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对话TiPLab张琤:专利让我们不断追问那个“最 tough ”的问题

作者: 朱雪琦 2023-01-11 10:00

2022年12月16日,新药创始人俱乐部上海的年会上,结束一场panel讨论,TiPLab联合创始人、专利律师张琤刚刚走下台,就有好几个观众上来打招呼,希望洽谈业务。

 

“我们每天都有新的客户找我们。”张琤说,“业务的需求是非常多的,实际上我们一直都产能不足,非常遗憾,我们经常不得不拒绝客户。”所以,她很少参加对外的推广活动。

 

TiPLab没有感受到寒冬,但是张琤能感受到Biotech客户的难处。寒冬之下,投资尽调中,客户要面对很多很难回答的问题。她也明显感到,客户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

 

2016年成立的TiPLab,正赶上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大发展。当时,张琤觉得,如果创新药发展了,对于 IP 的需求肯定会增加,知识产权领域专业化程度高,特别是本土的创新药公司,并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如果能离客户更近,更充分的沟通,又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那么我们能填补这个市场空白。”

 

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很长,企业发展有阶段,并不总在创新活跃区。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没有任何的其他的有形资产,IP 是它唯一的价值体现。好的portfolio的构建能帮助Biotech更顺利的融资。虽然目前国内产业界的并购不多,但是不管是 license in 还是 license out 都非常活跃,本质上,所有的 license交易,买卖的也都是IP。

 

现在,TiPLab提供基于研究的核心知识产权服务包括,技术自由实施的风险控制(FTO)、商业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全球范围内专利资产创设(Strategic Patenting),基本可以覆盖创新企业和投资人的需求。

 

但是,项目排期一直都非常紧张,团队的成长速度赶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这从侧面表明,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专利服务需求的增长斜率很大“今年我们聚焦,再进一步聚焦。” TiPLab现在进一步聚焦于最核心的专利服务。

 

其实,刚创业的时候,TiPLab没有现成的客户,更不用说业务和预期的现金收入。创业的决定并不是数据支撑的,张琤相信直觉,个性上,她也不畏惧风险,“我不是一个风险规避型的人,我是一个追求挑战的人。创业就要去拥抱不确定性,如果你能够控制下限,知道最差的情况是什么,不确定性越多,可能越有利。”

 

张琤是行业里最紧缺、最稀少的那类复合型人才,有生物技术和法律的交叉教育背景,创业前,在大型律所的做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律师,同时对于知识产权、技术和法律交叉的部分非常感兴趣。

 

我们和张琤聊了聊创新产业的专利需求,专利服务的本质,以及专利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可贵视角,让创新者去不断追问“那个最 tough 的问题”。

 

专利服务业没有感受到寒冬


动脉新医药:资本寒冬对TiPLab的业务有影响吗?


张琤:从我们的业务层面来说,我们没有感受到寒冬。实际上,我们的客户一直稳定增长,2018到2020增长的比较快。现在,每天都有新的客户找我们。很遗憾,因为一直处于产能不足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拒绝一些客户的需求。

 

动脉新医药:2016年 TiPLab成立时,国内已经有一些服务创新药企业的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了吗?

 

张琤:据我观察,没有特别专门的机构,大部分的机构是偏综合性的。综合性的律所对专利律师的领域划分是非常宽泛的,比如可能包括新材料、能源、化工,甚至石油,所以专利律师对产业的了解有限,更多做的是非常纯粹的法律工作。但是我们更多从产业视角去考虑客户到底需要什么,这需要跟行业非常紧密的合作。

 

动脉新医药:和客户建立紧密合作的途径是什么?

 

张琤:沟通,持续的沟通。我们的工作要处理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的客户诉求,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考,甚至没有人做过,需要从头思考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客户给了我们很多信任和机会,让我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长。例如,我们之前没有太多直接经验的工作,在跟客户坦率沟通后,客户也愿意与我们共同去做一些探索,这些都帮助我们知道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动脉新医药:能做什么,不做什么?

 

张琤:我们不做的业务有很多,比如非核心的知识产权业务我们就不做。我们更多的是做跟技术紧密关联的这部分专利业务。可以说,我们从始至终就只提供两种服务,一种就是 portfolio management,一种是 risk management。

 

动脉新医药:企业的需求随着产业大环境的变化,会变吗?

 

张琤:我觉得本质上来说没有什么变化。一方面,你要制造一些专利上的障碍来阻止竞争对手,一方面,你要规避你的竞争对手给你制造的障碍,都是专利权属性带来的直接需求。

 

动脉新医药Biotech和投资机构是你们的主要客户,他们的需求也一样吗?

 

张琤:本质上来看也是一样的。从权利人的角度,Biotech希望资产是好的,是稳定的,是有价值的,希望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没有风险。从投资者的角度,他们希望他们主要的投资标的公司的资产是好的、稳定的,有价值的,在商业化的时候没有侵权风险。

 

动脉新医药:不同阶段的Biotech,比如初创的或者成长期的,他们各自有什么专利需求呢?

