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访华中科技大学陈伟教授:一套评估方式,让AI医疗更智慧

作者: 施懿 2024-04-25 16:52

2023年,ChatGPT爆火,大模型成成为科技巨头们的新赛程。一方面,巨头们不断升级大模型的性能,企图让大模型更“聪明”;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开发大模型新的应用场景。而医疗则是大模型落地的绝佳场景。

 

华东科技大学陈伟教授认为医疗是一个严谨且复杂的应用场景,而现有的大模型还不够“聪明”。而让辅助大模型变得更贴近医疗应用,前提是寻找到评估大模型的工具。基于此,他和团队研发了AI Hospital,以期为医疗大模型的迭代带来更多启发。

 

一、大模型还不够“聪明”

 

问诊是医疗最基础但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一环节,医生不仅要引导患者陈述更多有医疗价值的信息,同时还要从细枝末节中捕捉到需要深挖的关键点。

 

这一环节对医生的依赖颇为显著,但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之下,繁重的问诊工作不仅会成为医生的负担,还会降低诊疗效率。在2021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2021医师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医师医师日均接诊病人达26人,与每位病人的互动时间平均仅有16分钟。

 

从数据可以看出,医生不仅工作量大,还需从有限的时间中提炼出有效的医疗信息,极大程度增加了负荷。

 

如果能让大模型接手这一环节,不仅能够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同时还能更为系统、规范的收集患者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要胜任问诊工作,大模型的多轮交互能力很重要。由于患者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往往因为缺乏医疗知识,会在问诊环节出现答非所问,亦或是避而不谈的情况。这会严重影响医者对患者真实情况的判断。大模型只能多通过多次询问,不同方式发问等手段获得更精准的患者信息。

 

但遗憾的是,尽管目前已有的医疗大模型在单轮医疗问答中有不错的表现,但大多都缺少令人满意的多轮追问能力,即没有真正对齐到真实世界患者的偏好,也没有对齐真实世界医生的问诊行为。这也是陈伟教授认为目前的医疗大模型还不够“聪明”的原因之一。

 

二、评估医疗大模型的标准


AI Hospital主要用于评估在临床多轮交互诊断中,医疗大模型的交互能力和决策准确性。

 

首先,AI Hospital设计了多层次的交互评估框架。在实际情况中,通常是实习医生向患者病人进行问诊,并将情况转达给检查员,复核后交达主治医师。在这个过程中,会进行多轮不同身份、不同角度的问答,能够进一步还原患者的身体情况。

 

因此AI Hospital也设计了四个交互角色,即病人、实习医生、检查员和主治医生,企图还原最真实的问诊环节,从而使得医疗大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患者的需求。

 

其次,除了交互评估以外,AI Hospital还采用了One-Step的评估办法。即让大模型一次性获取所有患者信息,直接出具问诊结果以及治疗方案。最后通过与实际案例进行比对,判断大模型决策的准确性。

 

在两种看似相互冲突的评估模式共同作用下,不仅能够还原最真实的医疗问诊环节,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模型的诊断性能。目前,陈伟教授和团队已经检测了近百份样本,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入数据样本,升级AI Hospital为更多大模型落地临床打下基础。此外,团队还计划在AI Hospital系统中,加入罕见病案例,以提高罕见病的确诊效率。

 

陈伟教授表示:“只有设计更为合理的医疗大数据模型评估方式,医疗大模型才能找到迭代升级的方向。”

 

三、为大模型迭代奠定基础


陈伟团队设计AI Hospital实则是一段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

 

在博士期间,陈伟教授师从复旦大学魏忠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便是基于对话的智能问诊。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他也在潜心开发多模态医疗问诊大模型。在研究了几款大模型后,他和团队发现,交互性差几乎是医疗大模型的通病,而目前并没能够评估,并进一步优化医疗大模型的工具。

 

因此最初团队就是为了设计出更符合临床需求的问诊大模型,进而研发出了AI Hospital评估方式。

 

目前,团队仍在研发服务专业医疗工作者的医疗问诊大模型。目前市面上许多医疗大模型都为服务患者而生,在陈伟教授看来,医生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医疗大模型更应该服务专业,为医生提供更有医学价值的信息。

 

陈伟教授告诉橙果局:“我们想做的大模型不是市面上简单问答的大模型,而是真正能够为医生提供方案参考,实现精准医疗的人工智能。”

 

四、AI+要在专业落地


在采访过程中,陈伟教授不断提到“在专业落地”

 

在他看来,医疗与AI的结合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设计。如服务患者,则需要提高普世性,知识的输出更为简单;但在面对具备转移医疗知识的医疗工作者时,AI的方向就该向专业化发展。

 

此外,多模态是未来“AI+医疗”必然的发展方向。病人不是教科书的案例,在临床中至少有70%以上的情况需要综合诊断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在未来,无论是医学影像,还是数据识别,亦或是最基础的问诊,“AI+”都应向多模态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精准医疗。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施懿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施懿

共发表文章136篇

最近内容
  • 华西医院陈蕾团队,一项癫痫监测专利公开

    2024-04-29

  • 专访华中科技大学陈伟教授:一套评估方式,让AI医疗更智慧

    2024-04-25

  • 2024 VC意难平:曾经婉拒的项目,又联系起来了

    2024-04-25

上一篇

2024 VC意难平:曾经婉拒的项目,又联系起来了

2024-04-25
下一篇

新青年 新未来 | 第八届VBEF未来医疗生态展会 科研成果转化板块剧透

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