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VB100】生命科学工具国产化,加速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合作

作者: 动脉网 2022-06-20 10:00

2022年6月14日至18日,第六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如期在云上和大家见面了。


6月16日上午,由VB100、动脉网、动脉新医药主办,君联资本联合主办的2022年生命科学工具论坛于线上举行。本次论坛围绕“生命科学工具国产化”这一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分享等方式,从多方视角全面探讨现如今行业生态发展趋势,加深生命科学和卫生健康领域的学术交流合作,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间的合作。


本论坛共包含五个主题演讲分享、两个圆桌分享,以下是各位演讲嘉宾的主要观点总结:


王逢:抗体、疫苗、CGT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一次性技术的使用

image.png

王逢|乐纯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随着产业发展带来的需求,产业应该如何在技术层面对一次性工艺进行优化,从而推进下游产业的革新?以抗体生产为例说明,目前批次生产是主流,但是连续流和半连续流也均在同步探索。连续流和半连续流生产具有缩短生产周期、大幅降低洁净区面积、减少固定性资产投入等优势。今年即将正式发布的ICHQ13中,也阐明了关键科学和法规考量点提供连续流生产的统一认知指南。


王逢总结道:“一次性工艺技术具有厂房、设备及配套设施建造成本低;厂房建造、设备调试、验证耗时少;清洁验证、灭菌验证需观清少;生产运行成本低(人工、能耗);系统的灵活性高,仓储空间需求小;易于执行规范化操作,减少失误发生的可能性;密集生产成为可能,缩短新药研发周期;产品可以共线生产这八大优势。”


与发展成熟的不锈钢系统相比,产业应该作何选择?王逢回答道:“通过BioSolve计算的不锈钢与一次性技术在成本分布的差异计算得出,一次性连续生产由于单产线产能较大,成本优势可以保持至3吨量级。此外,一次性与不锈钢在不同产能规模下的净现值成本显示,当生产规模超过临界点15000L时,不锈钢反应器会具备成本优势。除了成本之外,创新药疗效、剂量、需求、法规等的‘不确定性’,也让一次性技术工艺具有明显的优势。


李浩强:加速双抗药物的CMC开发为例,阐明特色CDMO如何高效赋能生物医药

image.png

李浩强|皓阳生物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在全球形势发生巨大改变的这两年,CDMO行业内部迎来了激烈化的竞争趋势。所以,如何能够凸显企业的技术特点、服务壁垒,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全新命题


皓阳生物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浩强表示:“我觉得生物药CDMO企业将从三大方面去获得核心竞争力,避免内卷化。一是高水平的稳定细胞株开发,“赢在CMC起点”;二是根据自身平台进行培养基的开发,降低客户的成本;三是创新药物包括双抗以及ADC药物的开发,加速整个生物制药领域的技术突破。


“我们以特色技术加速双抗药物的CMC开发为例,来阐明特色CDMO如何高效赋能生物医药。近年来,不断有优秀的双抗药物陆续上市,在双抗商业化的CMC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到高表达高纯度、缩短开发周期、成药性较好这三点,是其开发的重点。主要的关键考量点包括质粒、信号肽等表达载体的设计,高通量细胞株筛选方法的优化,高通量检测体系的建立等。同时做到这三点优化,可以大幅提升双抗CMC的开发效率。


王延涛:培养基占生物药30%以上成本,这一生物医药核心原材料如何实现国产化


image.png

王延涛|迈邦生物董事长、CEO


细胞培养基是生物医药研发及生产的核心原材料,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高端细胞培养基产品及核心优化、开发技术超过90%被欧美大公司垄断,其国产化存在严重的"卡脖子"及供应链问题。此外,国产生物药在集采等大形势下降低成本的压力巨大,而细胞培养基占据了生物药30%以上的成本,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尽管培养基可以解决诸多卡脖子难题,但培养基目前自身还面临着诸多技术壁垒,迈邦生物董事长兼CEO王延涛表示:“企业需要同时具备优秀的配方、高品质的原材料以及稳健的工艺。其中,确保细胞培养基工业化生产的批间稳定性尤为重要,配方组成、原材料来源、生产工艺、分析手段以及过程质量控制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此外,基于AI大数据智能学习,可快速设计出新一代培养基开发策略。迈邦生物的创新平台化开发方法以CQAs为目标,通过对多种交互变量进行AI大数据分析,确定CMAs及CPPs,从而突破性、高效的确定高性能CD培类基配方。完成这样一个设计需要同时拥有基于大数据的高通量的培养基配方库、高通量筛选设备、AI大数据软件这三个要素。以工艺质量数据驱动的新一代开发平台技术将促进生物药项目加速进入临床。”


