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下发《关于印发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的通知》指出,商业健康保险在服务健康中国、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应当看到,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产品供给和理赔服务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总结行业健康险面临发展的三方面问题,即风险保障能力不足,专业经营水平不高,业务风险不容忽视,并提出供给侧改革:鼓励开发特定责任产品为带病体、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
近年来,随着健康险的快速发展,“保险+健康管理”成为众多保险企业布局的重点方向之一。从踏足健康管理的方式来看,一种形式是保险公司自建健康管理公司,例如泰康保险搭建的大健康生态圈、平安健康自建医疗团队 ;另一种形式则是和专业的第三方管理机构合作,通过采购优质的健康管理,强调产品的服务属性。
那么,保险企业如何通过加码健康管理来进行转型?背后有哪些难点?与第三方合作效果如何?接下来,本文将进行分析。
保险行业正在经历“阵痛”期。
从去年开始,作为保险行业销售主力军的保险代理人数量不断下滑。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仅2021年上半年,保险行业就有近100万保险代理人流失。另一方面,整个行业的业绩表现也持续低迷。2021年前8个月,A股上市的五大险企合计保费收入约为18383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18490亿元下降了0.58%,保费收入已经呈现负增长。
保险行业业绩低迷的背后,既有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加剧,也有代理人规模的快速下滑等原因,但核心在于供给端保险产品无法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
以近年大热的健康险为例,市场上已经推出了众多产品,但同质化十分严重,各个产品形态较为集中、单一,主要以医疗和重疾为主,与投保用户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譬如,传统保险行业所谓的“健康管理”还是属于医疗通道业务,用户投保后,可以得到急救、挂号、绿色通道等服务,即通过提高院内资源的服务能力,拓展服务点来做自己的健康管理,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疾病发生的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传统业务模式、产品与当下需求的脱节,成为了当下各大险企亟需解决的难题。
从目前来看,保险公司们的解法是通过高质量服务来提升获客,而健康管理服务就是重要的抓手,核心原因有两点。
一是政策端,监管部门在逐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发展。早在2020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保险公司应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客户健康信息变化和健康管理服务的记录和管理功能。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应与客户投保、理赔等信息实现共享。
二是市场端,健康管理已经不仅仅是定位为保险的增值或附加服务,在行业数字化升级之下,健康管理在嵌入保险的同时中,也在重塑着保险产品的价值链。从数字化技术对各环节的改造路径来看,无论是营销与销售渠道、产品设计、理赔与服务,还是定价与核保风控等环节,都可以通过贯穿全程的数字化来塑造。
由此,打造健康管理能力,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
立足健康管理,协同好产品和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内的保险销售模式一直是以围绕关系展开,招保险业务员也就意味着扩展了业务员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员获客为主,至于围绕产品和客户的具体情况展开销售和服务属性就偏弱。
许多商业健康保险只是保健康的人,因为投保的时候以健康为标的进行投保,当投保用户出现疾病风险的时候,只是提供快捷服务而已。而投保用户对于保险的健康保障、带病诊疗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需求日渐增长。
另一方面,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慢性疾病的病因十分复杂,因此慢病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维度、长时间的跟踪反馈,在保险切入慢病管理在初期就遇到了不少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及手段的出现,为慢病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借助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避免患者频繁跑到医院开药,也可以帮助获取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数据,从而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等。
在涉及健康管理的方式上,自建健康管理公司的典型代表,如泰康保险搭建的大健康产业生态系统,其优势在于能够将泰康的产业链和服务链进行融合,从而高效地完成内部资源的联动。但这种方式偏向重资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对保险企业资金池考验较大,也需要险企对医疗大健康有足够的认知。
另一个是采购健康管理及后续服务,主要是险企与链接保险与医疗服务的第三方管理机构进行合作。但是,这一服务方式的关键是,险企们采购来的服务,如何能跟自家产品和投保用户的需求匹配得上?
如数字化精准健康管理企业妙健康,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复杂健康管理落地,并嵌入到保险产品的各个环节中。在对险企用户数字化健康管理的基础上,提供覆盖创新产品研发、赋能代理人、保单签约及续期、健康管理、核保核赔、运营等健康险业务全流程的服务,从而解决保司转型升级需求。
妙健康推出“H(健康风险分级管理平台)+M(人工智能健康干预平台)+数字疗法”的组合,产品形态包括:线上的App和小程序、互联网医院,线下的健康管理智慧门店,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数字技术使得健康管理服务得以落地,进而改善投保人健康情况,并减少慢病的发生率、死亡率,降低医疗费用、减少赔付。在这个过程中,健康管理服务的资源丰富度和质量就尤为重要。以妙健康旗下妙保联合保险行业合作伙伴推出的“控压卫士-高血压”保险为例,通过个性化健康计划管理,达标用户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在50%以上。
这种基于健康大数据模型,通过持续行为数据和医疗数据监测的保险产品模式,能帮助险企对被保人风险水平变化进行有效识别,提前预警高风险人群,以及对后期的健康进行干预,让智能核保变得更加可行,实现产品差异化定价以及控制保费支出。
尽管保险行业当前面临着不少的困难,比如在成本、管理、产品上皆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发展也比较粗放。上述银监会发布的通知也提到,一是由于健康险经营时间短等原因,经验数据积累不足,已经积累的部分数据,尚缺乏深度的挖掘和整理,健康保险产品设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有待提高;二是与健康管理融合度不够,缺乏对客户事前事中健康管理,大都着重于进行事后赔付,未能形成“保险+健康管理”业务模式,对医疗费用支出管控效率低等。
但当下也是行业一次难得的转型机遇。其中机会点在于,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未来服务供给侧将变得越发丰富。比如基于IoT(物联网)技术在理赔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降低出险概率,另一方面也能成为风险管理及服务的最佳抓手。根据《爱分析·中国保险行业科技报告》,未来5年数字生态将是保险行业的护城河,有望缔造万亿级市场,而这将为保险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毕竟,如果仅仅靠同质化的产品规和价格战争夺市场,这注定是“红海厮杀”,而不断涉足健康管理等多元业务,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产生更大溢价,则有可能开拓“市场新蓝海”。
需要意识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短期保费增长和人群覆盖并不是考核一家保险企业是否成功的关键维度,时间才是唯一检验企业长期价值的有效标尺:唯有经历过用户持久的信任和信赖,才能在行业的大浪淘沙中留下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