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微”来可期!——基石生命微肿瘤PTC引领肿瘤精准治疗新突破专场卫星会绽放2021 CSCO

作者: 动脉网 2021-09-28 08:00

第24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1年9月25日盛大开幕。北京基石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石生命)举办的“微来可期--微肿瘤PTC引领肿瘤精准治疗新突破”CSCO专场卫星会于9月27日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及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席建忠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市胸科医院姜丽岩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及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席建忠教授担任主要演讲嘉宾,分享微肿瘤PTC药敏检测在肺癌、胃肠肿瘤、乳腺癌的最新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并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建言讨论。



主席致辞


1.png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  席建忠教授


席建忠教授代表基石生命向参与和支持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席教授表示微肿瘤PTC技术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本次会议一方面跟大家分享微肿瘤PTC药敏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另一方面希望与各位临床专家们一起探讨,建立合作,加速微肿瘤PTC的临床转化。


2.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沈琳教授


沈琳教授指出目前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精准治疗还存在一些问题,患者临床用药、临床转化研究以及抗肿瘤新药研发等方面都急需一个更加精准的临床前模型,微肿瘤PTC在这方面起到一个引领作用,不仅打破了以往体外肿瘤模型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局限性,并已在肺癌、胃肠肿瘤、乳腺癌方面取得了令人惊艳的合作成果。


主题演讲


姜丽岩教授:微肿瘤PTC在NSCLC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和探索


姜丽岩教授受邀做题为《微肿瘤PTC在NSCLC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和探索》的主题演讲。姜教授表示,其团队与席建忠教授合作已有5年多,微肿瘤PTC药敏检测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有效验证了微肿瘤PTC预测肺癌患者临床用药疗效的准确性。姜教授介绍到PTC模型构建成功率高,经验证与原始肿瘤组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2周即可完成高通量的药敏检测,为临床提供了可行方案。姜丽岩教授还分享了两个临床案例:一例是男性低分化肺腺癌患者,临床采用含铂两药联合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PTC药敏检测结果显示此方案临床可获益,治疗一段时间后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疾病缓解;另一例是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在临床用药前后的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吉非替尼无效,奥希替尼有效,此结果与PTC药敏检测结果完全一致。两个案例均表明PTC能够精准预测患者的临床用药疗效。


3.png 

 

王殊教授:乳腺癌人源类肿瘤组织细胞簇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王殊教授指出微肿瘤PTC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技术检测周期短,检测流程标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体内肿瘤微环境的特性,经影像及病理评估显示PTC药敏检测结果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的一致率为91.4%,可为乳腺癌临床决策提供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此外,王殊教授还公布了一项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计划,从更严格、更专业、更全面的角度来验证PTC技术指导临床进行精准个体化治疗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她表示目前研究正在进行中,欢迎感兴趣的医院和专家同道加入。


4.png 


席建忠教授:基于微肿瘤芯片研究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机制


席建忠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微肿瘤芯片研究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机制》的精彩演讲。席教授表示,体外模型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石和平台,体外模型检测的准确性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微肿瘤PTC模型涉及到的很多技术路线及核心参数都是在跟各位临床老师的合作中确定的,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建立与临床疗效评估匹配的药效测试方法。席教授指出,肿瘤微环境细胞对自组装过程和药物响应有影响,同一肿瘤组织培养的PTC含有4种以上形态差异的微肿瘤,再现患者肿瘤异质性特性。特征不同,药物疗效不同,微肿瘤模型是解析异质性机制的关键。此外,研究发现同一患者来源的不同微肿瘤对PD-1抗体治疗的响应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基于微球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影像学技术分析各成份的作用,分离研究与药物耐药性相关的细胞亚群,动态研究免疫治疗的异质性。席教授表示,微肿瘤PTC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可与其他多种技术融合运用,为精准医学研究,特别是分子机制研究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


5.png 


专家建言


参与建言讨论环节的线上专家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白雪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周雷教授、浙江大学医院附属第二医院王达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苏丽教授以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实教授。


