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刚开年,有VC决定不投教授了

作者: 施懿 2024-02-02 10:00

2022年开始,“抢教授”成为VC圈的热潮。

 

前有慧拓(CEO陈龙:中山大学计算机院博士兼博导;首席科学家王飞跃:现任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半年内,连拿两轮共计超5亿元融资。后有微构工场(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陈国强:清华教授;联合创始人吴赴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副研究员)拿下3.59亿元融资

 

在那个时候甚至有坊间传言:有早期VC早就理好了名单,挨个拜访教授。然而在最近,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与挑战加剧,“投教授”的VC们似乎又趋于冷静了。

 

一、“最近没去高校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投教授”这一名词出现的频率似乎降低了。一位曾穿梭在各大高校,和教授们相谈甚欢的投资人说:“最近去得少了。”

 

虽然他并没有切断与教授们的联络,但投资的重心也的确从“教授”转回了“商业化”,这并不是个例。从2023年大金额早期融资情况可以看出,这一年VC们并没有和往常一样集中性的押注某一技术,而是在每一个赛道都有分布。这就说明除了投资策略已经发生了改变。


图片1.png

2023早期融资(数据来源:动脉橙) 


对于这一现象,他给出的理由是:“大家意识到一些教授们对商业化的理解还是不够强,创业还得看产业老兵。”

 

虽然施一公、李泽湘等“富翁教授”给教授创业打了个样,但也并不是所有科研人员都适合创业。一些教授商业化经验不足,虽然技术领先,但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上依旧常常碰壁。另外,有些教授研究还太过前沿,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应用前景仍有待验证。在资本寒冬之下,投资者们出手谨慎,面对教授创业的不稳定性,他们只能望而却步。

 

而在追逐教授的“B面”,投资人对技术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他们离开教授的原因之一。

 

虽然现在也有科研人下场做投资,但从大基数来看,懂技术的仍然是小部分。而硬科技意味着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的应用场景。不懂技术,就很难与教授对上话,纵使在早期“抢”到了合作机会,中后期也可能分道扬镳。

 

因此,到了“抢教授”的后期,一些VC也理性的改变了投资逻辑,决定放弃跟随教授。

 

二、“抢教授”,究竟是抢什么?

 

“抢教授”的热潮背后,实则吹的是硬科技的风。

 

“抢教授”与硬科技投资的热潮出现的时间几乎同步。在去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各行业在上游领域的短板付出水面。这些“断点”、“堵点”都在倒闭国内的各行业往上游领域发力。随之而来的,是上游市场机遇的爆发是增长。


这些在智能制造、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核心重要地位或支撑作用的技术,被称为硬科技。

 

投资硬科技,其中一个层面是要挖掘这些优质的原研创新。而去高挖掘教授手中的原始创新成果,无疑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手段。在以技术先行性为先,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投资理念里,投资科学家成为一种潮流。部分投资机构也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成果。但显然,这种成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现实中,硬科技的落地往往很难实现。这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技术在实验室的成熟度与在市场的成熟度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实验室,能够实现稳定的、数十千克的产能便可以归为中试;但在实际生产中,这样的产能并不能市场化。但大部分科研人员并不懂生产,工艺的放大成了第一道门槛。

 

当然,这样的门槛还有第二道、第三道,比如知识产权、人员管理、市场销售、审评审批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失败,同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对硬科技投资人来说,需要背负极大的风险。

 

因此,在热度逐渐散去,可以看到当时追逐教授的投资人分成了两派:一派持续看好,继续挖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水下项目;另一派则审慎考虑,同时也寻找其他方向。


三、“投教授能吃肉,不是喝汤”


荷塘创投是仍然坚持“投教授”的投资机构之一。荷塘创投的董事总经理张善良告诉橙果局:“荷塘创投之所以坚持投教授,是因为尝到了甜头。”

 

目前,荷塘创投的投资项目中,有三十余个项目是由清华大学、中科院以及三甲医院的知名教授、专家的成果转化而来,占到了目前总项目数量的三分之一。而在市场紧缩的情况下,大部分教授项目仍在稳定发展,2023年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顺利完成了融资。

 

对于这一“反常”现象,张善良认为有合理成分:“很正常。投教授多年我们逐渐发现,国内外核心硬科技创新技术的企业,在保持技术领先性的前提下,发展速度也更快一些。

 

陪伴也是需要底气的,“投教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懂技术。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每一项研发都是自己的心血,都抱有期待。因此,投资人需要懂得技术背后的潜力、市场价值等,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降低风险概率。

 

当然,有些教授从科研转做企业,缺乏经营意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对此,荷塘创投已经形成了一套孵化、投资的模式:一方面鼓励教授潜心科研,另一方面,也帮教授企业建立起有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做好发展规划,进而提高了产业化的成功率。

 

除了荷塘创投以外,还有水木创投、中科创星等投资机构,仍在“寒冬”之中坚持“投教授”。或许对于他们而言,投教授不仅是一种实力,更是一种情怀。这些投资机构大多出身科研院所,对于教授科研也有着别样的情愫,投教授或许也是他们最初的意义所在。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与教授沟通的技巧,能够凭借自己的优势,获得更大的回报。就像张善良所说的那样:“做好成果转化的战略投资,以后是吃肉,不是喝汤。投教授必将如此。”

 

四、“抢教授”热度过后,划出一道分水岭

 

此前VC们对教授创业的狂热,虽促进了硬科技的发展,但同时资本的追捧也让一些项目变了性。一些初创企业甚至出现了估值虚高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后期发展以及市场的秩序。

 

如今“抢教授”的VC们逐渐冷静,也预示着分水岭的到来——科研端筛选出了适合做创业的研究人员,资本端也留下了正在懂技术的投资人。

 

但对于市场而言,投资者的选择并没有高低对错之分。事实上,市场正因为有不同选择的投资人共存,才变得百花齐放。

 

有些VC善于捕捉风向,在短频快的投资节奏之下带动了新赛道的崛起。如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崛起,带来了全民狂欢,也让不少押对宝的投资人迎来了大丰收。而有些VC则更倾向陪伴。他们明白成果转化的不易,但也清楚创新的技术一旦步入商业化的正轨,便能为其带来稳定的回报和长期的价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市场风向如何变动,对原始创新科研的重视不会发生改变。硬科技终将成为产业的动力引擎,引领市场走向下一个十年。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施懿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施懿

共发表文章136篇

最近内容
  • 华西医院陈蕾团队,一项癫痫监测专利公开

    2024-04-29

  • 专访华中科技大学陈伟教授:一套评估方式,让AI医疗更智慧

    2024-04-25

  • 2024 VC意难平:曾经婉拒的项目,又联系起来了

    2024-04-25

上一篇

张锋的第七家生物技术公司,已获近2亿美元投资,补充现有基因编辑递送技术

2024-02-02
下一篇

国内首篇Nature背后,“铁死亡与疾病”研究已成为制药热点

2024-02-02