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技术涌现下的中国原研爆发临界点

作者: 张海洋 2023-12-20 16:23

过去数年,中国原研一直是包括医疗在内的各行业上游研发的主流叙事。在内因外因的双重催化下,研发与市场双向奔赴,在互惠的默契中寻找着最优解。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着本身的发展规律。多年“解决卡脖子”和“国产替代”口号下的底层科研技术正在以自身最快但肉眼不可观察的速度在行业中实现落地。


今年年中公布的最新Nature指数排名中,中国首次跃升至世界第一。


在质与量上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海量文章如同深深扎根于土壤内的庞大根系,让爆盆般的技术涌现、开枝散叶成为必然。


1技术涌现推动中国原研


所谓技术涌现,是指在科技领域中新技术或新理念突然出现并迅速发展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科技创新、发明或者思想的合集,导致了新的科技趋势或变革。技术涌现可能源于对现有问题的新思考、技术突破、跨学科的合作等各种因素。


2023年的未来医疗科技大会上,我们可以肉眼观测到技术涌现在中国带来的变化。


技术涌现的特点之一是其突然性,近期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数字技术论坛中重点讨论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的LLM大语言模型。技术涌现往往在长期悄然的积累后,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和规模出现。数据和算力的叠加积累让大语言模型迅速爆发成为民用级别技术,以非凡的速度给包括医疗在内的多个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跨学科性则是技术涌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现象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本次大会上,我们在智能制造与材料论坛中直观的看到了材料、自动化、影像、航天与力学等多学科在医疗科技中的交叉融合。这些交叉早已不是实验室中的原型样机,而是实打实可以应用的产品。


技术涌现可以是多领域融合的果,也可以是多领域爆发的因。作为目前临床中多项应用的前提与底层技术,基因测序前沿技术的创新也让遗传病检测、肿瘤液体活检、伴随诊断POCT等有了全新的想象力。


本次大会可以说是技术涌现在多方加持下推进中国原研创新的一次集中体现。


2数字技术与时间的极限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s (GPT) 的首个版本于5年前公布,并于近1年凭借版本更迭和巨量的数据积累迅速爆发,成为了技术涌现在近期的典型案例。而GPT技术所代表的生成式AI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新技术在医疗中的多元化尝试及探索成为了短期内行业的共识与方向。


在“数字技术新未来”章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国家学术发明院院士周少华讨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的碰撞。


周少华.jpg


周教授以AIGC作为一个影子,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其出色的自然图像生成能力,强大的创造力和涌现能力。周教授认为AIGC在视觉内容上的强大能力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是一个可以将这种能力转移到医学影像领域的探索。


周教授介绍到,AI有两种进行循证影像的范式,包括恢复和影像合成。后者听起来虽然像是天方夜谭,但他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通过计算手段来生成难以获取的实体影像,让患者的数据得以穿越时空并为当今服务,似乎是属于理工科独有的浪漫。


其实不仅仅是影像,我们可以细数一下大语言模型和AI在医疗领域的主要应用:文献、病例解读生成;医疗服务信息化;药物小分子结构预测等。我们会发现,这些应用能够或逐渐能够在临床中加以应用一方面来自于算法的进步,但更主要的前提是巨量的数据积累对于算法的训练以及成规模的硬件堆叠。


数字技术的迭代让时间不再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3让材料通过仿生突破想象极限


多学科的融合促成了新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广泛运用。各类耗材与器械的研发让患者能够以全新的方式获益。当研发出全新材料分子机构日趋充满挑战性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已有技术的性能极限成为了部分赛道的新趋势。这点可以从清华大学张明君教授的分享中窥得一二。


在大会主论坛的最后一个章节,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君分享了微纳米机器人在药物递送及脑机接口应用的最新研究。


张明君.jpg


从生物药类传统口服递送方式的三大障碍(生物化学障碍、物理层障碍、化学层障碍)为引子,张明君开始展开他以仿生思想为辅助的微纳米机器人开发设计。


首先,是具有直接给药、 无痛依从性好、药物通用性好优势的胃肠壁微针给药装置。作为清华的传统强项,微纳修饰有效的保障了机器人上的微针可以借用肠道蠕动的收缩来作为驱动力,有效的让药物透过微针扎进小肠。


而在脑机接口中,微创和仿生的思想依然被张明军贯彻下去。团队制作的微丝电极除了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另一个特点便是仿昆虫的扇形展开和十字形展开。


张明君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材料学、药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最前沿成果在医疗科技中的交叉融合。


