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150+高校/企业使用,全球首创分子克隆工作台+电子实验记录,衍因科技打造科研版“飞书”

宁晨 2024-07-16 08:00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6月,知名制药巨头礼来在欧洲肝病学会(EASL)年会上公布了GLP-1产品替尔泊肽(tirzepatide)用以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积极结果;随后其令行业期待已久的阿尔茨海默病抗体疗法donanemab(多奈单抗)上市申请讨论会如期开展,FDA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咨询委员会(PCNS)全票通过支持礼来donanemab的有效性。受一周内爆出的两声惊雷影响,礼来股价大涨,目前市值升至8221亿美元。

 

与礼来市值一同增长的,还有礼来的研发支出。礼来公布的2023年业绩显示全年营收34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期末净利润52.40亿美元,同比下降16%。其中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为研发投入增加,2023年礼来的研发投入为93.13亿美元,同比提高了30%。

 

近几年来,国内外药企研发投入占比上升正在成为显著趋势。其中,国内自2021年下半年起,制药企业销售费用投入占比逐渐减少,而研发费用投入占比逐年上升,且增速逐步加快。另一方面,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并未真正带来效率提升。根据FDA披露数据,在过去的10年里,尽管生物制药研发支出持续增长,但尚未看到产量的成比例增长。行业研发效率——粗略地衡量为每十亿美元实际研发支出中FDA批准的药物数量,一直在下降。

 

医药研发属于技术密集型领域,复杂且依赖高技能劳动力,涉及流程及管理考量较多。在新药研发阶段挑战巨大,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的今天,时间和资金带来的成本压力让各路药企采取措施、降本增效,一种能在研发环节切实提高效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具迫在眉睫。

 

而恰逢2024年3月,专注打造生物医药数字化科研协作平台的衍因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距离衍因科技成立不过半年时间。


大分子药物研发火热,智能工具成“双十”定律突破口


衍因科技创始人兼CEO陈泽平博士曾任太美医疗科技副总裁,为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营销数字化转型;更早之前,他曾任SAP大中华区业务业务流程机器人总经理,曾负责中国SAP医疗门诊解决方案产品负责人,SAP AI智能影像阅片产品负责人;与此同时,他也是工信部中德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委员会首席专家。

 

联合创始人兼CTO史辉辉曾任ConvertLab研发总监,负责核心产品DM Hub的全流程研发,带领团队从0-1研发产品并服务数百家行业头部客户;他也曾任SAP中国研究院担任产品架构师,产品服务于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及央企。

 

工作经历让创始团队深谙医药研发环节的痛点。陈泽平分别以协作中的“横向”和“纵向”场景为例。他指出,一些实验或项目需要两到三人协同推动,在这种模式下,会有一人负责统筹与汇总,其余人员负责执行。项目推进过程中,实验数据要实现协同多靠口口相传,多个系统导入导出,但由于协同流程没有规范化,实验数据容易遗失,迫使团队返工核查,造成项目进度拖延。在“纵向”场景中,提交的各类实验记录需待上级审核,而审核人查看与核对实验记录依然会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一边是实验数据记录未标准化、本土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孤岛情况严重、实验数据安全留存隐患等研发难关,另一边却是生物医药研发的如火如荼。无论国内外,大分子管线在新药研发中的占比已经从10%上升至超40%,且未来占比还会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不仅如此,近几年来,大分子药物例如以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抗体药、小核酸药、以及合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获得长远的发展以及投资人的青睐。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初创企业在资金压力下,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断增加


衍因智研云,以AI重塑科研用户的LAB 365效率套件


2024年3月,衍因科技完成由启明创投引导的数千万人民币融资,专注打造新一代衍因智研云2.0。衍因科技通过生物医药AI大模型技术,与业内行业AI龙头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生物医药智能应用,如AI智能文献、生物医药Co-Pilot、3D蛋白结构预测,以及智能实验设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监测影响实验进展的关键数据和指标,生成实验洞察,帮助研发人员高效地进行实验模拟。

 

图片1.png

衍因智能云,图片来自衍因科技

 

早在在市场调研阶段时,衍因科技认为,大分子药物研发对数字化工具需求迫切,但与此同时,数字化工具中的实验室记录等方向因准入门槛较低,没有技术壁垒,竞品较多。因此,衍因科技决定从新药研发中最困难的部分入手——分子生物学工具。


全球首创:整合分子生物学工具+电子实验记录+库存设备等的Lab365套件


目前市场上较完善的分子生物学序列编辑工具当属SnapGene,在业内拥有较高的普及性,尚无很好的国产替代方案。不过,衍因科技并没有满足于单单打造国产平替,而是希望做出差异化,将分子生物学工具和电子实验记录整合在一起,在实现底层数据联通的同时,确保业务流程也能贯通:研发人员能够直接在分子生物学工具中高效编辑与展示DNA序列,并一键将分子克隆的所有相关数据转化为电子实验记录。这一设计彻底省去了用户手动构建分子克隆后再编码的繁琐步骤,实现了从构建到记录的无缝衔接,提升了科研效率。

 

