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上海交大联名产业界:中国创新转化如何创造自己的“Biodesign”?

作者: 沈宇婷 2023-08-28 10:21

8月20日的气温一如往常的炎热,在兴国宾馆的2楼会议厅的氛围似乎也如天气般热烈。近40位医疗领域的科研人员、产业界人士聚集在此,为一项新的“成果结晶”召开发布会。

 

这是国内首部医疗科技创新创业全周期指南——《医疗科技创新与创业》新书发布会的现场。一年多以前,医疗、市场、投资、法律等领域的资深人士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钱大宏的带领下共同编写本书。它的初衷是介绍近年来科技发展较快的领域,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算法、半导体芯片、传感器、新材料及分子纳米技术等,以及其在医疗方面的影响和应用,详细分析医工交叉科研项目的特点和发展,启发读者寻找或挖掘科技创新内容。当我们抵达现场时,钱大宏教授正在为新书发表致辞。

 

 image.png

钱大宏教授致辞

 

而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江平的话来说,《医疗科技创新与创业》是国内首部医疗科技全周期创新创业指南,既借鉴斯坦福大学大学Biodesign创新模式,又结合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及政策。

 

因此,在这本书的立项、构思框架等整个过程中,陈江平书记和钱大宏教授都希望能够集结医疗创新生态的全部因素。科研界的研究人员,产业界的创始人,投资领域的投资者,他们都出现在了编辑团队中。而为了新书发布会,他们也从全国各地特意赶来,并分享自己的行业观点。

 

image.png 陈江平书记致辞

 c4b7c246e532922f3f7842208237123.jpg

 新书揭幕仪式

 

有差距,需要追


“差距”,是本次发布会中,大家讨论的关键词。无论是高校科研转化工作者、还是企业创始人、投资人都表示,中国的医疗创新创业“有差距,需要追”。陈江平书记谈到,这也是他常年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工创新的主要动机。

 

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转化才刚刚开始,尤其是在医疗科技创新转化领域,突出的高校并不多。陈江平书记表示,国外投资公司的资金超过2/3的比例分布在医疗科技领域,同时,高校出让专利也集中在生命科学领域。对标国际,国内对医疗创新转化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医工创新除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外,对学校学科发展和布局也有很多帮助。

 

但医疗科技创新转化的挑战在于原始创新项目流程多、门槛高、周期长。医疗科技创新转化依靠高学历人才输出创新项目,他们使用大量、先进的设施设备,来完成早期实验。这就注定了医疗科技创新转化前期需要投入大额经费。当一个创新性技术出现,市场难以判断其可行性,再加上医疗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周期长,与基金投资周期不匹配,就造成了国内医疗科技创新转化普遍困难的现象。

 

除此之外,医学生培养制度不同也导致了国内外医疗科技转化差距。美国更偏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医学生需先学习工程学再学习医学知识,而中国的医学生培养更注重临床治疗。即使在工作后,中国医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临床工作占据,很难独自完成创新转化。

 

北极光创投的程征捷博士先以一个医学生和医生的身份看中美之间最大区别在于教育体制。美国的医学教育是复合型人才教育,医生既懂医学知识,又懂工程知识,他们在创新发现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后又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程征捷博士表示,目前市面上医疗器械的挑战在于产品同质化。打破同质化的关键在于创始人和创始团队是否具有有完整的产品思维。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医工创新,还需要走出自己的路。

 

金字塔原理


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金字塔的形态。陈江平书记认为,扩大底层基数的关键是做好基础研究。

 

“首先要把基数做大,参与的人多了,产生的想法也多了,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创业,经过中间筛选,有市场价值的项目才能被转化。”陈江平书记在采访中特别谈到。

 

在基础科研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始终为科研人员提供长期、充足的研究条件。202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最新发布了一批自主创新研究计划,包括“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和“交大2030”计划,遴选出26名科学家进入“基础研究特区”,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

 

高校作为创新源头,其职责还在于面向社会,筛选出具有市场价值的基础研究进行转化。陈江平书记透露,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共有32家正式备案的转化公司。这背后需要资本和政府的支持。“资本提供资金,而政府需要推动体系建设和搭建平台。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商务拓展部主管孙锴同样谈到了Biobay产业园的一些经验。在Biobay产业园中,引进了一批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家和科学家,而Biobay中产业要素的布局也都是围绕着创新产品来展开,包括资金、人员、政策。产业园作为医疗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地,不仅提供空间、服务和资金,还是企业发展的参与者,参加公司会议和行业沙龙。

 

在这一点上,上海交通大学同样做了一些尝试。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外有一座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大零号湾,便是其中一例。大零号湾是由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三方共建的孵化器平台,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科技资源,企业的产业服务、资本配置,闵行区人民政府的环境打造政策协调,打造创新创业全产业链的孵化服务,吸引和凝聚国内外高校创新人才、产业创新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入驻创业。

 

据了解,目前在大零号湾注册的公司已有近千家,其中生物医疗企业占总数的20%左右。

 

挑战——任重道远


政府的投入和高校的创新输出,是医疗创新创业是必然、也是必须。即便是在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产业界和投资界依然给予了医疗创新不一样的关注,医疗创新创业也依然热闹。

 

但热闹之外,我们有哪些挑战呢?

