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国内类器官生物样本库应该怎么建?华医再生希望给出答案

作者: 张珏 2022-12-19 10:00
华医再生
http://www.huayizaisheng.com/
企业数据由 动脉橙 提供支持
类器官技术研发商 | 未公开 | 运营中
中国-广东
查看

2013年,Hans Clevers参与创办类器官技术孵化公司HUB,致力于开发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生物样本库,以便应用于后续的相关研究。

 

在理想的类器官库中,大量的类器官可以被随时调用,进行有目的的扩增和冻存,从而开展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或者服务于药企等下游客户。但是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一直是项耗时漫长且投资巨大的工程,类器官库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放眼国内,类器官样本库的构建应如何实现?近日,动脉新医药访谈了华医再生CEO田军博士。华医再生2019年成立于广州,旨在创建世界一流的类器官大数据样本库,并且基于类器官库样本优势和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的建立,致力于类器官技术在精准医学、药物研发、科研模型以及再生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和转化。


从科研用户切入建库,推动产学研合作


由于类器官库样本来源可直接来自于病人的患病组织,从而为药物开发研究提供药敏数据,帮助个体化用药和再生医学研究。因此,国内很多类器官相关公司都将建库作为业务模式之一。

 

但是,类器官建库是一项很难用市场化标准来衡量投入产出比的工程。HUB创立至今已近10年,优质类器官模型构建依然复杂而昂贵,且科研、临床和药企对类器官模型的需求和标准并不相同。还有投资人直言:一些类器官库中的模型远远未达到可应用的标准,往往只追求数量级,并没有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

 

高质量的类器官库样本将帮助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也能促进类器官技术在精准医学、药物研发、科研模型甚至再生医学等方面的应用转化。华医再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意识到创建一流类器官大数据样本库的重要性。

 

公司CEO田军博士是前美国德灵Dade Behring中国区公司CEO、前瑞士大昌华嘉DKSH中国区公司诊断部CEO,拥有美国Mount Sinai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MBA学位,在生物医疗产业拥有超过20年的丰富经验。在创办华医再生公司之前,田军博士还是苏州博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促成公司成立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是首席科学顾问陈晔光院士,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陈晔光院士是国内较早进入类器官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在类器官领域拥有近十年的技术积累,包括人体胃肠道类器官培养、特殊小分子促进类器官存活研究、人体肠道肿瘤类器官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人不同肠段类器官代谢功能研究、建立新冠病毒感染人肺类器官模型等。

 

看到国外类器官行业的发展,陈院士认为:中国亟需构建自己的一流类器官库。田军博士也认为,考虑到国内的环境以及庞大的人群基数,创建本土化的高质量类器官库显然是具有优势的,但这需要不小的投入:“类器官技术应用转化是非常有难度的,没有很强的科学技术和研究背景,是不太可能做好的。首先从组织细胞的取样、分离到类器官培养需要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其次,类器官样本库建立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单细胞测序等多组学手段建立类器官大数据样本库,结合药敏筛选数据找寻疾病诊疗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并利用类器官模型进行验证。这不仅需要对相关前沿技术进行应用实践,也需要引入更多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机构共同发展。”

 

此外,华医再生的科学顾问团队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德国国家科学院的裴钢院士,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国际欧亚科学院的饶子和院士,中国科学院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孟安明院士、中国科学院的宋尔卫院士等。

 

在这样的团队配置下,华医再生的类器官库首先主要面向科研机构。转化医学飞速发展,学界对生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科研学术机构需要生物样本库助力进行大样本验证、快速实现转化研究。

 

对于类器官库来说,科研合作是很好的起点与突破口。与高校、医院等各种科研机构合作,在某些常见病或者罕见病上培养出相应的类器官模型,辅助病理机制探索,开拓研究思路,可以帮助更多人认识类器官巨大的潜在价值,推动后续的产业化应用。

 

目前,公司以产学研战略合作的方式与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陆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技术上,华医再生利用Echo650声波移液平台优势,可在384孔板或1536孔板中同时实现低至2.5 nL级别的微量液滴转移,可更好满足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的需求。同时,华医再生开发了多种类器官共培养模型,包括免疫细胞共培养、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共培养、间质细胞共培养和微生物共培养模型,极大地拓展了类器官药敏检测的可用药物种类范围。

