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华润博雅生物(300294.SZ)发布关于调整江西博雅欣和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博雅欣和”)80%股权挂牌价格的公告。
公告称,公司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雅欣和80%股权,首次挂牌底价为21304.37万元(超2.13亿元)),在2025 年4月15日-2025年5月14日首次挂牌以及2025年5月 19日-2025年5月23日降低评估值10%挂牌期间,均无意向方正式摘牌,公司拟调整价格后重新公开挂牌。
鉴于首轮披露公告期满未征集到意向受让方,根据相关规定及内部决策,则在首次挂牌金额基础上降低评估值10%调整挂牌价。2025年5月19日,公司向上联交所申请以挂牌价 19173.93万元(超1.9亿元)进行第二轮挂牌,挂牌期间为2025年5月19日-2025年5月 23日(项目编号:G32024SH1000398-2)。本次挂牌期间,仍无意向方摘牌。
公告还称,鉴于博雅欣和80%股权项目在首次挂牌及在降低评估值10%挂牌期间均无意向方摘牌,公司于2025年5月30日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江西博雅欣和制药有限公司80%股权挂牌价格的议案》,并表示计划继续推进本次股权转让,拟将博雅欣和80%股权转让项目进一步降价至原评估值80%重新挂牌;若以80%价格挂牌后仍无意向方摘牌,则再降价5.76%、以15816.55万元(超1.58亿元,根据市场综合反馈)进行挂牌。
曾被寄予厚望的非核心资产,先输血后剥离
博雅欣和于2014年成立,主营业务为抗感染类、糖尿病类、心脑血管类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首次转让公告,股权转让完成后,博雅生物对博雅欣和的持股比例将从90.69%降至10.69%,博雅欣和不再纳入博雅生物的合并报表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博雅欣和主营的药物与华润博雅主营的血液制品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两个业务条线也并没有形成“1+1大于2”协同效果。因此,博雅欣和在华润集团内部算不上核心资产。
但梳理博雅欣和的发展历程,可发现公司一度备受瞩目,华润博雅对其也是寄予厚望。自2018年正式投产,华润博雅作为母公司已经累计投资超过5亿元的资金,并集中在了技术研发和厂房建设上,旨在强化抗感染药物生产线。
只是投入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回报。在明确了以西他沙星项目、他汀类项目为核心的原料制剂一体化发展策略后,博雅欣和的项目研发进度始终缓慢,而伴随集采降价、环保政策限制等因素影响,产品丧失竞争优势,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导致业绩未达预期,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财务数据显示,博雅欣和2023年亏损5687万元,到了2024年,公司通过围绕西他沙星降本增效、拓展中间体业务等措施,实现了部分减亏,虽然亏损缩减到3462万元,但距离实现扭亏为盈还有一段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8月22日,华润博雅生物审议通过对博雅欣和增资议案,拟动用约4.87亿元自有资金进行增资。博雅生物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江西博雅医药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博雅欣和100%股权。这次颇有反转意味的增资扩股,似乎表明华润博雅试图让博雅欣和从负资产的局面中走出来。
遗憾的是,如果依据4.87亿元的增资额来核算,即便最终按首轮挂牌价2.13亿元成交,博雅生物也将面临2.21亿元的损失,注资不到一年后,华润博雅又决定出售公司大部分股权,于是便有了2025年的首次挂牌。
强化血制品布局
而对于这一系列有些戏剧化的进展,华润博雅的解释是“聚焦血液制品主业,优化业务结构”,旨在通过这次转让股权是为集中精力做好血液制品主业,希望优化现有业务结构。事实上,自2021年华润入主华润博雅,公司就定下了一条清晰路线:以血液制品业务为核心,其他业务逐步退出。
而回溯2012年3月,尚未加入华润系的博雅生物登陆A股市场,一直到2019年,公司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持续实现双增长。具体来看,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88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4.69亿元。
然而,自2019年起,博雅生物的营收和净利状况发生转变,开始出现波动,增长趋势停滞。
2021年博雅生物经历了控制权更迭。华润医药控股先是通过受让股份、参与定向增发等操作,以29.28%的持股比例成为博雅生物控股股东。自进入“华润系”后,华润博雅加速发展。只是从其近几年的营收和净利润情况看,增速有所放缓。2021-2024年,华润博雅生物营收增速分别为5.47%、4.08%、-3.87%、-34.58%,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2.48%、25.45%、-45.06%、67.18%。
与此同时,华润医药控股持续增持,其持股比例现已提升至30.45%。在华润医药控股接手后的四年间,博雅生物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并未达到预期,因此,如博雅欣和这类难以支撑持续投入的业务必须经历重新审视。而这次股权转让的系列操作都可被视为博雅生物“聚焦血液制品主业、优化资源配置”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资本回报率与经营效率。
血液制品业务作为华润博雅的核心业务,2024年占比高达87.29%,且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通过剥离博雅欣和这一非核心资产,华润博雅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血液制品业务,进一步巩固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而剥离非核心业务这也是近些年华润博雅生物一直在进行的动作,例如此前转让了广东复大医药、贵州天安药业等旗下非核心业务,这次出售博雅欣和只是延续了此前的思路。
截至2024年,华润博雅现有11个品种31个规格(含进口重组Ⅷ因子)产品,涵盖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类;在营浆站20个,在建浆站1个,合计21个。2024年采浆量为630.6吨,同比增长10.4%,其中华润博雅本部采浆量为522.04吨,同比增长11.7%,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血制品一直是公认的高壁垒赛道,行业准入门槛较高,且鉴于血制品的特殊性和对安全性的极高要求,国家加强了对行业的监管,从总量控制、流通管理到生产质量等方面均实施了严格措施,而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与此同时,随着各大药企外延并购、内生增长的脚步加快,血制品市场行业集中度正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力争业务增长成了行业玩家的重要目标。
华润博雅称,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浆站总数量、采浆规模、核心财务指标翻番的目标,纤原、PCC产品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建成年投浆1200吨以上的智能工厂。而要让上述战略落地,华润博雅需在实现业务增长的同时,并保障一定现金流。
此前,动脉新医药指出,若是针对博雅欣和的股权转让顺利完成后,华润博雅将获得约上亿元的资金回流,这笔资金对于公司的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该笔资金可用于偿还部分绿十字并购贷款利息,减轻公司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随着内蒙古达拉特旗浆站等新资源的逐步成熟,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大在血液制品领域的投入,以实现采浆量的稳步增长和产品线的优化升级。
这或许能解释股权转让的紧迫性。考虑到国内血液制品市场面临广阔的市场需求的同时,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的现状,华润博雅能抓紧布局,把握行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对于公司和市场而言,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