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驯鹿、北恒、奥罗、行诚、翌圣、乐纯齐聚,聊聊创新药CMC的“风险三角”

作者: 李秋萩 2024-02-20 11:05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行的更远。”

 

1月23日下午,由HIEA、行诚生物、翌圣生物、乐纯生物、香港奥星集团、云舟生物、灵赋生物、丹纳赫生命科学、君联资本联合主办,动脉新医药承办的【不用卷,行更远】 CGT产业升级系列·园区行活动第三站,来到了南京生物医药谷。

 

本次活动由一批专注于CGT产业链的优秀企业携手发起,同时也邀请到了甲方药企代表,共话CGT领域CMC关键点及方案。甲方企业提到,更稳、更快、更省是核心诉求。供应链企业则认为,他们可以帮助甲方企业更稳、更快、更省,那么二者之间的需求和服务是否真正匹配呢?

 

驯鹿生物质量负责人黄义钧、北恒生物CEO任江涛、奥罗生物总经理孙世超、行诚生物质粒上游工艺和生产负责人曹成浩、翌圣生物大客户总监谭国胜、乐纯生物BioService负责人兼康晟生物CTO袁军,在刘肖博士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共同寻找可帮助创新企业平稳、快速、高性价比地从IND到BLA的服务方案。

 

动脉新医药整理了圆桌讨论内容,如下:

 

甲方:“求稳”是核心,出海工艺转移或为新的机遇


孙世超:我是来自南京奥罗的孙世超。南京奥罗是一家专业从事mRNA疫苗研发到生产的企业,成立于2020年底,由远大医药和比利时eTheRNA联合成立的一家公司。作为一家mRNA科技型企业,最关键的一点是质量、合规和价值,尤其是对现阶段的开发需求来讲,我更注意这三点。

 

刘肖:听起来,质量就是稳,供应链也是稳。价值是省,对速度其实要求没有那么高是吗?

 

孙世超:对于我们这类早期开发阶段公司,速度其实是相对的。速度当然很重要——大家都想成为TOP 3甚至TOP 1。但放到整个产品的开发周期上来讲,药物研发其实是马拉松式的过程。尤其是像国内生物中小公司或传统企业出来的公司就会求稳。不光是产品质量的“稳”,公司发展也要追求“稳”,要求大而不倒。

 

任江涛:我是北恒生物的总裁和首席科学官任江涛。北恒主要是做通用型CAR-T细胞的,我们的目标是降低细胞治疗的生产成本。就CAR-T细胞制备工艺而言,现在已经有一些针对自体细胞的自动化和封闭设备来降低生产风险,但通用型细胞治疗目前没有特别多合适的设备,相应的耗材也是比较缺乏的,我们也与厂商开发过一些适合通用型细胞生产的设备。当然,现在国内的设备开发相比我们2018年刚开始的时候有了进步,但毕竟发展的时间还是比较短,很多诉求还没有跟上。

 

另外,大家知道细胞治疗行业在中国的商业化是有些局限的,许多企业都想着去海外开拓市场,那就会涉及到生产的转移,也就需要在海外有相对应的仪器、设备、耗材以及对应的供应链体系,这一点对国内的制造企业来讲会有些挑战。从原材料上来讲,如果是自体CAR-T,是需要在国外生产的。通用型细胞治疗可以在国内采集外籍供者的细胞,但会涉及到一些硬性要求,比如是否符合FDA的审查要求,包括供者的健康筛选,对实验室和检测的规定等等。

 

综合来看,我们会思考,目前的设备耗材是不是满足把自体或通用的工艺承接过去的条件,如果国内的仪器耗材供应商拥有完善的出海供应链,提升工艺适应性,这样在工艺转移时会相对便捷。这也是目前甲方企业在国内做工艺开发考虑的重要环节。

 

