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访中山六院贺青主任:“有味道”的粪菌移植如何变废为宝?

作者: 施懿 2023-03-30 11:17

接受采访时,贺青主任刚卸任营养科主任,结束了“兼任”生活。

 

在过去14年里,贺主任一直作为消化内科医生兼任营养科主任。而这样的“兼职”亦是各大医院营养科主任的常态。

 

从临床营养科设立开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是热议的痛点。既懂临床又懂营养是这一科室医生的基本要求,但要实现却不容易。

 

临床医生在基础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真正接触营养知识机会并不多;从公共卫生学院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专业毕业的营养人才又无法获得临床医师的执业资格,因此临床营养科的人才定位本身就存在矛盾。这就导致很多医院营养科医师都是由其他科室的医生学习营养知识兼任,或是即将退休的医生转岗来“养老”,真正学营养、做营养的医学生少之又少。

 

但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临床营养科的重视程度加深,营养科发展似乎进入到了正轨,无论是人才设置、引进、还是科研进步都得到了关注。然而,在贺主任看来,除了人才,营养发展还得解决一些根本问题,比如诊疗范围、收费条目等……

 

“有味道”的粪菌移植成营养治疗新秀


对医学研究而言,科研产出和临床验证是重要环节。在贺主任看来,产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才是营养科发展和建设的根本。为此,她任营养科主任的时候曾带领团队进行大量肠内营养研究,而肠内营养对肠道菌群的变化是关键的因素,因此肠内营养对疾病的干预治疗及肠道菌群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研究的重点。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具体病因和确切的发生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尚未有能够治愈的药物和方法。近年来中国IBD发病率增长很快,研究表明可能与西方化的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作用于易感个体从而诱发疾病有关。于此相对应的是,肠内营养可以改善IBD患者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障碍,同时全肠内营养可以诱导疾病的缓解及肠道病变的愈合,在儿童群体中作为一线治疗措施。

 

贺青主任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推广肠内营养治疗IBD,也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口服全肠内营养可以诱导79%的IBD患者肠道溃疡的黏膜愈合,改善并发症。因此,营养也可以说是一种治疗手段。

 

现今对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人类疾病被认为与自身肠道微生物的改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肠道是一个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微生态系统,人体肠道有100~1500种近100万亿个细菌,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有“人体的第二基因组”之称。现有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疾病都存在关联。

 

粪菌移植是调整肠道菌群的一种有效手段。粪菌移植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其定义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贺主任介绍到:“粪菌移植的历史非常长,在我国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几百年过去,我们应该做出革新。”

 

另外,“肠脑轴”也是贺主任关注的方向。在科研界,“肠脑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1880年,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Carl Lange 就提出了“肠脑轴”的雏形:脑肠是双向沟通的,生理刺激是主要的,并且当大脑对体内接收到的信息作出反应时会触动情绪。

 

现在,贺主任正在尝试通过“粪菌移植”治疗便秘、腹泻、炎症性肠病以及胃肠道不适伴有抑郁症、焦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消化道的菌群平衡能有效维持消化道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其他降低炎症,修复肠道的作用。”贺主任对粪菌移植技术非常看好,也尝试分离出了几株菌种,她相信在未来这些菌种一定会带给更多患者健康的机会。

 

能够落到临床的科研才是有价值的科研


贺主任依然十分关注临床营养科发展的方向。从近几年的政策风向中,她看出了国家对营养科的逐渐重视。

 

从“指南”到最近发布的“示范名单”,近两年发布有关的营养科的政策、动向就高达4项之多,这是临床营养发展至今所未有过的。并且,在许多重要场合的讲话中“大健康”也频频出现,成为了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另外,在大众层面,营养似乎也成为了热门话题。据百度指数统计,仅2022年营养、免疫力相关话题的热度就同比上涨了516%。这无不证明全国对于营养、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都在逐渐加深。


图片1.png 

随着营养科的热度一天一天高涨,贺主任又担心起了新的问题:“过去我们老说,临床营养缺乏宣传,现在热度来了,得看我们怎么抓住。”现阶段除了宣传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发展——那就是核心科研能力。只有做出疗效,通过效果让患者明白营养的重要性,这比多少宣传都管用。

 

在贺主任看来,营养科研可以发展的方向非常多,科研人员在选择方向的时候可以抓住自己的专业。就像贺主任对于消化内科很了解,她在进行科研的时候便会有意识的将两科室的痛点结合起来,寻找能够互补的地方。

 

“现在营养发展方向很多,但科研人员不能乱花迷眼。要和临床痛点相结合,只有最终能够落到临床的科研才是有价值的科研。”这看似都简单的道理,贺主任践行了十余年。

 

规范管理、科研水平与科室发展的掣肘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便开始布局临床营养。但由于大众对营养认识不足,相较于其他科室,临床营养科并不这么受重视,所以一直都不温不火。直到2022年3月,卫健委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后简称“指南”),才第一次划定了临床营养科工作范围以及工作规范。但对于一个存在已经30年之久的科室来说,来得有些有些太晚。

 

“指南”是临床营养科发展的一个开端,现在还缺乏下一步动作。贺主任认为,目前最应该明确的是营养科的收费标准:“如果临床营养医生的工作价值无法体现,那么这一领域的发展必将受到掣肘。”

 

的确如此,医院虽然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但本质上还是自负盈亏,如果一个科室没能有可观的收益,那么无论是招纳人才还是科研进展都相较困难。以贺主任所在的中山六院为例,从疾病诊断、营养筛查到评估、干预的收入不过百余元,和其他科室收入无法相比的。

 

另外在大众看来,营养问题和其他科室疾病相比,显得没那么紧急。因此常有患者在听了医生的建议后并不采取进一步干预,挂号咨询后便没了下文。甚至有患者认为,营养科医生就是提了几个“生活习惯”的建议,还要收取费,非常不合理,简直是“诈骗”。

 

而这背后的原因与我国营养规范管理、科研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在临床诊疗环节没有建立操作、收费的标准和闭环。受限于营养治疗见效缓慢,且干预手段偏日常化,患者对于营养科医生的工作成果并不认可,这也会影响到营养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打击营养科研的热情。另一方面,当下社会对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认知空白,这不仅意味着当前我国营养科研水平不足,没让患者切实感受到营养治疗的功效。同时也反作用于科研领域——因为没有市场,营养领域的科研人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流失。

 

另外,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要判断一个患者的营养问题,不仅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生活习惯都要考虑到。这需要临床医生掌握扎实的营养知识以外,还要有较好的综合能力,培养一个合格的营养医生至少要十年时间。而现在,由于科室发展缓慢,临床效果无法显现,很多医学生将临床营养科归类到了边缘科室,不愿参与其中,跟别说科研了。

 

总的来说,科研发展离不开临床作基础,“不会看病的高水平医生”也无法得到患者的认可。因此,“科室建设”和“科研发展”得共同进步,才能相辅相成,释放更多医疗红利。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施懿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施懿

共发表文章139篇

最近内容
  • 这届医工结合,没点“AI”很难上场

    15 小时前

  • 湘雅医院,一项肠道支架专利公开!

    15 小时前

  • “扎手”的脑机接口,“冷静期”的投资人

    3 天前

上一篇

【VB100】生命科学工具论坛|后新冠时代,生命科学工具如何打开国产替代的大门?

2023-03-30
下一篇

预制菜成营养界新宠?这家营养公司用“食疗”吸引百万融资

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