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访科镁信张翼博士:做科研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作者: 施懿 2022-07-12 10:00

药物递送技术使许多基因治疗、肿瘤靶向、疫苗等领域的药物产品开发成为可能。主要是通过增强治疗药物对其靶标部位的输送,最大限度地减少靶标外积累,促进患者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几十年前,小分子药物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但对于小分子药物而言,如何控制PK参数,特别是药物半衰期、溶解性以及渗透性等仍然是尚未攻克的难题。与此同时,脱靶造成的毒性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随着药物开发的进步,对药物递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药物递送的载体更新也迫在眉睫。


一次实验,让正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后工作的张翼博士开发出了以天然葡聚糖和合成树状高分子形成的阳离子纳米凝胶。


阳离子纳米凝胶当中存在着pH和Redeox双敏感的敏感线。也就是说,只有当以阳离子纳米凝胶为载体的药物到达肿瘤微环境时,它才会进行药物释放;而在正常的细胞和组织中,药物就不会被释放出来的。


这样,被传递的药物就能对肿瘤起到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而其他健康的细胞和组织也避免了药物入侵带来的损害。同时,也从侧面解决了药物传递过程中半衰期、药物浓度等问题。


张翼博士告诉动脉橙果局:“这款阳离子纳米凝胶在肿瘤治疗当中有着非常优异的表现,目前已经在《Nature Materials》和《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杂志上成功发表。”


这项发明让张翼博士在麻省理工甚至是世界医药界名声大振,无数的工作邀请飞进了他的邮箱。而他却选择了回国创业。要知道,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又是一场新的冒险。


离开波士顿,只因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2007年,张翼博士从复旦大学高分子系本科毕业之后,便去到了美国德州的西南医学中心继续深造,从事小分子药物递送方面的研究。后来又到麻省理工进行博士后的工作,工作方向也转为了围绕大核酸类药物包括mRNA类体内药物递送。


麻省理工不但成为了他留在波士顿进入工业界的契机,更是开启他回国创业大门的钥匙。


在波士顿,他结识了一位好友——林向前。向前是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拥有丰富的生物科技产业投资经验和生命健康企业管理经验的青年企业家,新加坡ESCO集团的董事长、全球CEO。在一次聊天中发现,他们对业界都有着相同的看法:核酸类药物必定会是我们下一个时代药物最重要的形式。


纵观药物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时代是蛋白类药物的时代。但目前,临床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蛋白类药物无法满足的需求。因此,下一代技术热点必定会出现在更上游、更创新的方向上,而核酸类药物就是其中之一。


只是目前核酸类药物仍存在着阿克琉斯之踵——也就是药物递送的问题。


因为所有核酸类药物,药物结构都非常不稳定。如果是将裸露的药物注入人体内,几分钟药物就进入了半衰期,会被人体非常快地降解掉。因此,核酸类药物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到达病灶的载体来保护成药,从而在人体内将效果发挥到最好。


这对核酸类药物而言,不管是学术研究上,还是工业放大生产上,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只有做好扎实的递送平台,打好坚实的地基,才能真正建好核酸类药物的摩天大厦。而张翼博士在学术上、工业上的研究积累,正好是攻破核酸类药物完成药物递送难点的利刃。


于是,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张翼博士立马做出决定,放弃国外高薪工作邀请,回国与林向前一起开创了科镁信,誓在国内药物递送领域闯出片天地。


因为在他看来,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去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比金钱、名誉来得更为珍贵。


核酸类药物研发,思维方式与行业经验缺一不可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没有错。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国内外核酸类药物的公司,特别mRNA或者LNP(脂质纳米颗粒)类公司的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每家公司都号称有自己的专利和递送平台。如何在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做出最前端的技术并进入临床,是最根本的问题。


而围绕着免疫调节的工程化红细胞及基于LNP的非病毒载体基因递送进行研究开发的科镁信,却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发表了两个完全独立自主设计的阳离子脂质结构的专利。其中团队使用了新一代结构设计策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体内优于FDA认证脂质的结构,直接打开了通向临床应用的高速公路。


