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橙帆医药(VelaVigo)与Ollin Biosciences就自研首创(FIC)双特异性抗体药物VBS-102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Ollin将获得该药物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橙帆医药保留大中华区权益,获得最高可达4.4亿美元的交易总金额付款,且将获得Ollin的部分股权。
此前11月,橙帆医药与Avenzo Therapeutics就Nectin4/TROP2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交易总金额高达8亿美元。12月,橙帆医药完成5000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完成自2021年成立以来累计1亿美元融资。
与此同时,在“自主研发+全球合作”的双轮驱动模式下,橙帆医药核心管线——首创(FIC)/同类最优(BIC)双抗ADC即将申报中美IND,推进临床阶段。另有5款全新FIC/BIC创新分子将亮相AACR、PEGS等全球行业会议。
短短半年,这家专注多特异性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的中国Biotech如何接连签下超10亿美元BD?资金加股权配置的BD模式、成熟创新药经理人团队等要素下,中国Biotech如何打开出海渠道、选择默契的合作方?尤其是,核心管线即将推入临床,Biotech如何调整资源配置、拓展资产布局,适应发展新阶段?
本周,动脉网特别采访到橙帆医药创始人兼CEO李竞博士,联合创始人兼CBO/CFO张彤博士,以期获得中国Biotech的一线BD与出海经验。
动脉网:此次与Ollin的合作涉及未披露的股权合作,这是否意味着此项交易带有Newco性质?
张彤博士:这是橙帆在BD上的一次尝试,现金交易之外还配置了合作方的一定比例股权。原因有两点,一是Ollin Biosciences已经成立一年多,团队配置和整体构架都相对成熟;二是VBS-102作为他们第二个引进的产品,在其管线布局方面占据着优势位置。因此,基于对VBS-102的信心,在当前Ollin估值相对较低的时候配置股权,橙帆可能在未来拿到比现金付款更大的回报。从Ollin的角度来说,现金流对于无论哪家Biotech都是很珍贵的。用一部分的股权价值作为交易筹码,是对双方都比较友好的合作方式。
李竞博士:从橙帆的战略视角出发,在当前融资、BD持续产生健康现金流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可以做更多灵活交易模式的探索。比如之前和Avenzo纯现金的授权,以及股权加现金结构的co-develop或是joint venture,甚至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称为Newco。但其实这些模式在美国市场都不是新事物,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可以说是久经考验的合作形式了。
整体上看,在管线更早期介入已经是现在业界的一种趋势。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了创新的价值,尤其在当下这个生物技术井喷的时代,海外医疗行业的并购与重组充满活力,留给医药工业界的畅想空间也是非常广阔的。
动脉网:选择买方上,橙帆医药有什么标准?
李竞博士:选什么项目、与谁合作,其实没有市场上想得那么复杂,逻辑很简单,就是1+1>2,形成协同优势。否则,没有附加值的合作就没有任何意义。比如临床合作,我们会综合评估对方的临床开发能力、过往经验成绩,以及背后的投资人、公司资金情况等等。BD相当于一种投资,我们把Baby交给他们,也需要看到他们确实有能力把Baby带到新高度。
张彤博士:与买方的双向选择是根据橙帆的发展阶段决定的。Ollin和Avenzo的交易方都是经验丰富、具有临床及商业化布局的经理人团队,他们的能力更多体现在如何把早期资产通过临床开发做出价值。这种后期推进能力与当前橙帆将创新概念转化成有临床潜力创新药物分子的优势是互补的。当然,融资能力与临床能力也修炼了他们的毒辣眼光,在对早期分子的创新性(FIC/BIC)、质量测试、临床前数据等的验证都是相对严苛的。
但从明年开始,我们计划推进核心管线的中、美IND,去进一步验证平台与管线的最大化价值。因此进入临床阶段后,与MNC、大型药企的合作会成为橙帆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动脉网:对于国产Biotech而言,BD的本质是什么?最希望从中获得的是什么?
张彤博士:延续上面的话题,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Biotech要的东西不太一样。在橙帆当前的阶段,现金流和行业认可是相对重要的。在市场看不到明确退出路径的情况下,我们认为BD是最重要的——海外的优秀团队愿意花重金砸钱来开发你的产品。所以,第一个Deal是最难也最重要的,它意味着我们的技术平台和开发能力被行业认可了。同时,我们首个BD Deal宣布之后的40多天内,橙帆便高效完成了Pre-A轮融资的关闭,对公司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
未来开启临床试验后,我们看重的东西或许就会有所转变,比如说寻求与MNC的共同开发合作。一方面借用MNC资源共同将产品做起来,发展完善橙帆自建的临床团队。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保留很大一部分现金流,分配到不同的未来规划中。
动脉网:一家年轻的Biotech,如何被看见、被信任?