 

“类器官技术从开发到转化应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科学验证的过程。我们与广州市内数家顶级三甲医院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以产生更多有说服力的临床实验数据,同时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推广应用。”田军博士说道。


渠道拓展与合规探索双管齐下


为更快拓展医院合作渠道,华医再生还引入了金域医学的战略投资。据了解,金域医学每年的病理标本量超过1200万,为超过23,000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正在布局大数据样本库,并在各个疾病方向和诊疗领域寻找合作伙伴。

 

借助金域医学这样的全国性平台,华医再生在医院资源与市场覆盖上,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研发优势与其形成互补。

 

政策鼓励也是类器官创业公司发展的重要外力。广东在精准医学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前沿,立足于广州的华医再生一直密切跟进当地政府的指导:广州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特别提到,要建设国际领先的精准医疗中心。规划中积极支持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试点,有条件允许LDT项目服务于临床推广。支持检验检测产品纳入医保目录。这些举措对于类器官技术的发展都是重大利好。

 

对于遗传罕见性疾病患者和肿瘤患者,类器官技术赋能的精准医学能够改变疾病治疗方式,如从囊性纤维化患者体内获取肠道组织并培养为类器官,利用培育而成的类器官在体外进行药物测试;以及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上提取肿瘤组织,在体外模拟体内的肿瘤微环境中进行3D培养并用于个性化治疗药物敏感性筛选。

 

由此得到的数据,也可以反馈至类器官大数据中心,为科研机构和医院提供相关临床组学数据分析等科研服务。

 

但临床端对类器官技术应用犹豫的一大问题,是将类器官技术应用于精准医疗没有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数据及专家共识。针对不同肿瘤的病理、分子分型、分期,NCCN和CSCO等权威指南均有相应的诊疗手段和规范。NCCN和CSCO等指南的发布一般是基于大规模RCT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因此如何让类器官技术推向临床,需要大量临床试验成果的积累。

 

如果类器官技术的应用能够形成相关标准,继而推动写入诊疗指南甚至纳入医保,类器官技术将能得到更多下游客户认可,从而寻找更加广阔多元的商业化路线。

 

今年9月,华医再生参与制定的国内两项类器官团体标准——《人肠道类器官》和《人肠癌类器官》同时发布,分别涵盖了类器官相关伦理要求、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等关键质量属性,对关键标志物、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描述。上述两项标准的颁发为中国类器官行业标准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类器官大数据样本建库中的另一大问题是合规,人源类器官有特殊性、复杂性和敏感性,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具有潜在的伦理风险。

 

华医再生对建库的合规化非常重视。类器官库作为生物样本库,能否成功实现研究、应用和转化的目的,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政策支持以及各方参与者的强烈意愿和长期坚持。

 

据介绍,目前公司样本主要来源于患者肿瘤组织,样本获取前均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保证样本来源的合法性。

 

同时,由于类器官研究的商业应用趋势,也应对商业价值或利益分配进行伦理评估和判断。华医再生表示,在探索更有益于类器官来源患者的合作方式。

 

“从事类器官研究并付诸转化应用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类器官是一项非常具有前沿创新性的技术,近年类器官技术应用在精准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不断发展,正是我们切入产业化的良好时机。”

 

据了解,华医再生明年将从精准医疗领域发力,突破2000万元的营收目标。未来3-5年,华医再生将继续深化类器官样本库的建设目标,并在建库基础上,构建胃、肠、乳腺、肝、肺、胰腺、前列腺和膀胱等不同肿瘤类器官模型,同时将携手AAV、纳米脂质颗粒和溶瘤病毒等生物医药企业探索创新药物及治疗方法开发。

相关赛道 其它耗材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张珏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张珏

共发表文章100篇

最近内容
  • 做GLP-1,小心变炮灰

    2024-04-12

  • 投资Biotech的最好时刻来了

    2024-04-04

  • 下一个吸金靶点浮现水面,同类最佳来自中国?

    2024-03-29

上一篇

2022数字化心理健康行业报告:数字疗法与互联网医疗助力2.3亿潜在需求,已势不可挡

2022-12-19
下一篇

对话元禾原点费建江:扎根六大城市,在早期投资中精耕细作

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