张翼博士并没有觉得这些成就的达成是一帆风顺的。


他坦言:“任何一个成功的临床项目背后,都有十多个失败的项目。成功必定是由失败的经验筑建起来的。我也有过很多次失败,有的直接倒在了立项环节,而有的则倒在了IND(新药临床研究)申请的临门一脚上。但在我看来,不管成功与否都是非常宝贵、稀缺的经验。这也必定会为科镁信的发展,或者说是核酸类药物未来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张翼博士从过往的经历中总结出,想要在核酸类药物领域立足,最重要的两点就是顶尖有机化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一线产研转化的行业经验。


如果对化学结构理解有欠缺,那么所创造出的新设计也会失去自主的产权。有些公司的推新速度极快,但在追根溯源其实都是在原本技术的上的衍生,并未有根本上的创新升级。


如美国一些高校也在推行自主产权的阳离子结构的研发项目,但研究人员在设计研发过程中未能参透其根本,因此创造出的产品更多的还是换汤不换药,未引入任何可降解的因素,欠缺化学结构多样性,这会使在后期应用上非常局限。


所以,要基于对化学结构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设计出更多的新型阳离子脂质结构。从设计的源头上就对后期应用的功能开发进行引入。


其次,有机化学思维中的高通量筛选,同样也对LNP研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LNP微结构的复杂多变,大家目前对“结构-性质”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解,所以依靠AI等辅助设计手段很难起到帮助。并且基于有限的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手段就是高通量筛选。在足量的数据库下,分析出真正有意义的“结构-性质联系”。简单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谁能合成筛选更多的结构,谁就能跑的更快更远更好。


科镁信依靠高通量合成、高通量制剂,以及高通量动物实验,来确保“科镁信速度”,在核酸药物递送领域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


而在从项目到临床的经验上,张翼博士自豪地表示:“从目前来说,我所带领的团队应该是国内唯一一个拥有在美国把LNP产品从早研推上临床经验的团队。”


张翼博士在回国创业前,已经有六七年的工业界经验,经历了肺部给药的LNP、流感疫苗和体内基因编辑三个管线的从研发到FDA申请的过程。这是宝贵且幸运的经历。


这些经验让团队能够轻松判断,在LNP研发的过程中,有哪些是可以采取的策略,又有哪些“弯路”是可以避免的。同时也让团队更加明晰,在不同的研发阶段应该如何调整研发任务的优先级等。


张翼博士相信,这些从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能够帮助科镁信比其他团队更快、更好地突破靶向性递送的瓶颈。


做科研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实验室


在谈及对现在正面临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有什么建议时,张翼博士笑着说:“科研和市场肯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做科研的要抓住一切机会去了解市场,而坐在办公室里的也该多去实验室一线看看。”


虽然张翼博士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也认同“术业有专攻”的理念,需要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但他仍觉得,做科研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实验室里。


在高校里做科研时,张翼博士也曾只关心自己的科研成果能不能发表在影响因素很高的杂志上。但后来他进入了工业界,逐渐意识到不能走向生产线、走向临床的科研成果只能是束之高阁的理念,无法真正地惠及医患。因此,研究成果能不能够转化成工业化生产的药物,成为了他最关心的点。


在张翼博士看来,在高效实验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实验的课题在学术上进行一些深入的探索,更要考虑到其背后的市场需求以及落地的可实现性。


尽管现在张翼博士的身份从科学家变成了企业家,但他一天相当多的时间仍然是“泡”在实验室里,看最新的实验数据,或者是和一线科研人员进行深度交流。


对张翼博士而言,不管是坐在办公室还是实验室,自己的心都留在了科研一线,和科研人员保持最紧密的沟通。因为,他坚信只有足够的理解手头的结果和数据,才能为下一步实验、设计乃至企业发展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施懿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施懿

共发表文章135篇

最近内容
  • 专访华中科技大学陈伟教授:一套评估方式,让AI医疗更智慧

    2024-04-25

  • 2024 VC意难平:曾经婉拒的项目,又联系起来了

    2024-04-25

  • 北大深圳医院,新增一项骨修复材料公开

    2024-04-18

上一篇

议程公布!ZAO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即将召开

2022-07-12
下一篇

一人撑起一个领域,科学大牛Hans Clevers如何做产业转化?

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