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生物医药创新浪潮再起,行业该有怎样的底层逻辑和行动路径?| 弘晖基金CEO峰会

作者: 李汶芸 2022-08-10 10:00
橙帆医药
http://velavigo.com
企业数据由 动脉橙 提供支持
创新药物研发商 | 天使轮 | 运营中
中国-上海
2021-11-15
融资金额:$5000万
弘晖基金
查看

8月4日,2022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暨弘晖基金CEO峰会在无锡隆重举行。

 

峰会上,贝斯昂科创始人徐天宏、橙帆医药创始人李竞、科辉智药创始人牛德强、安龙生物创始人赵春林、元启制药首席商务官邵湘红、迈格松副总裁周禾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挑战与机会》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弘晖基金周鑫担任主持人。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6家企业覆盖领域囊括了目前创新药行业、经典的和新兴的赛道,包括小分子与大分子领域、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小核酸药物、AI制药和新兴的迁移体相关的药物研发等领域。

 

微信图片_20220809220838.jpg

 

生物医药创新浪潮再起,身处其中的企业该有怎样的底层逻辑和行动路径?他们的对话会碰撞出哪些火花呢?动脉网就现场资料整理如下。

 

碱基编辑风起,入局者需攻克基因编辑专利和NK研发两大壁垒


弘晖基金周鑫:基因编辑和NK细胞治疗非常火,请问徐博士您当时创立贝斯的时候是怎么考虑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有怎样的优势?

 

贝斯昂科创始人徐天宏:贝斯生物专注于碱基编辑以及先导编辑的底层编辑技术,其应用场景广泛。我们现在应用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碱基编辑的NK,另外一个是眼科的碱基编辑治疗。

 

尤其在NK这个方向,我们团队从2014年开始就在做基因编辑,后来传承碱基编辑NK。所以我们公司成立以后,相对最领先的是碱基编辑NK。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碱基编辑已在上周五上临床治疗了。目前的情况是,那位晚期肝癌患者没有产生副作用,耐受性非常好。这应该是国际上数一数二的碱基编辑NK的产品上临床,因为据我们所知两周前美国有一家公司做了肝脏靶向PCSK9消除。

 

先简单讲一下为什么碱基编辑第一个应用在NK。我们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个是安全性,我们知道像基因编辑的新生物技术,不管是从监管层面还是开发药角度来说,安全性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应用在NK的方向是我们评估下来最安全的应用场景,首先是体外编辑,这样有额外一些质控标准。

 

其实NK细胞就是清除变异细胞,所以我们最担心的是它脱靶。如果它脱靶,产生的变异细胞就会被NK细胞清除掉。所以当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我们首先用的是NK。

 

另外一个考虑就是对NK来说,用碱基编辑是最符合生物学性质,能够最好地发挥NK的作用。这样的方式也是国际上最先采用,甚至包括基因编辑应用的方式,所以我们当时把它起个名叫Super NK。

 

弘晖基金周鑫:您为行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您觉得该领域将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吗?

 

贝斯昂科创始人徐天宏:现在我们看到有几家公司都开始往基因编辑或者碱基编辑NK这个方向来布局了。但是这个领域有两大门槛,一个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壁垒,编辑技术是非常强的专利壁垒,如果没有专利技术就很难进展。我们贝斯就拥有核心底层碱基编辑的专利技术。另外一个是对NK本身的研究以及对靶点的选择,当然还有相应产品的专利壁垒等。这两个壁垒就决定了在这个领域上不太会拥挤。

 

差异化竞争,寻找新领域里的大市场产品

 

弘晖基金周鑫:谢谢。下个问题想请教赵博士,咱们企业也是横跨基因治疗和小核酸这两个非常热门的赛道,请问在您看来,这两条赛道在研发和商业化上,未来的难点和挑战会哪些?

