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背靠哈佛大学,孵化数十家初创公司,Wyss研究所如何用14年时间做到全球领先

作者: 罗玲 2023-08-01 11:06

日前,器官芯片公司Emulate完成8200万美元E轮融资。这家位于波士顿的生物技术公司凭借下一代体外模型技术在短短几年内募资超过2.25亿美元。在其卓越成就的背后,一家举世闻名的生物技术研究所功不可没——也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哈佛大学Wyss研究所。


Wyss研究所的成立要追溯到哈佛大学收到的一笔巨额捐赠。2009年,哈佛大学收到了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赠——1.25亿美元。捐赠者是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校友,瑞典慈善企业家Hansjörg Wyss。这笔捐赠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一所跨学科的研究机构。于是,14位哈佛大学教授的核心实验室合并在一起,在Donald E.Ingber教授的带领下成立了最初的Wyss研究所。

 

成立至今,Wyss研究所共拥有超过1093项已颁发专利、115项许可协议和数十家初创公司。他们通过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方面的创新,为整个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

 

2010年,Wyss研究所运营面积扩大到6万平方英尺,除了位于波士顿的Longwood医疗区以外,研究所在哈佛大学剑桥主校区建立了新站点。进一步扩大后的实验室还重新整合了研究资源,除了本身的资源与人才外,还和周边的高校、医院成立合作联盟,具体单位包括哈佛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贝丝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布莱根妇女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和斯波尔丁康复医院),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和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以及后面加入的苏黎世大学和柏林夏里特大学。

 

2013年,瑞士慈善企业家Hansjörg Wyss将其捐款扩增至2.5亿美元。至此,研究所的规模也达到了10万平方英尺。截至目前,Wyss研究所共拥有来自哈佛大学及其合作机构的350多名全职员工,包括11名核心教授和15名副教授,以及近40名从工业界招聘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顶级学者组成的梦之队


Wyss研究所聚集了全球各个领域最前沿、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包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Donald E. Ingber教授、遗传学教父George Church、卡弗里奖纳米科学奖得主George Whitesides、四院院士James J. Collins等。

 

Donald E. Ingber是Wyss研究所的创始主任,同时担任哈佛医学院Judah Folkman血管生物学教授,以及哈佛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生物工程教授。在机械生物学、组织工程、肿瘤血管生成、系统生物学和纳米生物技术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Donald E. Ingber教授的研究覆盖新抗癌药物和药物筛选分析到医疗设备、微制造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等技术,创立了5家公司,并因其对机械生物学和微系统工程的跨学科贡献以及在生物启发方面的领导作用而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在Donald E. Ingber教授的带领下,Wyss研究所开展了大量跨学科研究与创新,研发工作共分为六个使能技术平台和两个跨平台计划。这八个重点研发工作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分别为:仿生疗法和诊断(Bioinspired Therapeutics & Diagnostics)、计算设计与发现(Computational Design & Discovery)、诊断加速器(Diagnostics Accelerator)、免疫材料(Immuno-Materials)、活细胞设备(Living Cellular Devices)、分子机器人(Molecular Robotics)、3D器官工程(3D Organ Engineering)、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


1069da0e5cf96e57d706fab958dfc7c.png

 (数据来自Wyss研究所官网)


这八个技术平台的负责人在各自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为其他7位负责人的简单介绍:

 

Charles Reilly博士是计算设计和发现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和负责人,通过将电影特效行业的工具与科学建模相结合 ,来了解多尺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治疗学设计,以支持整个研究所的研究。

 

David R. Walt教授,为Wyss研究所的核心成员之一,是Wyss诊断加速器(Wyss DxA)的创始人和负责人,致力于通过生物工程师、临床医生和行业参与者之间的深度合作,快速创建诊断技术以解决高价值的临床问题。

 

Michael Williams教授, Wyss研究所免疫材料主任,也是UNC-NCSU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系的兼职教授。他的研究一直走在免疫材料行业的最前沿,积极探索和发现转化治疗解决新方案。

 

James J. Collins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医学工程与科学教授,Wyss研究所的核心创始人员,在Wyss研究所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James J. Collins教授也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先驱,目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带领着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创造下一代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William Shih 教授为哈佛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系教授,同时担任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癌症生物学系的教授。在Wyss研究所的可编程生物材料部门任职,负责领导对分子机器人的研究。

 

Jennifer A. Lewis教授,Wyss生物启发工程教授。因在生物材料的可编程组装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Jennifer A. Lewis教授在Wyss研究所中负责领导3D器官工程领域的研究,同时活跃于研究所的其他大部分重点项目。

 

George Church教授,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健康科学于技术教授。他在Wyss研究所领导合成生物学,以创造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化学品生物生产的新工具。

 

卓越的转化研究


除了在前沿研究的突破以外,Wyss研究所在转化与创新上的成就也堪称卓越。他们通过创新、协作的技术转化模式,实现了跨越机构和学科障碍的合作。

 

Wyss研究所的多个学科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合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无机化学等。但要说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还得是研究所与工业界的合作。这也是Wyss研究所的独到之处。