 

张琤:我们大部分的客户是初创企业或者大公司的研究院,他们在创新爆发期或者创新前期,产出的是创新项目,你可以理解成,处在临床前阶段的比重是极高的。

 

当然,Biotech不是为了R&D而存在的,最终要有产品。在某个阶段,企业需要集中资源去做portfolio building。在某个阶段,他需要特别小心技术自由实施的问题,比如马上就商业化了。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在立项阶段,我们会更多去做一些调研分析。中间阶段则关注执行落地,之前设定的这些策略是不是都在执行。商业化之前,可能更关注风险,因为产品要销售了。

 

但是本质来说仍然是相同的,因为整个药物开发的过程,你不断地在规避风险,控制风险。

 

动脉新医药:我们会对客户进行技术领域的划分吗?

 

张琤:当然,我们希望有每一个技术方向上都有非常专精的人才,但是对技术的理解只是一方面,你也需要理解这个产品类型的商业化路径,甚至理解整个产业的发展。专利工作不光是个技术问题,它更多的是一个在竞争环境中的商业手段。

 

动脉新医药:我们要花多长时间去分析客户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张琤: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一开始会花挺多时间,我们可能前两三次见面,都在了解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整个项目的进程中,我们对于需求理解也会不断深化,甚至你交付的那一刻,可能你才知道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不是什么。

 

动脉新医药:客户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吗?

 

张琤:我一直相信,所有的客户都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只是他表述出来的东西跟他心里想的是有偏差的,我听到的跟他表达出来的可能不一样,我理解的跟我听到的也会有差距,最后我交付的和他接收到的信息可能也不一样。

 

我们对于需求的理解,跟客户的本质需求到底是不是一致的?中间是有 gap 的,是有很多理解空间的。这是我们的工作中最具挑战的部分,跟客户之间双向的充分沟通。也许客户会说一些非常具体的行动方案,但是我们要透过它去理解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很多时候,客户描述的是一种概念,你要理解这个概念。

 

动脉新医药:能举个例子吗?

 

张琤:比如客户说我想要做专利布局,什么叫专利布局?布什么局?最后要达到什么效果,解决什么问题?可能客户心里面设想的跟我理解的是不一样的,就需要不断的试探本质到底是什么,不断的跟客户确认这是你要的吗,这不是你要的吗?

 

动脉新医药:比如在管线立项阶段,我们直接告诉客户你可不可以立项吗?

 

张琤:当然,我们肯定不能告诉客户你要不要立项,我们没有办法替客户做决定,我们从 IP 层面上给客户一些决策的建议,让他更充分地考虑他所做的决定。比如,如果继续做这个管线,你在多大范围内可能获得独占权?独占权能否帮你实现商业上的目标?因为你能占的领地如果是非常小的,其他人仍然是可以充分竞争的。

 

此外,有可能有非常多的侵权风险,你要解决这些问题要花很多钱,平衡你的收益和你的投入,这还是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动脉新医药:专利服务最终是以什么样的产品形式来呈现?

 

张琤:核心就是FTO分析和专利布局这两个产品。我们把它叫做是我们的产品,其实我们交付的是解决方案。我们的整个产品的服务过程没有那么多具象的东西,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看起来你的项目汇报是个PPT,但是 PPT 本身是一个载体,载体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到底传递了什么信息?信息很重要。

 

动脉新医药: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有价值的?

 

张琤:可执行的,确实能够落地的,而且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如果我给客户一个很漂亮PPT,有很多的数据、图表,写了很多脱离客户实际情况的建议,客户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干,那么在我看来没什么意义。

 

价值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客户是不是根据你的建议采取了行动,这个行动最后有没有产生商业价值。比如,客户是不是因为portfolio的构建,融资很顺利,或者产品许可的过程中很顺利?是不是真的规避了一些风险,选择了一条风险更小的路径?

 

不断追问“那个最 tough 的问题”


动脉新医药:从专利角度或者风险控制的角度,初创的Biotech在寒冬下应该怎么做?

 

张琤:企业需要更多思考到底做什么不做什么。10个管线里做3个管线,做哪3个管线?这要考虑差异化到底是什么,竞争优势是不是能在3个管线里有所体现?风险是不是同时也比较小?

 

在你有钱的时候,你可能不太会做这么细致的权衡,在寒冬,理性的路线判断更重要了。当然,IP 层面上的考量,是支持理性决策的一个方面。

 

动脉新医药新技术给专利工作带来了什么变化?

