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当我们谈论交叉人才团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者: 施懿 2023-09-27 15:45

在采访中,橙果局频频听见有团队说“我们需要交叉人才。”,亦或者介绍道:“我们是个交叉人才的团队。”

 

这是必然的。随着社会科技水平整体进步,医疗界的创新不再是单一学科的自我摸索,而是多学科融合的结果,交叉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培养一个同时掌握两项或更多“大跨度”技能的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有医学背景的科研人员想要让成果落地,合作伙伴尤为关键。

 

一次“创新100人”采访中,橙果局结识了一位临床医生。他对成果转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缺乏工科知识,成果一直难以落地。他尝试了各种办法结识工科团队,最后发现,临床医生和工科团队在交流中也存在着壁垒。他向橙果局讲述了他寻找“工科搭子”路上的所见所闻,以下是他的自述。

 

一、为什么我难成为交叉人才?


先谈我的遗憾:为何没成为具有交叉能力的人才。

 

从2016年起,我国就在高校层面大力支持发展交叉学科,以期培养出具有交叉专业能力以及眼光的创新型人才。各大高校酝酿准备至2020年,相关专业才初见雏形,并开始招生。

 

从年龄来看,我读书的时候并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另外,从专业方向来看,不一定开设的交叉学科能够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其主要原因则是高校设立专业和市场需求的落脚点不同。

 

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解释了这一现象:“高校设置专业是以学科建设为标准,但市场需求是顺势而变的。”

 

在时间上,高校设置交叉专业也追不上市场需求。要设立起一门新的专业,需要通过学院、学校甚至各级教育部的审批,还需要培养或招聘相关领域的师资,布局相关教学方案等。做完所有的准备大概也需要2-3年的时间。此外,要让一门学科完全发展起来,还有4、5年的摸索期。言而总之,要发展一门新学科,从前期准备到能成熟运作至少需要10年时间。

 

也许对于学术界而言,10年并非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但对于产业界来说,10年甚至能横跨小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风口自然也变化了不知道多少轮了。

 

除了在高校学习交叉知识以外,我也遇见过“自学成才”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同仁。只是对于我这样的临床医生来说颇具难度。

 

在硕士阶段,选择学硕的同学还能继续“泡”在实验室里,但像我这样选择未来进入临床的,则要进入医院学习,在各个科室轮转继续临床技能的锻炼。这一阶段很难有机会将另一门大跨度学科学到精通,更别说毕业进入临床工作后了。

 

并且在我读书期间一直秉持着: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只是锦上添花,掌握治病救人的能力才最重要的想法。或许这也是我为什么没能成为交叉人才的主要原因。

 

但工作后我才发现,进入临床的医生却是最容易接触并发现一线的痛点的,往往其创新想法更能符合市场需求。想法与现实的矛盾,进而演化出了对交叉团队的需求。

 

二、“我”有能解决临床痛点的灵感,该如何找到“工科搭子”?


当我的科研想法初见雏形时,我非常激动,但很快又冷静了——我去哪儿找工科团队将它做出来呢?

 

好在院内经常举办技术转移培训以及路演活动,通过官方搭建起对外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进而吸引到潜在的合作对象。

 

我成为了转化活动的常客,但也不是每一次活动都能参加。毕竟我更多的精力还需放在医疗工作中,做转化的时间只能从“手指缝”里挤出。另外,有时候活动时间和我的看诊、手术时间冲突了,或者有其他见学活动,我都得优先安排其他活动。所以院内组织的转化活动,我一个月能参加上一次已经很不错了。

 

在活动现场,我发现来的往往都是年轻医生。我曾和转移处的小张聊过这个话题,她说:“通常资历深的科研人员时间安排太满,很少能有空参加,或者就是让自己课题组的学生参加。”

 

除了办活动,转移处也会将我们的成果收集起来,遇到合适的企业便给我们做推荐。我身边也有同事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合作团队,但我还是“难觅知音”。

 

有时候企业是想合作开发,有时候则是想让我将成果转让出去。如果转让成果我也有我的顾虑:转让成果的过程中,会牵涉国有资产流失、所有权归属、科研院校经费使用等问题,其间需要的牵涉的市场知识不是我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吃透的。

 

另外,有经验的同事告诉“有时候企业收购科研成果,仅是为了给企业产品的专利让路,并不是为了开发。”项目转让后由企业全权负责开发和市场化。成果何时开发,通过什么技术手段开发,如何推进市场化都不受我控制。这种方式的转让也偏离我最初的设想。

 