李竞博士:酒香不怕巷子深。首先一定要“酒香”,我们要把高质量的产品做出来,并且要是系统性的平台创新、系统性的管线布局。这是吸引海外合作方最重要的基石。同时,因为“巷子比较深”,我们还得考虑如何去做市场推广、建立深度链接,有效地实现市场,吸引更多的合作方尽快与我们合作。高质量的底气与尽早展开的合作,两点缺一不可。
张彤博士:BD和搭建场馆一样,有一个很长的准备、打地基的过程。橙帆在刚成立的前两年,还在半水下状态的时候,我们就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比如参与行业会议、运营起我和李竞总过往多年的行业网络。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复盘与更新。一些Biotech会考虑集中精力在目标BD时间3个月、6个月内才开始做市场推广,我认为是不够的。尤其是新技术、新方法、系统性构架,与合作伙伴的同构要经历比较长的搭建认知、逐步认可的过程。所以持续的高质量产品建设和前端准备工作应当是双线并进,相互推动的。
动脉网:提到双线并进,橙帆医药“BD+VC”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具体如何实现?
张彤博士:要做成“BD+VC”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底层逻辑是,橙帆团队的研发能力决定了创新分子数量和质量都很高。因此创新分子的对外授权BD,将产生可持续的现金流;这些BD的现金流以及所支持的融资,反过来帮助我们推动核心项目进入临床,产生更大的VC价值,进而形成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循环。
李竞博士:“BD+VC”的定位就是两条腿走路,推动橙帆成为一个可持续盈利的生物技术公司。在全球生物制药领域,我们希望成为一种新的、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一改过往Biotech只能依靠外部VC输血来存活的状态。尤其在资本寒冬或外界环境动荡情况下,这种可持续造血能力可以保证自有创新项目不受资本影响,持续不断往前推进,快速形成价值。
动脉网:接连拿下大额BD,2025年即将推进中、美临床,橙帆如何规划团队、资源拓展?
张彤博士:推进IND、临床肯定会对后续BD合作产生助力。橙帆核心管线是一款双抗ADC,聚焦肿瘤,目标市场广阔,临床前数据优异。我们对产品的差异化创新非常自信,与潜在合作伙伴的准备工作、深度沟通都在持续推进。
李竞博士:临床数据是创新药证明价值的关键。将创新项目推进至临床,不仅是公司实力的证明,更重要的是用数据说话,推动项目获得真正的价值认可。目前橙帆已经初步建立起临床团队,预计2025年将推进核心管线的中、美临床。
动脉网:从早期临床前优势到临床优势,橙帆需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转变过程?
李竞博士:首先,长远来看质量是最重要的,质量代表着未来成功的基础。最早的立项其实就已经决定了一个项目真正创新的质量,即“先天基因”。橙帆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深耕生物大分子药物领域,拥有强大的源头创新能力——靶点发现和立项、药物分子发现能力。两相结合,橙帆团队就可以把理想变成现实,把idea和理论转变为具有临床开发潜力的药物分子,做更高维度、FIC和BIC的新分子,比如TCE双抗、多抗、双抗ADC。进入临床开发,则是我们如何把具有先天优势的种子,在后天以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培养它,让它茁壮成长。
其次是速度和成本,形成了三角形的模型。质量毫无疑问是第一要务,其次是速度——速度意味着在竞争上的优势,在当下非常卷的竞争环境中如何快速胜出。最后在保证质量、保证速度的情况下,再考虑成本的节省。这是橙帆最根本的医药工业思维:质量上只做FIC/BIC药物,速度上做到行业标杆,成本上每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动脉网:双中心、动物房等资产建设+丰富储备管线布局是否在出海、BD中更具竞争力?
李竞博士:是的。虽然我们并没有商业化药企的大型资产投入,但相对过往Biotech来说,已经算是重资产布局了。通过组建专业核心研发团队、打造覆盖全流程的研发中心,包括动物房。对于真正做创新药来说,需要做很多尝试和探索。在自己的动物房、自己的实验室中探索产生的数据才是一家Biotech真正的IP源泉。所以实验上的投资是必需的,从中逐渐积累的Know-how是团队长期发展的基石。
张彤博士:实际上,这些投资的回报率非常高。实验室资产投资后,未来每条创新管线、创新分子在早期的成本可以做到非常低,这是橙帆高质量、高数量管线布局决定的。
动脉网:但对于资金流水相对有限的Biotech来说,资产投入与寒冬生存是一对天然矛盾,如何在早期阶段达成相对的平衡?
李竞博士:重要的是如何去做取舍。对于橙帆来说,实验室早期靶点发现、药物发现的能力是关键的、必需的。所以在天使轮融资后,大部分的资金都用于搭建这个结构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进项目,且这部分结构是不需要重复投资的。后续融资和BD资金就可以直接用于项目运营。
当然,也得益于过去二十几年的工业界经验,橙帆从创始开始就完全应用工业化、系统化、流程化的思维,以最高的资本效率和用人效率来花钱。所以即使早期有一些固定资产投资,我们50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也一直支持到现在。
动脉网:3年期、5年期内,橙帆医药将会有哪些重要进展和战略计划?
李竞博士:3年期和5年期内,我们希望首发First-In-Class管线能推进晚期临床,同时布局几个早期临床阶段的核心资产、多个IND及临床前项目,逐步形成系统性的创新产品布局。同时,遵循“1+1>2”的原则,广泛寻求可以强强联合的合作伙伴,以最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更高、更快实现创新药价值,惠及患者。在更远的未来,对于退出以及多种商业化可能性,我们都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一切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