 

安龙生物创始人赵春林:其实好多投资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安龙生物的定位是中国基因药物的领军企业,就要关注基因药物这个新技术平台的大市场产品。目前还只有基因治疗和小核酸药物的一些产品,让安龙生物看到了机会。我做投资这么多年,其实投资人有两类,一类是奔着市场去,一类是奔着创新去。我觉得在国内做创新药是很难的。咱们看国外的生物学实验室,一半以上都是中国人,另外一半就是印度人,没有几个美国人做。科研是咱们做出来的,但是真正的新药研发,第一关CDE就很难批,批了之后医生也很难用,用完之后医保局也很难给高价,所以我觉得在中国做生物医药,一定要做有大市场的产品。而大市场产品,得用相对成熟的技术才行。安龙生物的定位是做基因药物,因为成熟的技术市场已经被别的企业分得差不多了。我作为一个投资人,想进入一个新领域。


新领域里能够有大市场的产品很少,在AAV的领域基本上都做罕见病。我认为罕见病在国内的市场是有很大挑战的,因为支付方不太可能为其支付高价。


所以我在AAV里边选了湿性黄斑病变这个大市场,下一步可能是干性黄斑病变,但这个原理还没被证明,风险很大。我觉得核酸是挺不错的领域。

 

难点在哪儿呢?我先做,大家跟着做,这个技术门槛很快就降低了,那将来在临床、市场化等竞争方面要求就更高一些。我技术方面不强,但我在后边这些环节更强。可能在座各位都是美国的博士、海归、创过业,但你们可能没有做过代理商、销售,我是背包从大街一台一台仪器卖过来的,在对外合作、商业化方面,上得了厅堂下得厨房,这是我的强项。

 

疫情下药企破局,借力合作打通产业链


弘晖基金周鑫:面对疫情冲击,各位有何对策建议?

 

橙帆医药创始人李竞:今年疫情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正在建一个5000平方米的研发大楼,整个工期被拖延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已购买的仪器设备要跟供应商做及时沟通,妥善安排排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进程。另外,我们也在人才招聘的速度上做了一些调整。即使是这样,到目前为止,公司整个团队的发展还是非常快的,现在已有35个人的团队,但因为研发大楼还没ready,所以我们做了三项重大调整。

 

第一个是项目方面,加强对外合作,借力合作伙伴推进项目。刚开始是长三角的合作伙伴,长三角由于上海疫情影响之后,我们又开发了珠三角的合作伙伴,还有更多其他不受疫情影响的合作伙伴,让更多合作伙伴帮助我们推进项目。所以这方面我们基本上没有太受疫情影响。

 

第二个是我们在人才发展上,搭建了橙帆科学家成长训练营。把新入职的员工放到了我们(关系比较亲密)的合作伙伴那里,让合作伙伴帮我们培训这些员工。同时这些员工也为合作伙伴提供了研发人员支持。橙帆科学家成长训练营大大帮助了我们员工入职培训和项目推进。对于我们、员工和合作伙伴而言,是三赢的局面。

 

第三个我们广泛开展了BD合作。我们的CBO张博士跟中美未来潜在的合作伙伴广泛地进行项目调研,开了很多线上会议,这个是不会受疫情影响的,所以我们也在广泛地寻找更多的机会,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科辉智药创始人牛德强:如果你招的人很有能力,他们自己可以独立运行的话,其实对公司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特别在国内有很多的CRO公司可以用起来。初始团队比较强,即便创始人由于疫情滞留在美国,你通过线上会议指导交流,他们去指导CRO做化学、生物测试,基本上最开始的几个月不需要我们太多实际参与,我们只要去计划战略就可以。

 

元启制药首席商务官邵湘红:疫情期间内部及与CRO的及时沟通非常重要。我们团队主要在苏州,有些CRO合作方在上海。在这个过程中,CRO的工作的确会受到一定影响,大家及时和实时沟通,有利于CRO工作的评估和推进。比如CRO是多地都有办公地点的,有没有可能把这个工作从上海转到北京或广州。还有一些实验随着公司团队的扩充,可以拿回来由团队直接执行,尽量减小疫情对项目进展的影响。

 

AI制药征途漫漫,AI+HI或将提供新思路

 

弘晖基金周鑫:近几年海内外AI制药领域的创新企业特别多,请问牛博您作为制药方面的专家,怎么看AI在制药上能给到哪些帮助?有哪些切入点比较有价值?

