作用的药占据大量药品目录,部分甚至被热捧为‘神药’。每次看到患者拿着划价为两三千元的处方,抱着一大推针对性治疗作用寥寥、许多为安慰作用的药离开窗口时,心里特别难受。要知道对于有些群体,这是血汗钱!我们为什么不能研制一些疗效确切的真正新药,就像老师课上讲的那样,作用机理明确,疗效可量化?”

 

“虽然学生讲的更多属当时的社会问题,但与医药产业缺乏创新不无关系。创新药物几乎都要历经九死一生才会成功用于临床。新药研发的成功着实难于上青天,传统药企多避之不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新药研发的困难,当我们成功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它的价值,包括临床价值、社会价值和由此带来的企业经济价值也是巨大的。”庄博士说道。

 

在公司营运管理机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新为医药除了把员工的岗位成长作为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核心外,也在不断吸纳业界一流人才加入企业队伍。包括庄博士多年的好友、现任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陈炳官教授。陈炳官教授长期在中国、日本和美国从事外科学临床和免疫学研究,回国前在耶鲁大学任副研究员6年。回国后陈炳官教授曾任上海东方国际医疗中心外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普外科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京东方医院创始医疗院长等职。此外,陈炳官教授还是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转化医学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中国内镜杂志常务副主编。

 

首席科学官黄海明博士,师从抗体工程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Sachdev Sidhu教授,历任信达(苏州)生物副总监,美国安进公司亚洲研发中心科学家等;首席运营官刘丽媛,曾先后任职于药明康德及景峰制药等公司,带领团队为所在公司的多个IND/NDA/ANDA成功申报做出贡献;首席财务官杜晟华,曾任职于普华永道、海通国际,拥有15年以上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专注于A股及港股上市规划、公司治理及境内外并购融资。


团队整体呈现学科交叉且各有所长的特点,覆盖肿瘤学、生物信息学、抗体工程、微生物、免疫学、注册申报、投融资和财务管理等各个技术和管理领域。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新为医药的发展日新月异。


空白领域实现差异化布局,

系统性平台铸就技术壁垒


面对其开发的领域,新为医药却常会受到质疑:目前大多新药公司都选择布局肿瘤等重大难治疾病领域。相对恶性肿瘤来说,胃肠道疾病大多并不会在短期内致命,它真的具有临床价值和市场空间吗?新为医药作为初创药企会成功吗?

 

庄贤韩博士回答道:“一个公司的成功源于商业上的成功,医药企业商业成功的关键是其产品的临床价值和市场空间。”

 

以新为医药专注的胃肠道领域为例,胃肠道疾病常见、多发,赛道天花板极高。公司的核心管线NP101的适应症为IBS-D。目前全球没有能够完全控制该疾病的方法,我国更是没有专门针对IBS-D的治疗药物。2015年美国上市的艾沙度林、利福昔明两款药物亦仅对部分IBS-D患者有效。NP101上市后将是国内首个、全球第三个以IBS-D为适应症的创新小分子药物。

 

胃肠道疾病中,功能性胃肠病(FGIDs)发病率达42~61%,在内科门诊频次中仅低于普通感冒。其中,又尤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比较典型且病程迁延顽固,不致命但却是难言之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IBS中腹泻型(IBS-D)占发病总人数40%以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理想治疗药物。据估计,美国每年因IBS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陈炳官教授补充道:“胃肠道这个赛道可大可小,适合我们持续深耕。一方面,可以单纯聚焦于这一赛道挖掘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点带面,在开发过程中,将相关药物的适应症扩大到皮肤疾病、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其它领域。对于赛道的选择,我跟庄博有一个多年的共识:不做不懂的事。新药研发本就九死一生,凭借我们在胃肠道领域几十年的临床和科研积累,我们更了解临床需求和开发痛点,可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

 

基于新为医药差异化的布局和核心团队对胃肠道疾病的深刻认识,新为医药目前建立了一套系统性的技术平台。这套系统性的技术平台有一套通用的底层逻辑:

 

①团队从临床到基础研究,再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反复研判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防治策略,形成靶点发现和鉴定,药物的发现、设计、研发到临床试验、临床应用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

 

陈炳官教授以IBS-D药物研发为例介绍道:“我们第一个新药适应症是IBS-D,IBS-D和其它功能性胃肠病是消化系统一类特殊的常见病。临床实践中很多其它系统的严重疾病在发病或治疗过程中,如肿瘤放化疗过程中,多伴有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我们自己定义为类功能性胃肠病),这些直接影响到对主要疾病能否坚持有效治疗。因此我们会根据这些需求设计相应的治疗方式和药物。

 