演讲临近收尾时,张明君似乎非常不舍得用一些客套话来占据宝贵的时间,反而是快速的罗列了一些在场同行或许会感兴趣的Science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进展,一遍遍的用“非常有意思”来分享着这些行业新事物。


4全维度寻找基因测序前沿技术极限


而与此同时,在隔壁房间进行的基因测序前沿技术讨论也呈现出同样的态势。


在中国生命科学最能卷的测序赛道里,从业者们已经开始用原创的技术路径来拓宽赛道边界,并讲经验与产品放大至全球范围。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超级细胞所所长、单细胞组学首席科学家、杭州华大生命科学院院长刘龙奇从发育过程、器官结构解析、物种演化、疾病探索等四个角度拓展了时空组学的概念。他的分享立时抓住了现场从事测序行业的同仁们的注意力。


刘龙奇.jpg


这份注意力一直保持,带领观众听完行业内数个包括液态活检技术在肿瘤早筛中的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的研发现状、tNGS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等最新进展的分享。


遥想数年前的相关行业会议中,部分业内公司还是在分享一些工程样机的最新进展,而行业的态度似乎仍然以观望居多。但在今天的大会上,我们看到了被全行业期待,可以影响全球产业的丰富原研产品线。


当我们跳出参考海外创新方向的循环,我们发现我们的原研产品放之全球都是能打的。


5墙外开花墙内香


大会转至第二天,西安交通大学基因与细胞治疗研究院院长、传奇生物创始人、湾岛细胞科技创始人兼CEO范晓虎,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原研产品可以有的自信心和正向回报。


范晓虎.jpg


范晓虎博士是应用免疫学与免疫细胞治疗的全球领军人物。作为传奇生物的联创,范博士以极高的效率组建了研发团队并开发了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药物西达基奥仑赛。2022年2月,西达基奥仑赛通过美国FDA批准上市,并陆续在欧盟和日本上市。范博士在行业内有着敢打敢拼,破釜沉舟的印象,而这次分享也是如此。


在应用端,范博士认为正是因为大家看到了基因治疗在未来的机会,才有了生物技术公司和医院进之间进行的频繁探索,针对实体瘤、肿瘤微环境等研究的努力才应运而生,CAR-T也从血液瘤扩展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


范晓虎2.jpg


在销售端,范博士的结论也非常的明确:“出海是必选项。”并开诚布公的分享了传奇生物在过往进十年中积累的经验。


其实不止西达基奥仑赛,过去几年,从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到PD-1替雷利珠单抗,这些本土选手的成功突围在创造出应得的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在鼓舞着国内行业人员,增强着我们对中国原研产品全球竞争力的自信心。


6中国原研的内力与外力


两天的会议虽然时间短暂,但其中的一些感受确是十分明显。


从所有参会人员的状态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产业端、科研端、临床端、政府端这四方,是在默契的朝着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如果是技术涌现是中国原研的内力,那这部分多方的融合与扭力则是隐形的外部推动力。


科研依然在有机的转化向产业,产业也在反向推动科研的方向。企业也在创新的进行产品的研发,技术的创新,做出更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政府在不失一如既往稳重的前提下,也在释放出对早期企业在政策、配套、中式等板块的能量。临床上我们则看到大量医生带着自己的成果以一个更理性的预期与企业展开合作。这点,我们可以从到场投资人对于临床医生和合作项目的追逐来侧面印证。


相较于数年前部分行业极其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问题,本次会议上各家公司的呈现则是百花齐放。或许是本土竞争环境加剧了企业走向全球的紧迫性,同质化竞争的内卷套路已经变得不再适用。这里企业的发展与研发方向不仅仅来自于感性的口号,更是催发于理性的商业竞争逻辑。


多方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力交错施加,推动各自向着注定的方向有机发展,而本大会就仿佛轻轻按下暂停键,让我们能跳出不易感知的长周期时间线,去一窥这一帧画面里中国原研创新爆发临界的奇点时刻。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张海洋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张海洋

共发表文章47篇

最近内容
  • 盛景x诺唯赞发布「盛赞创新产业孵化培育平台」,打造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引擎

    2024-04-29

  • “身处浪尖,方能向前”,北大人民医院研究型病房创新启示录

    2024-04-29

  • 2024全国智慧医保大赛正式启动,重庆提供数据及落地等全面支持

    2024-04-24

上一篇

投一赔十,科转险模式成立吗?

2023-12-20
下一篇

基因治疗老牌企业之困:临床遭市场质疑,市值仅剩3.17亿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