黄义钧:我是驯鹿生物黄义钧。驯鹿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基因细胞治疗的创新型企业,目前第一个产品已经获批上市,对于商业化生产这一块,整个供应链条的稳定是最关键的诉求。就驯鹿自体回输CAR-T细胞来说,从单采到最终回输,整个链条上的工艺、检测都非常复杂,涉及的东西比较多,同时,患者临床治疗要求非常短的回输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稳定的、不出问题的生产和检测工艺,才能够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并在周期内及时供应患者,实现回输。从供应链的角度,对于试剂、耗材,包括一些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也是我们要去考虑的。比如,质粒、病毒等CAR-T产品生产用的关键原材料,驯鹿一开始就采用了自己建立生产端,保证自身的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供应链企业:平衡“稳、快、省”三角背后,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坚持


刘肖:总结一下,处于不同阶段甲方企业的诉求还是一个“稳”字。这与供应链企业提到,可以帮助甲方企业更稳、更快、更省,存在一些差异,供应链企业怎么看这个问题?

 

袁军:确实,有些时候“稳”“快”“省”三个点就像一个三角形,很难去做到完美的取舍。就像我刚才选择的是“快”和“稳”,在研发进度上,我们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研发速度快,跟上市场变化。我们供应链企业其实会花很大的力气去满足客户“快”的需求。因为生物技术发展得很快,飞跃可能就在这一两年之间。比如近两年CGT、干细胞、核药的发展就比以往抗体药的发展要加速得多。

 

但“快”与供应链企业要走的长期主义道路并不冲突,供应链企业的稳定是产业链畅通运行的重要基础。所以,从“快”这个角度,我可能还会做一定的坚持。但“稳”一定不会省去,因为“稳”才是企业最终核心力的表现。

 

谭国胜:“省”是建立在“稳”的基础上。合作的前提是,我们的产品性能可以满足客户研发生产需求。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帮助他们节约一部分经费。比如一些CAR-T上市药物价格很高。如何提高药物的可及性,一是扩大适应症范围,二是降低药物的费用。药物费用涉及到研发成本、生产成本,所有环节上都需要“省”。比如核酸酶,在细胞治疗中成本看着不是很高,但在生产应用中,我们的产品相对进口产品,每年可节约费用在50%以上,省出来的部分甚至可以养一个高级别的研究人才。这就是供应商能给到客户的帮助。

 

孙世超:我完全同意谭总的意见,刚刚讨论的“稳、快、省”就像是一个风险三角,风险不会凭空消失,只是会转移。每个公司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风险的考量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才会说,企业与供应链生态、长期供应链伙伴,处在共同发展的阶段。

 

不牺牲“稳”的前提下,“省”不仅仅是CMC的事


黄义钧:处于不同阶段的客户诉求是不一样的。目前,就像我们的自体CAR-T,与病人接触非常频繁,企业需求实际上就是病人需求的延伸——病人希望能安全、有效治愈疾病,能够快速用药,如果价格能够再便宜一点,那是更好的。对于企业来说,一款药后续有其他的品种上市以后,价格的竞争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企业想法是,既要稳,在不牺牲稳的情况下,还要省,以增加患者可及性。

 

刘肖:虽然难以具体算出到什么程度是“省”,但大家都有一个感觉——要“省”。从供应链角度,“省”包括了国产替代、用更便宜的供应商、还可以通过工艺节省。从药企的角度来看,怎么去看“省”这件事儿?如何去平衡“稳”“快”“省”?

 

任江涛:我觉得CAR-T这类产品本身,虽然产品定价比较高,但本质上还是价格敏感的。所以,工艺很重要,价格也很重要。如果能做到国产替代,大家都会倾向于使用国产替代的物料。只是向国外工艺转移时,有一些关键的设备或者关键的环节会有所影响。但如果成分和原料上不会影响,那大概率是可以实现生产替代的。

 

回到CAR-T的生产,如果仅算制配成本大概是200-300万,可能满足100人份的需求,每个人大概是3万的生产成本,但这仅是生产成本。还需要考虑到很多其他的专利和成本,都会算到最终定价,因此无法用简单成本算出定价。所以我认为,对于通用型CAR-T或基因治疗来说,这还不是一个特别成熟的话题。因为现在还没有哪个通用型细胞治疗真正走到最后阶段。