“此外,消化系统,尤其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本来就占了人类恶性肿瘤的一大部分,与IBS存在相似症状和一定交叉发病基础的炎症性肠病也是一类发病率不断增长的严重危害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综合这些,这是一个天花板多高的市场!而且病理基础的焦点几乎都在胃肠道粘膜。胃肠道粘膜从不断更新的上皮细胞到粘膜下免疫组织、神经末梢等结构和功能,都与所谓的‘人体第二大脑’、‘最大的免疫器官’有关,有太多的科学和临床问题可以从中突破。”

 

“我们在IBS药物研发的基础上增加胃肠道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药物研发,一方面是专注于胃肠道疾病的专业策略,另一方面是向癌症、自身免疫病新成果聚集的领域拓展的商业避险策略。”庄贤韩博士补充道。

 

②在确定了治疗靶点和开发路径后,我们会综合利用公司内外相关技术平台联合进行药物的设计、筛选和开发。

 

新为医药在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技术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化学方面强。因此在小分子药物研发方面,验证靶点之后,会通过委外合作的方式设计、筛选和确定候选化合物,进一步独立或合作推动研发进程。在大分子药物方面,新为医药的生物信息学合成噬菌体文库在纳米抗体、多肽药物等领域的分子发现和工程改造上有较大优势。目前自主立项或接受委托成功开发了识别独特独特表位的高亲和力新冠中和抗体、HER2双特异性抗体等项目。已有项目与国内外研究院、高校、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了进一步的合作开发,其中有项目与国外某国家级研究院开展了后续的合作开发。

 

此外,RNAi技术平台正成为新为医药的技术亮点。陈炳官教授在耶鲁大学任副研究员期间即开始该领域开拓性工作,并形成多项专利技术。目前,陈炳官博士负责主持新为医药RNAi分子设计体系,重点关注胃肠道的自身免疫、恶性肿瘤等疾病,通过RNA干扰技术调控靶基因,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自主研发平台成果通过授权和合作研发形成的收入增长,正是公司的一种补充盈利模式。


核心项目已完成临床Ⅲ期全部入组


新为医药如今已经建立了9个在研管线,核心适应症覆盖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胃肠道肿瘤、肠道感染性疾病四大领域;拓展适应症外延到类风湿关节炎 、其他实体瘤、耐多药结核病等领域。

 

其中,进展最快的NP101目前已经完成以罗马Ⅲ(IBS国际诊疗标准体系)为标准开展的补充Ⅲ期临床试验的全部720例受试者入组和具体试验工作。在有效性方面,早前完成的以罗马II为标准的Ⅲ期临床试验,实际入选病例430例,有效率是65.16%。在安全性方面,NP101目前尚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在市场前景方面,中国目前有超14亿人口,其中约有2.5%的人患有IBS-D,以就诊率为20%,用药率为30%估算,其目前市场规模为43亿元。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环境条件改变,该病覆盖人群有扩大趋势,发病率及就诊率增长迅猛。未来5年,中国IBS-D的市场需求预计可达85亿元。

 

其中,NP101(适应症:IBS-D)项目预计在今年将递交NDA、NP102(适应症复杂性软组织感染)项目预计在明后两年递交NDA,NP107(适应症:胃癌)已获得临床试验批文、正在组织开展临床试验,其余项目均预计能在今明年陆续进入IND阶段。

 

面对密集同步进展的项目管线,新为医药作为初创企业,会选择与其他机构或药企合作研发,通过授权的方式获得收益。同时,通过借势合作伙伴的资源,新为医药也可更快速地推进管线和降低研发风险。

 

在未来布局方面,新为医药在产品转化和公司发展上都主动寻求市场化、国际化。人才、资金、产业资源对接等要素都在同步完善中,公司正从内部打基础向产业圈走来。庄贤韩博士强调:“不管是研发阶段还是市场化阶段的企业,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成长和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积极和业内的优秀伙伴合作,共同加速推进产业生态的发展。以产品管线完善为例,我们通过项目引进和对外授权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核心领域的管线、非核心领域管线对外授权借势转化,增强公司综合竞争能力。”

 

未来,期待新为医药进一步专注胃肠道领域,以实际临床需求为开发起点,在宽度和高度方面能够齐头并进,研发出更多有价值的药物普惠患者。

相关赛道 生物制药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周秋寒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千亿级CNS领域全面爆发,这家Biotech正在交出自己的答案

核药龙头又一管线IND申报获受理!

买了恒瑞一条管线,半年转卖了14亿美元

【首发】超20亿美元!瑞博生物与BI共同开发小核酸药物

周秋寒

共发表文章199篇

最近内容
  • 再生医学独角兽Orca:手握近3亿美元,核心细胞疗法进入临床Ⅲ期

    2024-04-13

  • 84亿,诺华刚刚购买两款PROTAC

    2024-04-12

  • 354亿!自免领域今年最大收购案刚刚诞生

    2024-04-11

上一篇

【VB100】报告首发!2022小分子创新药发展论坛邀您共赴行业盛会!

2022-05-26
下一篇

新加坡如何依靠创新,在生物医药产业一年“躺赚”近160亿美元

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