衍因科技的电子实验记录系统,借鉴了类似生物医药版飞书的用户体验设计,不仅交互流畅,还内嵌了丰富的生物医药实验方法与模板,这些定制化内容使得衍因智能云平台在行业中独树一帜。陈泽平指出,衍因科技专注于大分子领域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巩固了分子生物学工具的专业性。与此同时,相较于那些从十年前起就专注于小分子研究的同行,更加专注于大分子领域的衍因科技平台,构建了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特色。”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率先推出了分子克隆工作台,它集成了市面上90%用户所依赖的分子克隆的实验方法,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陈泽平介绍道,这一突破性进展成为衍因科技于2023年精准切入市场的关键所在——以最前沿的分子生物学工具为起点,同时确保与电子实验记录系统深度融合,形成一体化科研协作平台。


拓展一站式平台,布局生物医药AI大模型行业级应用


不过,衍因科技不仅仅提供了首创的分子生物学工具与电子实验记录平台,更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而互联的科研生态系统,其产品设计理念深植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之中,每个产品模块都紧密相连,形成一个闭环

 

以实验纪录为例,实验记录不仅仅是过程的简单记载,还详尽记录了实验中所使用的物料、设备以及库存消耗,并将这些对象能够数字化到系统中,这种高度的关联性让衍因科技进一步将平台功能拓展到设备预约管理、库存监控等层面,实现了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衍因科技认为AI的参与还能进一步赋能已有的平台功能,并深入探索了AI模型在生物医药数字化科研协作中的潜力。例如,衍因科技推出的AI文献工具,旨在加速科研人员的知识获取与创新进程,AI自动引物设计,旨在释放科研人员人工的设计引物时间。这一切,都围绕着科研用户的日常需求,打造一个类似科研界的‘Office 365’——LAB365科研套件,即无论文献阅读、实验记录,还是分子生物学工具的使用,乃至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设备与库存管理都能满足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鉴于我们属于垂直类行业应用,并坚信结合垂直行业模型能带来更大价值,我们决定在底层架构上广泛采纳先进技术。同时,我们也自主训练了针对特定场景的小型AI模型,因为仅仅依赖通用大模型无法完全满足我们在生物医药科研领域的精细需求。”陈泽平介绍道。

 

目前,国内新一代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科研协作平台衍因智研云(yanCloud)包含的模块有:分子生物学工具——智研分子yanMolecule、电子实验记录本——智研笔记yanNote、研发数据工具——智研数据yanData、库存设备管理工具——智研库存yanInventory和文献和知识库——智研文献yanLibrary


多方合作推动产品升级,国际版推广在即


随着融资的完成和衍因智研云2.0的上线,衍因科技进一步推出了安全&合规模块,即以合规GxP为标准,打造的生物医药合规验证云。生物医药合规验证云符合US FDA 21 CRF Part 11 & EU GMP Annex 11 &中国GMP附录《计算机化系统》的合规标准,并通过国家GB/T 22240-2020《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等保三级认证和全球ISO 27001安全认证以及ISO 9001 QMS质量体系认证。

 

图片2.png

衍因智能云数据合规亮点,图片来自衍因科技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衍因科技开展了活跃的商业合作。2024年4月23日,衍因科技与和致力于开发基于“半导体+微流控+微型生物反应控制”高通量合成平台的芯宿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其中,衍因科技专注于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人工智能科研协作平台和解决方案,包括分子生物学智能平台、生物医药大模型库、电子实验记录本、科研大数据平台等多个维度,双方联合发布中国首个高通量合成软硬件联合解决方案

 

此外,衍因科技还与创新药研发企业爱信智耀合作,提供衍因智研云平台的分子生物学模块yanMolecule;并与行业内大模型企业,如科大讯飞、深势科技、智谱AI共同打造生物医药AI大模型的行业级应用。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也引入了衍因智研云平台,据反馈,衍因科技的平台优化了其科研工作流程,又因衍因科技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功能,确保了数据安全存储,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完整性。

 

值得一提的是,陈泽平指出,在构建生物医药数字化科研协作平台的过程中,用户教育既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极具挑战的一环。为此,衍因科技着重通过三大策略来强化这一环节:首先,采取了联合创新的模式,与几位核心客户紧密合作,产品需求直接源自用户的真实需求,而非闭门造车;其次,为了深化专业能力,引入了清华大学专注于分子生物学的博士作为全职成员,为团队带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独到见解;再者,精心培育一批种子用户,每当产品迭代更新后,便邀请对方率先体验,并基于他们的反馈进行持续优化,这一过程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易用性,并培养用户习惯。

 

如今,衍因智研云已经推出了适用于高校、科研机构的免费学术版,适用于个体科研人员的专业版和适合多种规模企业的企业版。不过,衍因科技还不满足于此。“创立这个公司的初衷,就是要发展全球市场。我们下一步会先找一到两个种子客户,一起探索国际版标准,预计明年就会在线上线下的营销渠道展开推广工作。”

宁晨

共发表文章127篇

最近内容
查看更多
  • 全球1.9亿患者刚需!和其瑞子宫内膜异位症新药直击痛点,2期进展积极

    15 小时前

  • 反向NewCo, 维昇药业长效平台抢滩内分泌市场蓝海

    2024-12-09

  • 东北一药企40%股权卖了6843万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