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访浙大妇院王洪柱:技术创新要实际,跨界转化多结合

作者: 沈宇婷 2022-08-16 10:00

医疗设备维修是一个怎样的岗位?这个领域怎样实现科研创新?一个设备维修工程师是怎样做到手握数二十余项项专利的?


要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如跟着王洪柱看看他的工作场景:


临床手术中,医生手中的硬性内窥镜成像分辨率差,清晰度和色差影响到诊断,怎么办?作为医生,在这个时候,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打电话给医疗设备工程师,来进行紧急检修。


接到电话,王洪柱与同事们可能是刚从医院另一栋大楼的科室结束维修赶赴而来。上楼,检修设备,直至设备恢复。


此时手术可能被迫中止了5-10分钟,这看似短暂的5-10分钟,但对于手术床上的患者和“战斗”中的医生来说,这都是漫长的。


如何能从“救火员”的被动式解决问题,转换为高效的前置性点检质控,在最大程度上杜绝问题发生?基于这个想法,王洪柱带领团队,给出了答案——国产应用于医院硬性内窥镜质控检测系统


从临床发现问题,用工程设计解决问题,这是王洪柱创新路径的起点——


工程师在临床


如果把每一次临床实践比作一场与疾病的对战,医生护士负责主攻,那么医疗工程师就可以被看做是“辅助”——谁的“武器”失灵了,医疗工程师就会出现。


浙大妇院的“辅助”王洪柱和设备科维修组7位小伙伴一起,负责浙大妇院7000余件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及1500余件设备的计量工作。


这位看似退居幕后的“辅助”在临床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说王洪柱是辅助,不如说他更像一个“法师”,自2016年开始科研创新以来,他不断在用创新技术为临床人员的工作增效赋能。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医用硬性内窥镜质控检测系统,王洪柱还有不少临床创新:


当看到手术过程中出现烟雾会让视线不清,他就想到可以设计一款“电外科器械烟雾吸引器”,把烟雾快速吸走;运送病理切片的时候,打开试剂瓶医生会吸入甲醛,他就想到用两个开口的瓶子,中间分开,在打开瓶子的时候气体就被限制在没有开口的一边,医生也就不会闻到了;医生在新生儿病房内执行X线检查时,婴儿缺乏防护,会暴露在辐射之下,患儿的脏器和性腺的发育都还不够成熟,极易受到不可逆的电离辐射损伤,王洪柱的新生儿放射防护车填补上了这项临床防护空缺……


他的每一个“金点子”,都是从医生护士们的实际工作中“走出来”:


截至目前,王洪柱主持省部级、厅级课题3项,主参/参与省部级、厅级课题12项;2017年与医院多位同事各联合设计5项专利,以此为切入点申报2018年浙江省卫计委项目中的"新技术产品研发项目"全部立项,均得到经费支持;发表期刊文章多篇、全国会议文章三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


跨界创新家


单一知识不足以支撑科研创新


从王洪柱的创新成绩来看,跨界,无疑是搞创新的一大优势。


2005年,出身医学影像专业的王洪柱来到浙大妇院设备科,本来对口工作是放射科医生的他因为课程涉猎过影像工程,就留在了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医院(浙大妇院)——但是几年之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软件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学信息真的是痛苦。”回忆起那段时光,王洪柱无奈地自嘲道。


实际上,跨界本身就是痛苦的,不仅要翻越知识壁垒克服过往的思维定式,还要去涉足另一个未知的领域。但正是跨界,才打开了王洪柱思考的多重维度,建立了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这都是科研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


当然,跨界也让王洪柱成了“搞维修的人里最懂医学的,学医的人里最懂软件工程的”。


2016年,王洪柱在单位民主生活会上提出了在科研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苦难,讲出了苦于缺少科研思维及经费。在坐全部医院领导不仅当场表态要帮助解决经费问题,更在随后帮忙联系浙大方面的科研资源,就这样,立足于高校背景,王洪柱又补齐了科研短板。


创新不能“孤军奋战”