 

>>>>

1、“先进技术团队”


研究所很早便开始与企业和技术经理人展开合作,他们从行业中招聘了近40名技术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被称为“先进技术团队”(ATT),他们的加入为研究所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开发和管理经验。

 

为了要打造一个产品开发运营线,研究所会把一些来自同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学生、企业职员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工作小组。他们认为这些群体能够真正理解问题所在,了解产品开发路径和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不仅仅是从他们那里获得基金资助。”Donald E. Ingber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表示。


>>>>

2、“合作实验室”

 

另外区别于其他实验室的一点是,Wyss研究所提出了通过将其物理空间组织成“合作实验室”概念,来打破科研过程中的信息“孤岛”。研究所不为教职员工提供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而是为每一个项目分配一个“合作实验室”。这样,当一位科学家提出医疗技术挑战时,答案很容易由同实验室的另一位科学家给出。

 

一位曾在Wyss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员透露,有时候看起来几个研究领域没有交集的人,可能也会组合在一起,形成某一个项目的组合。这或许正式交叉学科的独特之处。

 

这样的组合也就意味着Wyss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将很自然的走向转化。除了为大家所熟知的George Church教授,大量Wyss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都走在创业潮的前沿。以下为部分Wyss研究所转化的创新公司:


35a63207082df913526a65048835a7b.png

 (数据来自动脉橙数据库)


除了天马行空的组合,有时候Wyss研究所还会在艺术圈破圈。几年前,艺术家Lynn Hershman Leeson与Wyss研究所接洽,希望Wyss研究所能与她合作,为她即将举办的展览《扭曲》(Twisted)创作一件作品。该作品涉及到Wyss研究所一个名为AquaPulse的系统,该系统将使用微生物从水中清除塑料。

 

后来这个想法还演变成Wyss研究所的一个验证项目,该项目使用基因工程微生物来降解塑料,目标是利用它们来清理全球每年产生的超过3.6亿吨的塑料废物。

 

总结与启示

 

我们可以从Wyss研究所身上学到什么?

 

首先是贯穿始终的“科研+市场+验证”的理想策略。

 

Donald E. Ingber意识到:“如果突破性发现从未离开实验室,就无法改变世界。”Wyss研究所的整个转化过程包括构思到早期技术开发,再到进一步的技术去风险、业务开发、知识产权保护和最终商业化。这个流程被他们称为“技术创新漏斗”,只有成功通过技术验证的技术会被授权给大公司或初创公司。

 

QQ截图20230726095400.png

(图片来自Wyss研究所官网)


此外,Wyss研究所产生的所有知识产权均由哈佛大学拥有和管理,专利也是通过学校授权给公司。借助哈佛大学成熟的技术转化体制以及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力量,帮助Wyss研究所在提交知识产权方面占据关键优势,并使其价值得到更好的确立。

 

其次是高举高打的运营策略。哈佛大学是全球最顶级的高校之一,而Wyss研究所最初的成员则是由哈佛大学14个领域最领先的一批学者组成。高举高打的策略为研究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非营利性研究所,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社会基金捐赠,“顶配教授+持续产出”也就意味着稳定的基金捐赠。在一开始便解决了研究过程中“人”和“钱”的问题。

 

再次是重视跨学科研究在实验项目中的实践。这也是Wyss研究所身上最鲜明的标签。“合作实验室”的模式在美国的学术界也很新颖。但从实践来看,它的提出的确解决了某一具体产品或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因跨学科带来的交流问题,也提升了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最后是重视工业界的建议。对Wyss研究所而言,工业界不仅仅是科研转化的下游,也把他们当做学术研究的“点子库”。

 

他们重视工业界的建议和意见,在项目立项过程中会请来自企业的人与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共同讨论,邀请他们参与技术的早期架构与最初的技术概念形成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还会与投资方讨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当然,这种思想的交流也是相互的。研究所也鼓励科研人员走进产业,允许科研人员在研发项目中担任CEO的职务,并鼓励科研人员主动了解产品成本降低、癌症治疗研究相关的各个环节。

 

这样的策略保证了实验室的研究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也使得项目在立项之初就为转化与落地寻找到了合适的市场方向。科研与产业,有来有往。如此无论是研发还是商业化,对团队整体亦或是个人,其承担的研发风险都能够减小。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罗玲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罗玲

共发表文章5篇

最近内容
  • 斯坦福大学Vijay Pande教授:“AI+Bio”,交叉点上的人工智能

    2023-08-18

  • 全视角智能手术外视镜,国产设备研发团队有望开启可视化手术新时代

    2023-08-09

  • A16Z合伙人Vijay Pande博士:"Tech-Bio",人工智能与生物学带来的新工业革命

    2023-08-04

上一篇

中国首个巩膜镜获批上市!瑞泰生物再建中澳合资企业,拉下眼科接触镜角逐帷幕

2023-08-01
下一篇

与氏界•愈未来,罗氏肿瘤高峰论坛个体化医疗专场活动圆满结束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