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一场来势汹涌的叛逆:从部队研究人才到科研转化专家

作者: 施懿 2023-04-24 10:00

中年的叛逆来势汹涌,如同一张无形的手,推着我去挖掘自己更多的侧面。——《中年的叛逆》


刘敏涛在《人物》节目上的一段演讲,深深打动了侯君教授。从读书开始,侯君似乎就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她本、硕、博都在第三军医大学就读,毕业后又分配至部队工作,以研究型人才的身份创下了屡屡军功,甚至拿到了提前调级的通过卡。

 

当侯君教授听到了这段演讲时,她觉得这似乎就是她的心声:在高光时刻漂亮转身。


于是她做出了自己“叛逆”的决定——放弃原本稳定的部队工作,投身成果转化事业。


从部队退役,为成果转化“叛逆”一次

 

结束了20年的部队生活,侯君教授复员被引进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刚进入医院时,她对成果转化工作并不了解,在部队里申请专利,大部分情况是为了项目结题。而这样的现象,在科研圈子里也并不少见。


从院校的角度来看,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质量是院校最为关心的。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院校的科研水平排行,同时也代表着院校的学术水平。在很多院校评级、排名中,论文数量成为了硬指标。并且,在收益方面,一些项目转化在顺利的情况下都需要耗费七到八年的时间,收益还存在不确定性。而论文不仅完成周期短,一经发表还能给学校增加一项科研指标,能得到具有保证的收益。

 

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一些科研人员认为要完成项目结题只需要发表论文即可,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做转化有些“多此一举”,甚至还会耽误下一个项目的科研时间。

 

一部政策的出台,才真正让侯君改变了对成果转化的看法。2018年1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出台了《专利转化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并针对转化的细则进行了明确规定。

 

一时间,成都三院成果转化氛围浓厚,侯君教授也倍受感染。她参加了好几场转化分享会,同行们的转化故事深深打动了她,她开始认识到:“科研的终点绝不只是发表一篇论文,完成结题。相反,这仅是一个开端,将科研项目从实验室推进临床,使更获患者享受到科技医疗的红利,才是科研人员更重要的职责。”

 

何以解忧?唯有破圈


2023年是侯君教授关注成果转化的第5年,在医院的支持之下,她已经有3项成果进入到了转化阶段,侯君教授告诉动脉橙果局:“如果一切顺利,预计明年这3项成果便能和大家见面了。”

 

现在看来,侯君教授的成果要实现转化只需静候佳音,但其实在转化的过程中,她也遇到过不少麻烦。

 

“在转化过程中我也常常同行们交流,我发现有些问题并不是个例,而是科研人员做转化的通病,现在看来主要有三点。”侯君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她眼中科研人员转化最困扰的三大问题

 

首先,很多科研人员会觉得成果转化离自己遥不可及。一些科研人员在观念上,将自己的工作圈定在了实验室里,片面的认为成果转化是市场的工作,自己只需要做好试验便足以。这说明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并不了解,同时也反映出科研人员和市场之间还存在较大信息差。

 

其次,则是科研人员资源上的不足。很多科研人员的人际圈子局限在科研圈里,鲜少接触市场圈。这样很可能导致科研人员想要进行成果转化时,缺少了对市场的了解,以及进入市场的契机和“引路人”,转化工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则是科研人员对转化政策以及流程的不熟悉。这一点,侯君颇有感触:“很多科研人员甚至连自己院内的转化政策都没吃透,更何况各级省、市之间的转化政策了。”近几年,国家在成果转化方面给出了极大的优惠,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但政策出台后具体是如何实施的,科研人员并不清晰。无论是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还是搭建的服务平台,在科研人员群体中响应率并不高。

 

关于这三大难点,侯君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破圈

 

只有科研人员从自己的圈子里走出,去结识更多领域的人才,才能真正的进入市场。闭门造车不仅不利于成果转化,同时也不利于科研创新。如果科研人员没有广阔的眼光,去了解现在市场最关注的技术、最前沿的趋势以及最需要的产品等,那么创造出来的科研成果或许也无法真正的贴合临床痛点。因此,无论是为了科研创新,还是成果转化,破圈都是非常关键且必要的一步。

 

小项目也有大潜能

 

如今,侯君教授在成果转化领域已有了自己的沉淀。然而在项目选择上,侯君似乎和很多科研转化创业人员不同——她看好那些贴近临床的小项目。

 

在谈及原因时,她讲到:“临床医生谈转化,为的就是把临床工作做好。而做好临床工作最基础、最直观的便是让患者就诊满意。”

 

医学进步需要革命性技术的支撑,但服务临床才是科研的首要目的。如今,深度科技正在成为席卷全球的一股风潮,这就需要从贴合临床诊疗以及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科研。

 

在近几年的科研转化工作中,侯君教授发现科研的队伍不只有德高望重的院士、教授,很多护士、药师也加入了进来。在临床中,他们是和患者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因此也深知患者改善就诊体验的需求。用侯君的话来说:“临床需求往往是医疗科技设计的灵感和转化驱动的源泉。”他们的日常工作便给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与转化动力。

 

除了贴近临床,侯君教授还尤其看重项目的创新性。一个项目能够从市场中杀出重围,最核心的便在于存在难以复制的创新之处。虽然这一点已不是什么秘诀,但能真正做到的项目还是少之又少,同质化仍然是科研项目的一大难点。

 

如何让创新成为一种风潮?这也是侯君教授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其需要的不只是国家政策的推动,更是要将创新的种子种进科研人员的心中。只有实现了技术“0-1”的突破,后续“1-99”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施懿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施懿

共发表文章136篇

最近内容
  • 华西医院陈蕾团队,一项癫痫监测专利公开

    2024-04-29

  • 专访华中科技大学陈伟教授:一套评估方式,让AI医疗更智慧

    2024-04-25

  • 2024 VC意难平:曾经婉拒的项目,又联系起来了

    2024-04-25

上一篇

2023 Q1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报告:资本市场的春天还没来

2023-04-24
下一篇

入选AWS加速器,Doc Abode以数字化赋能医疗,减轻NHS人员调度负担

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