Peter Peumans:如何利用半导体和数字技术等深科技(deep-tech stack)改善健康?


image.png

Peter Peumans|imec生命科学CTO


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是一家位于比利时的非营利组织,专注于纳米电子和数字技术,它通过与产业的合作提升半导体行业及其附属行业的技术水平,其中包括医疗健康领域,与强生、GSK等国际药企合作未来5-10年的产业技术。


imec生命科学CTO Peter Peumans介绍道:“随着生命科学近年的蓬勃发展,Imec将思考利用在半导体和数字技术领域的长处,进军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以Imec过去开发的三个系统性项目为例,与加利福尼亚的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Pacific Biosciences)合作开发单分子长读长测序芯片,与霍华德休斯研究院合作开发迄今为止通量最高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探针,对如何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有较大影响,与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共同成立miDIAGNOSTICS,利用硅芯片开展完整的样本处理工作流并获得CE-IVD认证。“


Imec目前聚焦于七大领域,其中包括精确的健康测量,通过测量呼出气体的病毒颗粒来检测新冠,比常规咽拭子更精准地监控传染病状态;人体数字孪生,用半导体技术实现器官在芯片上的映射,尤其挑战血脑屏障的模拟,为临床前药物测试提供高性能工具;更深入的生物学洞察,通过整合半导体和AI技术将多组学推向单细胞/空间组学和基因-蛋白2个极限维度。


张杰:市场复杂需求及质量控制体系是生物试剂面临的巨大挑战


f716a28cd526b758fdc6ed8ddb55b04.png


张杰|义翘神州总经理


生命科学工具的应用范围较广,它既可以支持科学家从事生命科学的奥秘探索,也可以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开发各种新药、疫苗和诊断相关产品。它是一个支持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平台,也是一个支撑性产业。


义翘神州总经理张杰讲道:“目前生物试剂的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空间,在生物试剂国产化的路程中,供应商们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首先,要满足市场复杂多变的需求,生物试剂供应商必须建立全链条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关键技术和过程中的关键试剂不能受制于人。另一个挑战则来自于质量控制体系,抗体试剂的质量问题会造成全球每年数亿美元的浪费。生物试剂的质量研究涉及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以及复杂的客户应用场景,投入巨大,需要试剂供应商长期的积淀和努力。”


中国的生物试剂企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自身供应链的稳定性、从单一赛道逐渐向多元化赛道发展、并做好全球市场布局。


大咖圆桌:生物医药供应链国产化国际化节奏和路径


image.png

(从左至于右为:君联资本投资总监杨树俊;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迈邦生物董事长、CEO王延涛;艾伟拓总经理曹亮,乐纯生物CSO丁建瓴)


从最开始的“me too”到“fast follow”到如今的“first in class”,我国的生物医药经历了“先仿制后创新”的历程。对于生物制药赋能的上游产业来讲,是否也是相似的发展路径?在国产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客户往往有不同的需求,面对不同的客户和需求,供应商们将如何逐步突破?


对此,江必旺谈道:“近几年疫情的爆发,纳微科技根据市场的需求也布局了疫苗、病毒等领域。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在美国和印度都成立了公司,面对欧美客户时,我们需要用原创性的产品去打进市场;面度印度客户时,我们则需要在性价比方面体现自身的优势。”


曹亮补充道:“长远地看,我们这些供应商企业必须要‘活’得足够长,毕竟一个药企开发一款药物至少需要七八年,它卖到国外可能还要五六年,当国际企业来找你买的时候可能又是五六年后。”


王延涛同意道:“整体来看,目前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走的都是国际化路线,所以我们在做好本土化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途径。当我们跟国内头部医药企业的合作后,随着合作方产品的转移,我们也会直接走向国际化舞台。”


谈到国际化,丁建瓴说道:“乐纯踏上国际化的舞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客户的需求国外的产品无法满足,所以,实现进口替代,不仅是因为商务发展策略和技术创新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抓住了下游客户的关键需求。当我们解决了下游客户的需求同时有自己的技术强项时,走向全球化是必然的过程。”


