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当医疗遇上全球化,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作者: 经纬 2023-10-30 10:18

2023年10月22日,由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指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中欧医疗健康产业国际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周的系列活动之一,以“中国深度促融合·全球广度领创新”为主题,集聚超30位政、产、学、临研、投资界嘉宾,通过多场主题演讲和圆桌论坛,分享前沿研究、实践案例与创新思考,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先锋力量,共探全球医疗健康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共促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快速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本次论坛共设置三大板块,分别是“中欧视野”“中欧创新”“中欧行动”,同时也邀请多位中欧校友参与,包括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李永忠等在内,他们以不同视角,讲述了中国医疗产业在过去三十年的激荡变革,同时也阐明了中国医疗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

 

基于此,动脉网将论坛核心观点进行了集中提炼和整理,希望能给从业者带来一些思考和价值。


01

全球化数字趋势下,医疗行业的机会在哪?


近年来,“出海”开始成为整个医疗行业的热门话题,被创业者和投资人反复提及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即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以及国产相关技术和产品愈发成熟,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整体正处于大规模扩张阶段,而还未被深度挖掘的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医疗产业群雄逐鹿的第二战场。

 

这必然是医疗行业又一次的巨大机遇,同时也是医疗行业隐藏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在另一面,“出海”的挑战也同样存在,比如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适应和平衡海外市场等等。


image.png


为此,透过论坛“中欧视野”板块,动脉网提炼了以下三个核心观点:

 

第一就是正确看待出海趋势和逻辑。在过去,我国医疗领域的“出海”主要是靠廉价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的红利,但现在,“出海”已经从1.0过渡到2.0,出口的是更高质量的技术和产品,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第二就是对海外市场要有准确认知。“出海”即意味着要走向一个全新的经商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把中国文化当作单一模板,要根据出海当地地方特色定制针对性的策略,比如政策审批、市场渠道搭建等等,都要量体裁衣。而在这之前,都需要企业有对新市场环境强大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第三就是理性制定出海策略,合理布局。“出海”就代表着要开拓新的市场,这必定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精力,因此要提前做好规划和布局,坚守长期发展策略,避免因小失大。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三原则”,即保证会计和商业活动的真实性;投资未来,但绝不过度投资;严格运营,不断提升经营效率和效能。

 

具体而言,在整体策略方面,要尽可能地“抱团取暖”,这样更有利于在当地快速形成市场影响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势单力薄很容易被埋没。当然,在“出海”的具体产品和市场拓展上,也要保持差异性,形成鲜明特色,能够在当地产业链中站稳脚跟。

 

而在并购环节,更应该保持理性。并购是所有经营活动中风险最大的,尤以跨国并购为甚。并购时,要熟悉和尊重国际化的游戏规则,要具备快速的资金筹措能力,要保持与国内相关部门的有效沟通。完成并购后也不能疏忽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信任、利益驱动机制的制定、共同目标的设定、团队与工作机制的协同、以及具体项目落地的协同。

 

整体而言,在当前大国竞争的格局下,中国势必会向健康科技强国和产业强国迈进,而这就代表着“出海”一定会是未来我国医疗产业非常重要的关键性战略,但如何“出海”,还需要保持更多理性。


02

当中国创新与全球化碰撞,风口在哪儿?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行业逐渐走向深水区,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在逐步扩大,并且已逐渐由以市场为导向回归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从全面的仿制过渡到全面的创新。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我国医疗创新进程较晚,现阶段在创新方面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比如在0到1阶段,核心痛点就是研发投入力度和创新力不够。众所周知,转化的前提是从0到1,而要跨越0到1这个阶段,就意味着要有基础研究平台,去推动研究进行,同时也要真正聚焦医疗领域的科学问题,并以此产生科研成果。

 

但从目前来看,相比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在医药领域的真正投入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没有足够多的技术研究型人才和相关科研平台和体系建设并不完整,因此造成我们很难在医疗领域创造出真正具有创新力的前沿性产品。


image.png


第二点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在过去,研究人员更热衷于把“钱”变成“纸”,即拿研发经费去做研究项目,并最终以论文形式产出。而现在,随着整个医疗行业的根本性变化,转化的定义逐渐变成了把“纸”变成“钱”,但如何顺利完成这一过程,还需要一连串的体系和框架作支撑,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特别成熟的方案,大家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第三点是无法将创新链条的各个参与方有效串联起来。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从0到1,1到10,10到100甚至到1000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不同角色的人参与,比如在早期研发阶段,需要科研人员;在中后期,又需要企业、政府和投资机构,来为研发做支撑。

 

但在很多时候,他们都处于割裂状态,并没有很好的形成一个完整链条,这就会造成成果转化的路径不明确,研发成果可能并不具备转化价值;而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可能并不会意识到早期研发的重要性,因此也不具备推动早期成果转化的核心能力,这会使得大量早期成果被淹没在市场中,错过了转化良机。

 

那么要如何改变呢?

 

首先是要成立独立部门,即成果转化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其次是改进责权利的平衡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及团队有条件的享有转化收益,并给其最大限度的自由操作空间。然后是改进科技人员考核的评价机制,不以论文为唯一指标,而且要以具体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和转化前景作为核心参考。

 

最后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创新市场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且灵活的创新转化机制,以政府为纽带,牵引科研机构、企业及投资机构进行高效链接,共同关注医疗领域的早期创新,并共同推动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医学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回报收益周期长的特点,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太多的未知,很多创新药的投入最后就是没有产出,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可能永远走不完,不过这恰恰是当前行业整体关注创新转化的原因所在,就是要不断探索,要形成一个焦点,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03
以中欧为基底,找寻医疗产业的“中国样板”


在论坛上,多位中欧校友以自身企业和所处行业为基底,阐述了其发展逻辑,展示了其在过去对于整个医疗行业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以及重点梳理了在新的市场格局下诞生的新的困惑。

 

作为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医疗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枢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在未来培养更多医疗领域的关键性人才,并推动中国企业与海外市场保持深度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经纬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经纬

共发表文章7篇

最近内容
  • “聚数字势能 造创新极核” 第六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2023-12-28

  • “聚数字势能 造创新极核” 第六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产业发展大会诚邀数字健康合作伙伴共话产业未来

    2023-12-25

  • 当医疗遇上全球化,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2023-10-30

上一篇

第一届整形外科创新转化大赛圆满落幕,科技成果转化与生态共建引领未来

2023-10-30
下一篇

春山可望:2023未来医疗健康股权投资论坛议程首公布!

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