单打独斗无法在医疗创新中走得长远,“孤勇者”很难在成果转化中获得胜利。


王洪柱一直希望在创新启航时,拥有一个“引路人”该有多好。也许是感同身受,他现在成为了别人的“创新引路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常常是有心创新但不知从何做起,这时候,王洪柱身边的同事朋友经常向他求助,当然,他也十分乐意伸出援手。


首先是启发,王洪柱通过交流和思维碰撞来启发对方的创新思维,唤醒对方对于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痛点的思考。;其次是在课题研究与专题申报等环节给予辅导和建议。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创新“新手”在流程上少走弯路。


因此,在单位中常出现这样的对话:“柱子哥,你看我的这个想法行不行?”
“行!你来,我们交流一下。”


除了“一对一辅导”,王洪柱还认为交流是思维互促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也促使他在单位组织起“三人行,必有我师”创新培训班。在王洪柱看来,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工程信息人员等不同工种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到不同的临床需求点并,并予以创新改进解决方案。在交流中,王洪柱分享了自己的方法获得,如““TRIZ理论”。


时间一长,这样的小规模讨论已经不能满足王洪柱,他期待着更大的平台,供临床工作者集思广益,与更加高效的创新体制,来支撑每一个金点子的变现施效。“医院最好有独立的科研转化部门。”王洪柱说,这是他对于临床工作者难以触达各类社会资源这一痛点的思考。


创新之路还需要汇聚多方智慧,所以,王洪柱团队参加了2022第二届生物医学高价值专利项目评选暨全国医工融合与医疗新技术大会/科创中国产业对接会,希望可以借此平台,与产业深度交流,攻克医学领域“卡脖子”问题,探寻创新及转化的方法与路径,实现产业化的突破。


从医工结合到医工“商”结合


当动脉橙果局记者问道:“科研创新者是否应该了解市场信息与商业知识?”


王洪柱答曰:“必须的!”


回顾王洪柱的创新历程,不难看出,医疗创新不仅要“医工结合”,更要做到“医工商结合”。


具体来说,任何一项针对临床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都需要医、工、商三方合力:“工”要发明出有技术壁垒和优势的产品;“商”要同时评估和建立这个可以满足“客户潜在需求的优势技术”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模式;而“医”,作为最初的问题发现者和最终的技术使用者,就要对产品的临床、技术优势、商业的价值和应用进行评估和验证。


以王洪柱去年入选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一届生物医学高价值专利项目库的医用硬性内窥镜质控检测系统为例,他在立项前算了一笔账:内窥镜市场需求极大,在国内有近 95 亿人民币的市场,并且伴随着年复合增长率11%。


根据美国2018 年和 2019 年的研究报告显示,急救医学研究所十大医疗技术危害中,医用硬性内窥镜故障带来的风险都在列。而环顾市场,同类竞品荷兰产Scope Control质监系统可检测10项指标,售价200万人民币,美国Endobench可检测6项指标,售价160万。


这么看来,医用硬性内窥镜市场大、需求高、同类竞品性价比较低,于是王洪柱团队研发项目可检测15项指标、价格不及其二分之一的医用硬性内窥镜质控检测系统自然而然地脱颖而出。


实际上,在创新转化中,王洪柱也有特别的体会:“要专利,发明十个八个也可以,但如果没有转化就没有非常大的实际意义。”如今的他更关注的是专利的转化率,希望专利能够产生实际的效益,真正帮助解决临床需求。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沈宇婷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沈宇婷

共发表文章153篇

最近内容
  • 川大魏于全团队,公开一项mRNA递送专利

    2 天前

  • 一年转化金额飙升262%,低调南大如何惊艳科转圈?

    2024-04-15

  • 深圳先进院李骁健,在打一场脑机接口的突围战

    2024-04-15

上一篇

强生、罗氏、武田都是它的客户,这家企业如何成为细分赛道的商业化标杆?

2022-08-16
下一篇

2022第十一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百位大咖共赴盛会

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