最后,江必旺总结道:“不管是国产化还是国际化,只要拥有稳定的生产供应能力、技术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就能够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


王延涛则表示:“对于迈邦生物而言,我们需要以技术驱动为核心进行发展,同时结合上游工艺优化、原材料供应链稳定、产品批间稳定,以及围绕技术和需求布局上下游体系,就能逐步实现稳定的国际化产能。”

  

曹亮接着谈道:“作为生命科学工具企业,很多都是To B的业务。过多的做通用型产品,很快就会被人替代,我们可以从定制化的角度做有技术壁垒的产品,帮助国内的企业开发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跟随客户一起发展。同时,也跟着客户变化的需求,去不断迭代产品。”


丁建瓴最后表示:“一个企业可以有多个方向的布局,但是我们需要有选择的能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去调整公司的战略布局。此外,作为上游供应商,我们的原材料供应亦十分重要,只有把握好自身的供应链,才能稳定满足客户的需求。最后,不管是我们要实现进口替代,还是全球化布局,输赢的关键都是口碑,需要时刻严守质量。”


大咖圆桌:中国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的崛起


image.png


(从左至右,从上往下依次是:君联资本投资总监刘海涛、翌圣生物创始人黄卫华、大龙兴创市场营销总监徐宏宇、义翘神州总经理张杰、瀚辰光翼创始人张晗、彩科生物创始人程鹏)


在企业营收快速增长和资本持续注入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内卷。企业该如何突破承压的业务天花板,实现持续增长?


张杰表示:“在资本助力下,许多企业已经从早期的生存期迈进了快速发展期。初创企业也从早期的单一品种逐步转型到多元化发展。在技术和产品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太多捷径可走。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入新技术,以支撑企业继续拓展。另一方面,在拓展的同时,公司管线的策划管理能力也十分重要。因为资源总是有限,所以需要我们对市场、技术、风险、法规、发展趋势等有综合的认识和判断。”


张晗认为:“适度的竞争有利于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内卷的效应,我们可以快速的打磨团队、技术、产品,利用我们的性价比优势快速出海,占据更广阔的市场。此外,随着公司的发展扩大,我们将逐渐从单一品种的企业往平台化的企业去发展。以我们自己为例,成立之初我们布局领域为农业科研设备,当我们看到我们技术积累的平台性,以及医学检测设备领域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时,我们横向布局了医学领域。完成这种从0到1的转变,需要公司同时具备高级人才和设备、平台型思维、相关渠道、包容开放的管理能力等多个条件。”


程鹏说道:“我们本身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应用较广泛,目前还处于商业化早期,对标的公司也都在这个阶段,所以不存在内卷。在此前提下,我们更关注平台型技术的打磨并提升技术壁垒,以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不断推升市场的天花板。以我们的单细胞多组学平台为例,在抗体筛选应用之外我们也积极拓展细胞治疗和合成生物学等方向的应用,而单分子平台则在包括阿尔茨海默症的多个神经领域的适应症布局。”

  

徐宏宇表示:”每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存在内卷。有序且良性的竞争有助于企业加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讲,通过对行业认知的积累提前进行布局,就无惧暴风雨的来临。另一方面,产品只是一个企业展示自己的载体,不能作为该企业发展的唯一的功能指标。因为产品终将过时,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前进。在疫情之下,我反倒觉得内卷和竞争是好事。因为如果你不变,你就会看到那些可以迅速响应需求的企业快速的享受到市场的红利。随着市场的增长,产品和技术也会快速的迭代。”


黄卫华总结道:”相对来说,我们其实并不关注内卷等问题,因为我们更多的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建立相关的研发策略,这时候的‘卷’往往也只是自身进行技术的突破。对于上游企业来讲,解决底层核心技术,才是企业的源动力。同时,还要从市场和产品宣传维度对产品进行布局。企业发展的策略不仅是纵向的,它是横向与纵向的纵横交错。”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动脉网

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动脉网

共发表文章7632篇

最近内容
  • 拜耳Co.Lab上海正式启动招募入驻企业

    2 小时前

  • 赛诺秀:射频抗衰黑科技——TempSure丽可秀【动脉严选新品鉴第57期】

    11 小时前

  • 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论坛议程全公开【第八届未来医疗生态展会】

    11 小时前

上一篇

明星诊所的消逝、转型与坚守

2022-06-20
下一篇

清华大学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用科技赋能产业,以资本助力创新

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