 

孙世超:“省”可能是一个大势所趋,但肯定不只是节省。刚刚讨论了定价的问题,大家对价格是比较敏感的,但价格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生产成本。价格和成本之间就是利润。当考虑到整个产品最终上市销售的时候,不仅包括整个开发过程成功率的问题、生产成本的问题,还要看产品线、商业模式。因为只有这个产品足够赚钱,大家才会去不断开发它,才会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尤其是对于像CAR-T这种特别创新的产品,处在行业发展前列TOP3的时候,想赚钱真的是蛮难的。当处在第5位到第500位之间,技术价格会下来,生产成本价格也会下来,所有的路径成本都会下来,利润空间就会很大。当你讨论想怎么省钱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开发涉猎的问题。在“省”这个问题我还是想说,风险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曹成浩:我非常喜欢我们行诚生物立军总日常工作中常提到的“以终为始”。对于我们工艺人、CMC而言,以终为始拥有更深层的意义。比如我们在早期工艺和更早期工艺开发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客户非常多的问题——承诺问题、质量问题等等。如果我们站在一个终点去看起点,这麻烦还不够大的时候,把麻烦能够尽可能遏制,这样等CMC长大过程中就不会有大麻烦。因此,作为一家专注于CDMO的公司来讲,我们更倾向于用自有工艺优势,尽可能帮客户实现这三个维度的平衡。

 

刘肖:CMC需要去建立三者的动态平衡关系。如果为了能够去加快速度,可能就要多花钱;如果为了少花钱,有可能就要牺牲质量;如果要质量提升,多一些检测点,有可能会牺牲速度,有可能多花钱。所以,三者之间看起来就是压起了葫芦又起了瓢的过程。

 

刚刚提到“以终为始”。通往成药终点或者商业化终点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走弯路,但走弯路是为了走弯路而走弯路,还因为没有想清楚去走弯路,这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去走弯路,然后迅速回到我的轨道上来。这样是因为我可以站在终点、站在更高的高度、站在上帝视角去看每一步是怎么走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缺乏CMC的人才,CMC又不知道怎么去避开一些坑,也就很难提前做好合规和风险规避。其中的很多问题都会涉及到甲方企业的策略取舍,而甲方企业的策略是由CMC的关注点和选择而界定的。我相信在企业发展或投资的不同阶段,企业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但是,“稳、快、省”是缺一不可的。当我们一味追求快了,一味追求稳了,一味追求省了,都会有其他的问题出现。

 

再引用孙博士的话,“麻烦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移”。过去有不少药企走到了后期,发现CMC并没有设计好,又回头重新去做。规避这样的风险,就需要供应链企业与甲方的直接对话,真正了解需求,双方共同搭建又稳、又快、又省的整体生态。

文章标签 医药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李秋萩

微信:lqq15008979948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再生医学独角兽Orca:手握近3亿美元,核心细胞疗法进入临床Ⅲ期

夏尔巴生物与天辰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合作金额突破5亿元!

从Payload开始做精细化设计,中国的ADC离第一三共还有多远?

行业竞争加剧,传统药店转型的症结如何解?

李秋萩

共发表文章116篇

最近内容
  • 【首发】CartaBio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及产业孵化方

    2024-04-25

  • 2024年BD超60亿美元,共论RNA疗法的穿越周期时刻【第八届未来医疗生态展会】

    2024-04-24

  • 【首发】星赛生物完成战略融资,茅台基金领投

    2024-04-23

上一篇

2024还要拼命扩张,这些创新企业的底气何在?

2024-02-20
下一篇

信达生物宣布IBI311(抗IGF-1R抗体)治疗甲状腺眼病的III期临床研究(RESTORE-1)达成主要终点,计划将递交上市申请

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