白雪教授表示,微肿瘤PTC是一个非常令人期待的创新性的模型,听了王殊教授对微肿瘤PTC技术在乳腺癌中应用的阐述,对多中心研究很感兴趣。白雪教授关注PTC药敏检测结果与体内药物疗效一致性如何。王殊教授表示,PTC模型没有抹杀掉原始肿瘤的异质性,微球大小各异形态不一,与临床异质性保持一致。期待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能够取得满意的成果,推动PTC技术指导乳腺肿瘤治疗的临床转化。


周雷教授表示,微肿瘤PTC模型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采用自聚增殖的培养方式,包含了多种细胞类型尤其含有免疫细胞,很好的模拟了体内的微环境。周雷教授就样本取材和培养方面提出问题。席建忠教授答道,重点是要保证样本新鲜,注重样本的保存和运输。


王达教授讲到,微肿瘤PTC技术为后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带来了曙光。王达教授提出对于一些在体内代谢后起作用的化疗药物以及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的免疫治疗药物PTC是如何评估其有效性的?沈琳教授表示,一般药物在进入临床以前有其活性成分的产品可用于体外实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效用。免疫药物筛选模型一直是肿瘤临床研究的一个迫切需求,也是目前尚未攻克的一个壁垒,微肿瘤PTC在免疫治疗机制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期待后期能有更大的突破。


苏丽教授认为,微肿瘤PTC药敏检测技术为肿瘤异质性及后期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并对PTC与NGS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问题。姜丽岩教授表示,对于一些经过精准检测后仍然不能实际反映出临床治疗效果的病人,比如低丰度突变的患者,经微肿瘤PTC检测可以直观反映其药物敏感性。此外,利用微肿瘤PTC技术,研究部分疑难患者耐药或者药物不敏感的机制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金实教授对提供手术或穿刺组织的患者如果病理最终没有确诊是癌症,后续该如何解决提出问题。席建忠教授表示,我们会对每一例培养得到的PTC样本进行细胞学鉴定和简单的病理质控,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恶性肿瘤细胞。如果样本中未发现肿瘤细胞,或者用于培养的瘤块中肿瘤细胞含量极低,遇到这些情况我们会向送检医生反馈并终止实验。这是个实验科学问题,组织部位不同,检测结果可能就会有差异,这也需要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

 

大会总结


6.png 


大会主席沈琳教授进行会议最后的总结发言。沈琳教授指出,微肿瘤PTC技术整个的研发过程以及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以及其他的消化系统肿瘤方面的应用和探索都体现出其在临床转化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通过今天演讲嘉宾的介绍以及会后对于PTC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深入讨论,肯定了微肿瘤PTC技术在肿瘤精准治疗、耐药机制探索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发展前景。这是学术思想的碰撞,是创新平台的探讨,无论是对于PTC平台的进一步研究,还是对于使用这个平台的临床专家和患者来讲都受益匪浅。小微球,大愿景。我们相信微肿瘤PTC能让精准医疗、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最美的绽放。微肿瘤PTC,“微”来可期。

文章标签 会议生物技术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动脉网

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产业链上下游等多方大咖共话,CGT领域降本增效的干货来啦!【CGT产业升级系列】

擎科生物重磅首发“擎核TsiKer™高载量合成仪”,加速核酸药物产业国产化进程

超40位行业专家深度参与,中关村生命科学技术平台产研创新峰会成功举办

直击World ADC!ADC领域最权威的国际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动脉网

共发表文章7590篇

最近内容
  • 【首发】济时资本孵化控股项目英达通医疗落地中国无锡,且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4 小时前

  • AI医学影像论坛|前沿突破、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16 小时前

  • 互联网医院与智慧医院论坛 | 开启智慧医疗新时代,解锁健康服务新路径

    16 小时前

上一篇

医联携手权威专家团,共同探索血管外科慢病管理新模式

2021-09-27
下一篇

行业竞争加剧,传统药店转型的症结如何解?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