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磁共振销量十年首降!设备厂商们被推着转型

作者: 赵泓维 2024-03-19 08:00

近日以来,多家研究机构相继发布了2023年的影像设备销售榜单。政策裹挟下的市场,喜忧参半。

 

去年三月发布的《关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的通知》对影像设备的配置区间进行了重新定位。新的政策导向下,原本3000万元以内的医学装备被移除影像目录,而5000万元以内的医学装备则被纳入普通三级医院的采购清单。这一调整直接推动了64排及以上CT、3.0T及以上MR等高端和超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销量大幅提升,其中512排CT的销量涨幅更是超过了100%,为高端医疗装备市场的快速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市场的热情一直洋溢到了下半年的“医疗反腐”。专项治理下,大多数公立医院采取了审慎态度,中止了部分医疗设备的采购。整个第四季度,高端医疗设备销量下降了约50%,抵消掉配置证政策带来的部分增长。

 

与高端医学装备相反,中低端医学装备市场的销量继续萎缩。一方面,新冠疫情第一年发生的过量采购,64排以下CT、移动DR等中低端影像设备一直处于存量消化阶段。另一方面,当前医院追求神经、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科研与精准诊断,普遍偏好采购高端超高端医学的装备,进一步挤压了中低端市场。

 

不同细分赛道有进有退,但高端设备的增长量抵不过中低端设备的减少量。粗略统计,影像设备的整体销售金额虽维持增势,而最终的总销量还是下降了近10%。

 

值得注意的是,数十年来一直维持销量上升趋势的磁共振,也在2023年首次遭遇滑铁卢。影像设备这一医学装备中的掌上明珠,即将驶入时代的分水岭。

 

万千选择,归于高端制造


单看数据,2023年是“国产替代”高歌猛进的一年。

 

医招采数据显示,联影医疗、GE医疗、西门子医疗霸榜CT销量榜的前三;东软医疗紧随其后,首次超越飞利浦位列第四。万东医疗、明峰医疗、深圳安科的市场份额均实现了不俗的增长,尤其是在60排以下CT的低端赛道,三家企业销售数量均超过了飞利浦,分别拿到了6.27%、4.31%、3.43%份额,逐步接管低端CT市场。

 

磁共振方面,联影医疗销售数量与销售金额均维持第三的位置,东软医疗与万东医疗进步明显。其中,东软医疗凭借1.5T磁共振占据了近12%的市场份额,万东医疗亦得益于这一细分赛道的优异表现,市场份额突破5%。

 

但国内影像设备即将遭遇的分水岭,并非国产厂商与跨国企业之间拉开差距,而是高端制造与非高端制造拉开差距。

 

在东软医疗高级副总裁韩东龙看来,国内中低端影像设备市场的成长性处于低位。64排以下CT与1.5T的磁共振等赛道有太多同质的产品,加之价格战影响,中低端产品的利润已经几经压缩,难以为企业带来突破性的增长,以至于缺乏完整供应链的设备企业逐步退出低端市场。相较之下,高端影像设备差异性大,利润率相对高。相关设备的销售虽因政策短暂受挫,但长期之下的增势不可逆转,能为企业带来足够的想象空间。

 

未来的竞争将进一步集中于高端市场。这个趋势下,企业不得不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端,不具备高端制造能力的企业将逐步失去竞争力,进而更多资源将向头部厂商进行聚集,高端制造企业与非高端制造企业分道扬镳。

 

当下已经初步显现分水之势。韩东龙告诉动脉网:“新的竞争需要可持续成规模的现金流支撑研发,仅仅依靠烧钱的企业已经很难生存于现在的市场。”

 

影像设备需脱离同质,做出差异化


就目前而言,国内绝大多数影像设备企业都有可能在剩下的时间内完成转型。其中,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头部企业拥有健康的现金流,已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营业收入中的高端设备收入占比不断增长,无需畏惧变局;万东医疗、明峰医疗、深圳安科借助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弃下的中低端市场份额实现盈利,也有能力更多精力投入研发,逐步渗入高端市场。近日,深圳安科自主研发的“四百万”像素超高清512层CT 便已获批。

 

这些企业转型的思路集中于客户结构的调整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客户结构的调整已是共识,即将重心放在具备支付能力的三甲医院,围绕精准医疗及科研需求进行高端超高端设备的研发。产品结构调整则需要企业摆脱同质化,实现差异化。譬如,企业可根据科室或者具体病种的需求研发专科设备、专病设备,如做脏器的动态检查,尽可能垂直地契合影像科与临床科室的需求。

 

GE医疗等老一辈跨国企业的的优异表现则从生产的角度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参考。该企业强调完整供应链的重要性,已在国内建造的完整影像制造供应链,使其能够维持低成本的设备制造,进而能够在各个赛道中打赢价格战,应对市场的紧缩与来自竞对的持续冲击。

