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4年中国医养及康复医疗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动脉网的小伙伴们 2024-07-09 18:00

一、论坛及报告背景


随着人口结构的演变,我国已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以及配套的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存在巨大的现实需求。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逐步出台政策,着力推动解决养老及医养、康复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作为金融业要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凸显了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国家提出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基本养老服务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推进力度,该等工作都需要金融体系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为积极践行金融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初心,海通证券投行委医疗健康行业组联合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动脉网一道,隆重主办本次养老和康复医疗护理产业发展论坛,并出品了《2024年中国医养及康复医疗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详细阐述了国内医养及康复医疗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报告内容概要


养老产业概述


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15.4%,按照国际通用认定规则,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2.2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叠加少子化、高龄化等问题,既让我过养老行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养老产业孕育了巨大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和产业变迁,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养老模式也经历了深刻变化。传统养老服务主要聚焦于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现如今养老服务愈加注重老年人自主性、尊严、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参与度,致力于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包括健康管理、社交活动及心理支持等。而随着高龄化带来失能老人增加,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在养老场景中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存在脱节,“医养+康复”结合的优质养老服务供给相对不足。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失能人口已超过4,500万,到2030年预计将超过7,700万。对于高龄老人尤其是高龄失能老人,“医养+康复”结合服务模式能够迅速响应紧急医疗需求和疗后康复需求,其发展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但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仅有不到8,000家,占比不到两成,具有医养结合技能的长期护理服务人员亦长期紧缺。因此,将养老与“医养+康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方向。


医养产业发展情况


从国际上来看,医养服务作为重要的养老配套服务,其已发展形成自身的特定模式。美国已形成了以预防、治疗、康复、日常照护以及临终关怀一体衔接为特点的整合式长期护理PACE模式;英国形成了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与地方政府社会服务体系(SSD)共同组成的、从机构与社区照护到综合照护为一体的医养照护体系;日本则以长期介护体系为基础,发展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养相结合的模式。


中国进入老龄化的进程晚于欧洲、日本等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起步自然较晚。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对医养结合理念给予官方认可,众多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虽起步晚,但需求的爆发依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据统计,目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对数达到了8.7万对,2020年我国医养结合市场规模达到5.7万亿元人民币,而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白皮书》的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


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医养结合行业已初步形成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居家和社区4种基础模式,以及以山东省为代表的,机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三大场景18种实践模式。


尽管如此,我国医养行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痛点和不足,如医养分离脱节、行业发展规范和监管体系待完善、医护人才与相关医疗资源配备不足、专业的医养机构数量仍不足且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筹资能力与支付水平有限、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且盈利模式有待探索等。随着全社会逐步认识到医养结合在养老场景中的重要意义,医养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随着需求多样化和技术的进步,AI等智能技术应用、中医等传统医养方式亦将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康复医疗


现代康复医学概念形成始于20世纪初,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现代康复医疗体系,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康复医学发展步入快车道。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康复医疗体系已形成由三级医院康复科、二级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康复中心(门诊)或居家康复组成的三级运行体系,以及涵盖康复材料、康复器械设备、远程康复及信息化服务、康复医院、康复服务机构等多产业融合的链条体系。


其中,上游康复器械设备产业虽已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但整体仍存在中低端产品占比高、高端产品不足问题。而康复医疗服务机构整体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2010年我国康复医院仅268家,人员数量合计18,547人,2021年康复医院已增长至810家,人员数量合计已达到87,507人,均呈现了翻倍式增长。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民营资本在康复医疗的发展过程中贡献了重要力量。2010年,我国公立康复医院有150家,占比55.97%,非公立康复医院有118家,占比44.03%;而在2021年,我国公立康复医院有182家,占比下降到22.47%,非公立康复医院快速增长至628家,占比大幅上升至77.53%。需求增长叠加供给扩张,我国康复医疗产业市场规模水涨船高。据统计,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1,011亿元,有望于2025年达到2,686亿元,整体市场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然而,我国康复医疗行业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行业发展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康复器械设备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行业相对分散,高端产品被外资品牌占据;康复医疗资源供给虽已大幅改善,但仍存在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支付能力和人均支出方面,中国人均康复医疗消费仅约美国的十分之一,医保体系中覆盖的康复类项目仅29项,占比较低,同时商保覆盖率极为有限。上述行业痛点问题制约着我国康复医疗产业的持续良性扩张。


未来,在需求带动和新技术加持下,康复医疗产业发展预计将出现新的趋势。例如,在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AI、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创新技术将为高端康复器械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细胞疗法等新兴技术在抗衰老、受损修复、退行性疾病等领域或将大有可为;康复医疗资源将加速下沉,基层社区康复迎来发展良机……


医养、康复医疗产业发展面临的潜在法律问题浅析


在医养及康复医疗场景中,易产生老年群体权益损害、权益纠纷,支付体系中可能存在医保合规等诸多合规风险。未来,监管部门、市场运营主体、专业法律机构等可在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老人普法宣传、司法救济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积极作为,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政策建议


1、医康养融合发展,互相赋能,提高养老服务效率。政府部门可适度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同时运用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更多投入,统筹推动医康养融合发展。


2、根植于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医养产业发展大局。逐步健全医康养服务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兼顾实际国情及民生需求制定行业标准和指导规范,细化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加强对产业发展规范性和指导性。


3、加强专业护理康复人才培养。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步伐,鼓励普通高校及职业院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大培训教师的引进力度,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同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亦可激励医务人员特别是退休医务人员投身医养服务行业,解决人才不足之问题。


4、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落地,建立各方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效缓解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照护和经济压力,同时显著减轻了公立医院康复医疗资源的紧张状况。我国可结合实际国情适度借鉴日本等国的分担机制,加快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的建立。


5、战略层面重视老年康复医疗产业,扭转“重治疗轻康复”观念。重视产业需求端的观念重塑,认识到产业服务接受方的主体性地位以及相应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康复医疗的认识和接受度。


6、立足“未富先老”的国情,基于现有三级康复诊疗体系探索中国特色老年康复服务模式。政策端建立并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人才端全方位助力培养康复治疗专业人才,支付端统筹协调各类支付方系统性参与的多元化支付体系,升级改良支付模式;社会参与端鼓励各方积极投身于老年康复医疗产业,博采众长,积沙成塔,助力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7、学习国外先进产业模式经验,为中国特色康复服务模式“查漏补缺”。发展“治疗、康复、养老”一站式服务模式,正视临终关怀的需求增长,建立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建设。


三、图片集锦


1.png2.png3.png4.png 5.png 6.png 7.png


注:本文作者包括海通证券投行委医疗健康行业组(内容系胡旋、邓伟、沈晟、蔡新县、陈东阳、舒克兢、 戴阳、王喆参与撰写,报告封面系郑民设计); 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王振;知名律所合伙人:熊川。此外,在本报告撰写过程中,动脉网及旗下蛋壳研究院提供了相关数据支持及建议。

动脉网的小伙伴们

共发表文章247篇

最近内容
查看更多
  • 知名三甲医院100名临床专家教你学医 | 领航计划第三期成员招募开启

    2024-10-12

  • 质肽生物在“EASD2024大会”报告其每月一次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 ZT002的Ic期临床研究结果

    2024-09-12

  • 越过“死亡谷”,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痛点难点问题“一把过”

    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