 

这是睿熙创新合伙人、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医疗投融资负责人程思在现场圆桌会议上提出疑问。

 

image.png 圆桌会议现场

 

国泰君安创新投资医疗健康投资部负责人黄平从投资层面的三个常态来分析了当前医疗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

 

第一个常态是投资回报率不高。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有很多医疗创新企业在港交所和科创板上市,但从销售收入的角度来看,很少有企业为投资人带来非常大的汇报。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创新公司在解决临床需求和产业落地的突破还不够。

 

第二个则是创新企业的同质化问题。行业内大量的初创公司聚焦同一创新点或者同一类产品发力,尽管一时间显得该领域十分火爆,但技术却缺少原创性。即使产品上市,其销售商业化也走不通。长此以往,投资人也在千篇一律的项目中感到疲倦,导致投资人热情降低。

 

第三个常态是投资创新度与风险的承受能力。高度创新业常常与高风险同行,当投资人挖掘到具有潜力的水下项目时,除了项目本身的创新,他也必须考虑投入的时间周期和市场环境。而当投资风险系数高,投资人是否有魄力发掘原始创新,力排众难。

 

在这一层面上,或许挑战的根源是技术与产品本身。这也意味着医疗创新创业并不是简单的发现创新和转化创新,还需要对创新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产品市场有着清晰的认知。

 

上海瀚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璞则认为,在何处创新很重要。具体而言,产品的立项需要考虑三个关键点。即现有技术能否制造出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内能否进入医院或者医保;在临床上,该产品是否真正被需要。在满足被需要、有支付方的前提下,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才能寻找到落脚点。

 

对于此,光辉医疗创始人邓径辉也强调:“寻找真正的临床需求,是做好产品定位的关键。”除此之外,他还谈到最近30年,中国的研发主要围绕着模仿和复制展开,所以研发团队不需要去做大量的前期实验。这或许能支撑一批企业上市,但当碰到临床问题时,企业就难以解决。

 

“国际化”,这是芯原股份董事长戴伟民的答案。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芯原股份,688521)被业内称作“中国半导体IP第一股”,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而提出国际化,则是戴伟民在逆全球化的国际化背景下,指出国内部分企业主动脱钩的错误。他认为,在生物医药领域,许多材料和设施设备还依赖进口。

 

从创新产品的市场出发,微创医疗新兴医学科技知行讲习所专业教育总监陈宝麟谈到,国内市场的增长受限于医保和支付方式,保险还没有正向补充医疗行业。在中国,患者的支付方式主要以医保为主,医保的体量就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大小,而国外患者还可选择商保的支付方式。

 

而回归医疗创新项目本身,它的研发与投资都是一项长线性项目,这需要市场、政府和投资人给予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帮助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完成原始创新,推出真正具有市场壁垒的产品。

 

后记


在活动间隔,会场已然变成了新书签售会,即便这些编者早熟知书中的内容,但是他们每个人都还是将新书好好收藏。一本不到500页的书,包含了科研界、产业界、投资界对医疗科技创新与创业的盼望和期许。我也在队伍的末尾,拿到了钱大宏教授的签名。

 

image.png 钱大宏教授新书签名

 

回忆编写这本书的契机和初衷,陈江平书记和钱大宏教授都谈到了去斯坦福大学Biodesign中心访问的那段时光。他们说,斯坦福大学的Biodesign拥有从医疗需求发现和筛选,到解决方案的发现和筛选,到解决方案的法规、知识产权、市场定位、财务分析等全方位全流程的方法学,这套方法学非常系统和实用。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智能医疗与创新》课程,并采用了斯坦福大学的Biodesign模式。

 

但在上课和培训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中国国情不能完全套用斯坦福大学的Biodesign教材。第一是因为Biodesign还是以美国的医疗系统为主,包括FDA的详细介绍,案例的分享等;第二是Biodesign的书是2015年出版,近十多年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在医疗的应用案例里面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于是,从2021年开始,两位心中就酝酿了一个想法——写一本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科技创新创业指南,邀请在医疗、科技、投资、产品开发、市场销售、法规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资深人士参与编写,来帮助引导创新创业者对转化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助力其做出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商业计划。

 

但正如医疗垂直孵化器百创汇的创始人、比邻星创投合伙人李喆所说,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光有一本教材还不够。医疗科技转化是一个金字塔,也是个生态圈。整个医疗产业在交流,在追赶,也在突破。路很漫长,前景很大,亦不忘初心。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沈宇婷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沈宇婷

共发表文章156篇

最近内容
  • 投资向下,科转向上

    2024-04-29

  • 北医一院,新增一项类器官专利公开

    2024-04-24

  • 深圳先进院,公开一项水凝胶微针专利

    2024-04-22

上一篇

专访西浦药学院院长王牧:既是科学家又是摩托车手是怎样一种体验

2023-08-28
下一篇

通过手环刺激神经控制血压,这家“海归创业”的公司为高血压治疗提供穿戴化新方案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