 

科辉智药创始人牛德强:AI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针对药物研发全流程都可以应用。对于小分子新药研发而言,最有力的应用是在数据分析、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化合物自动设计,化合物活性和其他性质预测等,基于足够的实验数据可以不用合成大量化合物;而是利用AI去预测化合物的活性、性质、结合规律等等。

 

新药研发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分很多阶段而且每个阶段侧重不一样,最开始是发现先导化合物,然后又是先导化合物优化,我们专业里边叫lead optimization,因为它是互联关联的,所以说它不可能一项一项优化完以后,直接保持在最优化的状态。故而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药物研发依然是一门实验科学,现阶段完全用AI去解决,是极为困难的。也许再发展许多年,算力算法大幅提升和数据收集足够多的时候可能会实现。

 

我们公司强调的是AI+HI。我是做药物化学的,我们联合创始人是做计算化学AI数据分析的,我们通过12年数十个项目合作经验总结发现,这种组合可以把AI和药物研发经验(HI)非常完美地融合,使得新药研发更高效、更低耗。

 

中美双报、与跨国药企合作,创新药器出海大势所趋


弘晖基金周鑫:由于监管集采等影响,国内市场的未来空间或多或少受到挤压,出海似乎成为破局之道。各位对于出海有怎样的打算?想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走出去?

 

贝斯昂科创始人徐天宏:贝斯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要出海的,所以我们的产品不管从底层技术层面或适应症层面,都是全球创新的产品。目前我们计划是中美双报,哪边先通过哪边就先开始做临床。对于创新产品而言,尤其像做罕见病,如果只做国内市场,商业化思路就比较窄,所以一定要考虑自己的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

 

科辉智药创始人牛德强:有一些很新的靶点,在国内做风险大,企业自己做不了,可以和国外的大药企谈。项目的合作并购,国内很少,在海外是很普遍的。但前提是你做的东西得新。提早和大药企进行沟通,在合适的时候让他们做国外市场,我们做国内市场,我们可以跟在他们的后边做,降低风险。

 

橙帆医药创始人李竞:出海是必须的,但关键是要提高立项质量,达到出海的水平,原因有二。第一,中国的医药市场其实占全球10%,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如果企业要做大,90%的市场在外面,必须要面向全球,标准要跟全球对齐,提升全球竞争力,这样才有机会。第二,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不仅要面对全球市场,也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这一点至关重要。即使你想占有中国市场,中国现在这么内卷,如果水平没有达到全球高度的话,只有被内卷掉。所以即使只想在国内10%的市场存活下来,必须要具备出海的水平。

 

元启制药首席商务官邵湘红:元启的研发管线是为了解决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并拥有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和中美两地的研发运营,出海是元启重要目标。研发团队可能更多聚焦在内部项目的数据上,跟靶点相关的技术会有非常多的讨论。从BD的角度,尤其是希望把我们的项目的海外权益授权给到大型跨国药企,向外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对外看是我们在评估项目的时候,首先考虑项目是否能满足目前全球临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除了借鉴指南、二手的分析报告、数据等,特别建议大家多跟临床专家沟通探讨,这样会更有针对性,更能契合临床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第二个对外看就是对竞争环境的分析。在相应的靶点或者适应症治疗领域,除了现有的治疗外,在研的项目及新技术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会面临什么样的竞争,在评估的项目是否有竞争力,这是第二个对外看。

 

第三个对外看刚才李博也提到了,比较早地跟未来的潜在合作伙伴多一些沟通和交流。一个是更多了解他们的需求,因为每家大药企都有自己的管线策略,包括基于公司整体的管线策略,会有非常明确的规划。对外合作的策略是怎么样、要找什么样的项目、希望外部引进项目是在什么阶段等等,大药企内部都有比较清晰的规划,早一点跟他们多做沟通,对于内部项目研发的规划非常重要。此外,大药企在沟通过程中也会分享很多他们对特定疾病领域的分析和见解,对于TPP (Target Product Profile)的期望,以及对数据的要求等,这些对于后续正式合作的讨论都会有帮助。

 

迁移体生物学,令人兴奋的潜力新兴领域

 

弘晖基金周鑫:最后想请教一下周博士,迈格松在做前沿领域的科研时,您觉得有哪些机会和挑战?