 

据GE医疗中国CEO张轶昊表示:GE医疗CT、MR等设备的全部核心零部件及组装过程均在中国进行,公司销往全球的CT每三台里就有两台由北京航卫工厂生产;销往全球的核磁每两台就有一台由天津工厂生产。2023年,“深度国产”下的GE医疗拿下195.5亿美元营收,实现6.60%的增长,大中华区营收实现10.05%的增长。

 

还有一些过去主流的策略需要在新时代中重新进行价值评判。联影医疗曾靠核心零部件全面自产自研打破了跨国企业对于国内市场的主导,开启了中国高端制造的市场化之旅,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有匹敌联影医疗的资源。

 

当辰光科技、超群检测等影像核心零部件企业相继IPO,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高端影像设备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业态,允许设备厂商投资合作核心零部件制造商代替自研。因此,设备厂商只需在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等核心零部件中的一种或多种设备构建壁垒,同时保障买来的零部件能与自研的设备系统进行高度匹配,便能以一种更为经济的模式参与竞争。

 

这一形式下,构建完善、高效的高端设备供应链与开创紧密、深度的合作。或许能为影像设备厂商们从成本角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其优先级甚至高过了核心零部件的完全自产自研。

 

此外,智能化技术带来的影像增强与辅助诊疗同样需要企业重点发力。影像后处理拥有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影像增强应用可能成为未来基层医疗更新迭代的主流应用,辅助诊疗则具备重构众多临床科室的能力,可带来新的跨越设备能力的商业模式,携企业跃入新的百亿级市场。

 

出海跨界,大有作为


或许是厌倦了与老对头们长时间的斗智斗勇,或许是警惕于国内市场可能来临的低增长。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尝试于影像设备制造之外进行业务创新。

 

跨界一事,GE医疗可谓行业先驱。坐拥成熟的核医学产业线,GE医疗能够自产诊断药物、核药制备、回旋加速器到PET/CT、SPECT/CT、PET-MR等系列的核医学成像设备,在当下的核药风口上占尽优势。

 

2023年至2024年间,GE医疗也在预后、护理乃至介入方面进行布局,陆续投资了Laza Medical(心脏介入优化)等初创公司;与AirStrip Technologies(患者监测)、Biofourmis(居家护理)等合作,将服务延伸至诊疗的每一个流程。

 

西门子医疗的打法与GE医疗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该企业重压肿瘤、卒中、心血管疾病的“全周期服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体而言,西门子将自有的信息化系统、检测工具与影像设备相结合,打造新的全院级的解决方案,以新的模式打开新的市场。

 

东软医疗坐拥东软系的软件优势,一直在医疗AI方面维持领先地位。而在新场景的开拓上,这家企业选择与中科院合作,开展体外诊断相关的研究,意在进一步丰富诊断环节的布局。

 

联影集团相较之下跨界更远。近日,集团旗下子公司联影微电子的助听器项目宣布入驻“联影小镇”。据悉,该项目致力于中高端助听器定制机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并将通过引入高精度3D打印机等定制机设备对产品进行设计和生产制造,预计该项目年产能可达万台以上。

 

产线扩充外,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企业也在近两年间利用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出口优势加速海外扩张的步伐。

 

2023年第三季度,联影医疗海外市场实现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39.7%,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到13.8%。已有43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其中12款产品通过了MDR认证;43款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东软医疗未登录二级市场,但据韩东龙披露,亦创立了12家海外子公司,产品实现了超过110个国家的落地,装机数量数万台。

 

不止于上述案例,步入转型期的企业们的选择极多,只是需要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策略的定制。越过分水岭,但愿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企业留存下来,创造更多更有效的高端医学装备,惠及海内外市场。


相关赛道 医学影像
文章标签 医疗器械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赵泓维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光学模拟远眺,远像光屏开创者睿视科技掀起“变近为远”的医疗级阅读革新

阿斯利康招募“沙特、拉美出海方向”合作伙伴

【动脉严选新品鉴第36期】芙索特:小树同学智能脊柱监测仪,实现无辐射居家监测

对话宜乐芯张兴鹏:做坚定的单人份发光流式探路者,搭建单人份发光流式生态平台

赵泓维

共发表文章450篇

最近内容
  • 北方最大的医疗产业园,一年做出了650个亿!

    2 天前

  • 医院是应用大模型最好的场景,但不是商业化的最好场景

    2024-04-17

  • “数字人体3.0”发布,数坤科技再度拓宽智能医疗产业边界

    2024-04-16

上一篇

开启自免&过敏检测新纪元,邦器生物推出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

2024-03-19
下一篇

NVIDIA推出NIM微服务,赋能医疗生成式AI应用

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