一次转化活动中,我和一位投资人聊了起来。他对我的项目很感兴趣,但因为没有实物,所以我们未能进入更深的讨论。我曾在橙果局的文章《投转化的投资人,正在“已读不回”中寻找未来》中了解过VC投资的全过程。投早、投小的VC通常要观察一个项目2-3年才考虑是否出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风口在变,新的技术也在涌现,最终是否能达成合作都是未知数。而要在达成合作后,VC才会提供一些实质性的投后服务。

 

因此,我虽然理解这位投资人没有继续联系的做法,但也加深了我寻找“工科搭子”的念头。一位有医工合作经验的朋友告诉我:“有专门针对医工合作的孵化器,或许能解决我的问题。”我想,这或许是一条新的出路。

 

当我刚开始了解孵化器时,发现现在的孵化器已和我想象中不一样了。最初,大多数孵化平台是所有赛道“通吃”,只要具有转化前景,有落地潜力的项目都有被孵化的可能。随着孵化平台数量的增加,平台们也走迎来了“小、精、尖”的转型

 

而现在我发现有好多专门针对医工转化项目、专注项目申报等精细化的孵化服务,几乎考虑到了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

 

我曾到一家专注医工转化的孵化器参观,刚进园区便看见好几座大厂房,工作人员说这是他们的车间,可以帮科研人员制造样机。

 

后来我才了解到在生产出样机后,科研项目才能进行注册送检、注册申报等环节。但孵化平台并不能一直陪伴我走入市场。因为要正在步入市场,需要打造完整的供应链,以及专业生产线。然而产品生产线各不相同,打造一条新生产线的成本非常高,孵化平台很难承担。

 

但我认为也不错,毕竟拿着“实物”找合作,成功率将大幅提高。

 

三、找到“搭子”后,我们如何交流?


有一次和几个老同学聊天,一位现在在医学院当老师的朋友讲到他的项目也卡在了医工合作环节。一听到医工合作,我立马“竖”起耳朵。他比我幸运,学校里刚好有一位工科老师的团队能和他的项目相匹配。在学校的“牵线搭桥”下,他俩的项目组开始了合作。

 

“这不是很好吗?都合作上了。”“你不知道,困难的地方才刚刚开始。”

 

我这位朋友说:“和工科团队交流可费劲了。”因为工科与医学之间的跨度不仅是专业知识层面的,还有思维方式上的。

 

他在设计器械时,角度与眼光是从临床方向出发的。宽度、长度甚至是材料的考虑都是从便于临床使用入手。但工科团队需要考虑制造的可行性,以及技术的可操作性,更有甚者还需考虑流水线生产的可操作性。因此,双方经常为“1cm”的事争执不休。

 

听到这,我不禁笑了出来,心想:还好你只是做器械,要是是做药物开发,双方的专业术语都没法交流。但我又担忧起来,如果之后我找到了“工科搭子”,我又该如何听懂他们的语言呢?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的去了解一些跨领域知识,学习从工科操作性的角度思考项目,尽可能寻找到“医工两全”的方案。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家脑疾病诊疗企业的CEO分享了他的经验:“因为我本身就有工科和医学背景,我负责科研时会给两个团队自动匹配相应的工作,同时我也充当着‘翻译’的角色。”

 

这给了我启发。后来我“深扒”了几家由科研人员创办的企业,特别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初创企业,发现他们的CEO很多都有交叉学科支持,或者就是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联合创业。

 

另外,有些企业会招聘“产品经理”,负责部门间需求交流。这位产品经理可能并不一定是对医学和工科都非常精通,但会对双方的诉求以及思考路径更清晰。简单来说,就是能将双方的专业语言翻译成对方能读懂的技术需求,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双方的沟通问题。

 

因此我想,在找到合适的“工科搭子”后,我也可以在团队中设定一位“翻译官”以便解决交流问题。

 

回顾我为医工转化做过的努力,可以发现无论是院方,还是社会都为加强医工转化提供了路径。虽然医工合作在医疗创新领域已是屡见不鲜,但临床科研人员难觅“工科知音”的声音仍然存在。

 

在我看来,一方面,技术转移中心仍需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以期扫除更多优秀项目的转化困境。另一方面,我们科研人员也需将“跨专业”的学习心态贯彻到底。未来的医学科学必将伴随医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而向前发展,发挥交叉人才长处,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施懿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施懿

共发表文章139篇

最近内容
  • 这届医工结合,没点“AI”很难上场

    2 天前

  • 湘雅医院,一项肠道支架专利公开!

    2 天前

  • “扎手”的脑机接口,“冷静期”的投资人

    2024-05-14

上一篇

剑桥大学创新转化:54年,从漠不关心到全情投入

2023-09-27
下一篇

坚定前行,破局新生 | 北医&光华医疗项目三期领军者集结中!10月重磅开启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