 

迈格松副总裁周禾:迈格松主要是根据迁移体生物学进行药物研发,这个领域很新,挑战和机会很多,我主要有两点体会,这两点都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第一,迁移体生物学作为新领域,挑战是有很多未知,尤其是还没有临床数据。但同时作为新领域,挖掘潜力巨大,每一步都可能是突破性进展。迁移体实际上就是一个细胞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细胞器,是介导细胞之间信息的传递。我们公司目前致力于开发治疗迁移体产生过多或者过少所导致的疾病。另外迁移体是自然界本身就进化得非常完美递送系统,这么完美的递送系统我们怎么去利用它,我们的另一个研究焦点是利用迁移体进行药物递送。并且因为它新,挖掘出的一小点都能延伸为很多东西,而这些都可能成为突破性进展。

 

第二个,挑战和机会是作为新的领域,可以做的东西很多。挑战是领域潜力无限但公司人力有限需要我们确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先找准了迁移体异常引起的疾病,以此作为早期研发的突破点,把递送系统作为一个支持中长期发展的突破点来进行逐步开发。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里程碑会吸引更多的合作,又能反向补足、完善现有的技术产品。

 

弘晖基金周鑫:迁移体有靶向性吗?

 

迈格松副总裁周禾:是的,迁移体是细胞在迁移的过程中从细胞里拉丝拉出来,然后长出一个囊泡状的细胞器,它的外包膜就是特化细胞膜,有成分加固它。另外因为有lipid raft(脂筏)这样的微结构存在,所以很多的黏附因子在迁移体上是富集的,所以能让它靶向递送。

 

举个例子,我以前非常关注肿瘤的转移,多年前就有pre-metastatic niche这样的理论,就是肿瘤细胞在转移之前就把远端器官准备好。比如说肿瘤要转移到肺,它先把肺的环境变得利于肿瘤生长。这个理论以前是无法解释肿瘤细胞如何做到的,因为分泌的因子会在肿瘤周围浓度最高,解释不了如何在远端起效。但有了迁移体这个概念后我们就能明白,其实可能是迁移体靶向递送到远端器官后释放,去吸引所需细胞建立转移前微环境。所以我觉得可挖掘的东西特别多,很兴奋。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李汶芸

为中国医健产业操碎了心,微信:kokopellii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CMC、药物递送、国产替代……你关注的CGT行业问题都讲了

产业链上下游等多方大咖共话,CGT领域降本增效的干货来啦!【CGT产业升级系列】

直击World ADC!ADC领域最权威的国际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在变化中寻找确定性,医药工业及供应链发展趋势与机会展望 | 弘晖基金CEO峰会

李汶芸

共发表文章523篇

最近内容
  • 【首发】喜同生物(Cellatopia)成功获种子轮融资近千万元,助推生命科学和创新药物研发与商业化进程

    16 小时前

  • 掀起第四次胰岛素治疗革命!清华校友自研次抛MEMS胰岛素微泵模组,实现0.01U微丸剂量药物供给

    2 天前

  • 对话摩迪赛罗嶷:站在产品经理和系统工程师的角度,做满足临床真实需求的医疗器械设计

    2024-04-12

上一篇

高光时刻之后,互联网医疗怎样才能拿到融资?

2022-08-10
下一篇

连续5年蝉联全球新药研发榜榜首,在研药物232个,诺华如何用AI兑现成果转化?

202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