 

张琤:新的modality,从生产本身的复杂度上来说,仿制会变得非常困难。即使你没有专利,你的竞争对手想要跟你做个一模一样的产品,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行业本身的复杂度会使得专利的重要性不像之前那么高。

 

但是另外一个层面上,因为产品的复杂度变高了,你要更多的去考虑侵权的问题。一个公司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独创,如果都是独创,产品在监管层面上过新,就会造成监管部门有非常多的顾虑,你的商业化道路就会比较曲折,所以你必须要寻求平衡。也就是说,你一定程度上总要用一些别人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去找到一个安全的路径?到底怎么分配资源,哪些东西要申请专利,适不适合申请专利?需要权衡和做决定的反而变多了。

 

整体来说,竞争更加复杂了。当然你会有很多的竞争手段,专利并不是唯一的手段。

 

动脉新医药:有观点认为在生物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制度更为复杂和模糊。人们往往不清楚什么可以申请专利,什么不可以。最有价值的 IP 通常不是一个特定的分子,而是数据、理解和洞察力,这类知识申请专利可能会困难得多,你怎么看?

 

张琤:在生物医药行业,对于商业本质的理解,竞争优势怎么体现的洞察,最后落到实处,是你要到底做一个什么样的分子,这个分子有什么样的应用场景,这些你可以把它变成技术方案。所有你的竞争对手能看到的东西,理论上都是可以有专利的空间的,可以通过某种知识产权的形式来保护,所以我并不觉得这部分有任何技术上的困难。

 

动脉新医药:做专利工作,给了您什么样的观察产业的视野?

 

张琤:我们会从创新更本质的一个维度去思考。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帮助客户去强化保护,维持它的竞争优势,我就被迫去思考,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它的发明高度或者独创性到底有多强?

 

这是一个很 tough 的问题,很多人不愿意回答,或者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和客户会一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专利工作要处理的是一些商业竞争中更抽象的、更本质,最核心的价值问题,而不仅是实现层面的问题。

 

动脉新医药:在生物医药行业,这个核心的价值问题就是有没有创新的问题吗?

 

张琤:以及更重要的,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你的产品或者技术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动脉新医药:这么说,投资人特别需要专利视角的对企业的分析。

 

张琤:对,我觉得企业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去重新回到本质上。企业会面临很多非常实际的问题,比如项目推进,产品的工艺是不是能够走通等,这都是很现实问题。但正因为客户很多时候会去考虑可行性的问题,那么更核心和本质的问题会失焦。包括我们自己创业做公司,其实是一样的。

 

动脉新医药:从 2015 年到现在,行业周期性还是挺明显的。从专利视角来看,也就是更本质的价值层面来看,行业的这种周期性还存在吗?

 

张琤:我们更提前看到了一些趋势。因为大部分的创业者,首先会考虑专利的问题。从我们的有限的客户样本中可以分析,大家在做什么,是分散的还是集中的?是不是内卷的很厉害?是不是有很多源头的创新等。比如,我们 2015 年 、2016 年的时候,就已经看到有很多的需求集中在 PD-1领域,接触了很多这样的项目。 CAR-T也一样,在整个产业起来之前的两三年,我们就已经非常熟悉这个领域了。

 

因为在此2020年之前的三四年,大家更多在摸索怎么把技术路线走通,至于做什么,大多会选择一个比较安全的方向。但是现在,很多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还有CRO、CDMO的蓬勃发展,造成工程化层面上的挑战没有那么大了,你很难因为这部分赢得非常多的优势。所以创业公司更多开始考虑创新层面上,非工程化的部分,到底应该做什么?

 

我们看到了变化。2020年以后,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源头创新,有更新的技术和发明,交叉学科的融合非常多。

 

我们确实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小的 Biotech,他们更聚焦于产品、立项。我们有一个客户,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客户的公司还没成立,还在孵化阶段,只有一两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讨论他们到底要怎么立项。现在,他们的产品已经上临床了。

 

动脉新医药:这篇文章的读者,大多生物药领域的创业者或者是投资人,如果想要对他们传达一下专利工作的价值,您想传达一个最核心的信息是什么?

 

张琤:我最想传递的是,大家在做专利布局或者策略的时候,以最本质的商业目标为核心,去思考怎么分配资源,怎么执行落地。更前瞻性的去考虑这些问题,你的投入产出比会越好。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朱雪琦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千亿级CNS领域全面爆发,这家Biotech正在交出自己的答案

奖6亿抢项目、奖1亿抢人,医疗园区招商拼了!

对话药明生物周伟昌:培养基产业已到爆发式增长点【生物工艺灼见】

从Payload开始做精细化设计,中国的ADC离第一三共还有多远?

朱雪琦

共发表文章25篇

最近内容
  • “寒冬”观察:第五套标准暂停,创新药企的倒闭并购还没有大规模发生

    2023-11-02

  • 礼来入局再次释放信号,大药企多了一块必争之地

    2023-10-27

  • 分析77家上市biotech的研发生产力和投资回报率,这项研究发现了什么?

    2023-06-26

上一篇

镁信健康完成C+轮融资,汇丰集团战略投资,多层次推进普惠健康布局

2023-01-11
下一篇

口腔50机遇系列4丨泰康拜博口腔赋予口腔行业“破圈力”,侧写“保险+医疗”新未来

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